手上这本是中华书局 2015 年出的。真快,已经是十年前了。红色绒布封面,薄薄一本,纸张排版皆好。
这次重读,大概是第三回了。第一回是十几年前,阿城的书绝版多年,遍寻不到,终于找到一个 PDF 版,深夜里开读,有一种打开任督二脉的喜悦。这不是夸张,那时读书少,但见到好东西,心里是知道的。
回头来看,阿城对我影响真的很大。趣味、知识不谈,最关键的一条是语言。从文艺腔的语言里挣脱出来,看到阿城,简洁、清楚,有一种淡淡的古意,同时还宽厚幽默。
他的语言没有那么密集。他不追求诗意,也不炫技。他像一头稳稳的猫头鹰,充满智慧,但不张扬,只在夜里出没,偶尔亮出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在《威尼斯日记》里谈写作:"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
不过,他哪里有笨句子傻句子,只是很多平常句子。在平常句子中,藏着一两句狠狠击中你的话,比如《第二日》中的 "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
阿城写这日记,是受邀而作,从一开始,心里就是有读者的。即使没有读者,不发表,把句子写清楚,把意思讲明白,注意节奏和修辞,也都是写作的应有之义。
之前读,比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前半本。前半本,他刚到威尼斯,记录多是自己的杂思、感想,以及日常的碎片。
我很喜欢这种随想,不论是读《教坊记》,还是谈意大利人的样子,或者关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只言片语。我喜欢他锋利但不偏狭的看法,其中常有令人警醒的地方。
比如他谈 " 知识分子 ",这个词如今已经变得尴尬。但阿城写日记的时,当然还并非如此。他不为知识分子摇旗呐喊,而希望把人还原为人。
他写道," 我对知识分子不是很重视,因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都可以用在其他的「分子」身上,例如「独立见解」,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独立见解。反之,许多恶习在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身上并不缺乏,例如狭隘、虚伪、自以为是、落井下石。所以我重视的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而非谁是知识分子。"
这话说得很对。
这次又重读,发现之前对下半本印象不深。原来是进入六月之后,阿城一直在外面玩。去罗马,去意大利北部的山上,去克雷莫纳,半个月都在路上,近乎是游记。但旅行路上,身心疲乏,发散的东西就少了。不过,具体的人多了起来,整本书的气氛也热闹起来。
只是,读者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忽而,七月二日,结束了。
结束了,当然有些意犹未尽。但也不觉得沮丧。一本日记,薄薄的比厚厚的好。太厚,总是给人一种不敢接近的气质,也不大看得完。当然,冬日里一头扎进卡夫卡的日记里,也是好的。只是,不常常如此。
《威尼斯日记》这样又看过一遍。我想,可能还有会有下一遍。它是适合做床头书的,随手抓起来,任何一页打开,都可以看下去。而且,可以不留恋,合上书也没有负担。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很可以找来读一读。
Ps. 一九九二年,阿城就在用电脑写作了,提笔变成了 " 敲键盘 ",不知道阿城与王小波是不是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中国作家?
最后:
读书营新一季已经开启招募了,有了前两年的经验,这一次的体验感更好了,大家也非常热情,阅读和输出的习惯越来越强劲。
新的战报,上周大家一起写了 189 万字。再攀高峰,我很欣慰。哈哈哈。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 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