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单元则汇聚 16 个创作项目,既有跨越现实与虚构的奇思,也有扎根乡土的现实叙事。杨惠晴的《千禧慢慢波》让偶像剧女主角误入现实世界,与现代女性主义者展开一段自我探索;简浩东的《改头换面》书写「杀马特」青年与理发师的十年际遇;安静一的《我姓张,不幸福》则以多人物群像交织呈现亲情与离别。更有邓乔杉的《海街少年》、艾麦提 · 麦麦提的《卖花的男人》,为平遥带来国际化的声音与超现实的叙事。
这一份名单,展现出中国青年导演与文学创作者共同的探索:既面向历史与乡土,又直视当下的都市与心灵困境。未来华语影坛的希望之种,或许正在平遥悄然孕育。
向下滑动,查看「平遥创投计划」(PPP)入围名单
这些案例显示出文学改编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影视创作者必须有独特的电影语言,能够把文字的内在张力转化为可视化的叙事魅力;其次,故事要具备可被全球观众理解的普遍议题,如成长、自由、身份、抗争等主题;最后,具备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持,从资金、制作到发行,才能把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大化。
平遥的「文学影像化项目」正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赵德发《大海风》拥有宏阔的历史视野;毕淑敏的《昆仑约定》与欧美「青春」叙事可以形成共鸣;而老藤的《自愈者》则触及当下人工智能与心理焦虑的议题,这些都具备潜在的国际传播力。下一步,只需要有合适的导演与制作团队,找到合适的影像化表达,并通过国际合拍和发行,把「中国的故事」塑造成「世界的故事」。
因此,平遥不仅是文学与电影的汇合点,也可能成为中国文学影视化「走出去」的实验场。正如《哈利 · 波特》之于英国学院文化,《饥饿游戏》之于美国青春叙事,未来也许会有一部源自平遥的改编作品,成为全球观众的共同记忆。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Naman Ramachandran
原文发布日|2025.09.11/ 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