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刚刚

高德“扫街榜”的内核,是阿里又一次“抓壮丁”

文 | 解码 Decode

2020 年 9 月 11 日,还是高德副总裁的郭宁在接受采访时,以不点名的方式批评了一下竞对:

相比一些营销导向或评委评判制的榜单,高德指南最大特点就是真实。

" 高德指南 " 是当时高德针对本地生活业务推出的一份全品类热门推荐,可以理解为对标大众点评的 " 高德点评 ",他批评的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年 9 月 10 日,已经荣升 CEO 的郭宁,在 " 扫街榜 " 发布会上,又把五年前的话换个方式重复了一遍:

扫街榜的初衷是用科技 AI 去打造一份真实榜单,通过提升消费信任来提振消费信心。

" 真实 " 还是指向老友商,郭宁话音未落后者的回应就急速驶来:通过 B 端自研大模型结合海量真实评价数据,进一步剔除非真实点评数据。

" 扫街榜 " 虽然来的突然,但其本质与五年前的 " 高德指南 " 相差无几,用于维系「真实」的工具,来自同一套用户行为数据,区别在于规模大小。不同点是,五年后高德确保用户 " 说真话 " 的工具,是芝麻信用和 AI。

起码两家公司在 AI 的看法上,达成了高度一致,但命运却不尽相同。

被阿里收购的 2014 年,时任高德移动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的俞永福曾高调宣布,高德全面退出 O2O 市场,并且坚决不成为 " 团购导航 "。

但过去数年,高德在纯粹的出行产品定位和流量分发入口之间,逐渐转向后者。

平台不仅囊括了出行、票务、社交和本地生活等业务,还搞出过 " 竞速圈 " 这种让交管部门血压升高的功能。但在商业化上却始终不见起色,赖以为生的广告已经见缝插针到导航过程中,还要 " 暖心 " 提醒司机 "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

直到被传有高层意志的 " 扫街榜 " 出现,高德再一次重回大众视野。而这次它不再是给自己找出路,而是整个阿里 " 全村的希望 "。

出行平台的伪需求

按照高德的逻辑,出行平台可以无缝衔接用户的本地生活诉求。毕竟当一个人选好目的地后,自然会产生相关的消费,无论是美食亦或景点。

但这中间有两个已经被翻烂的共识。

一个是地图导航的工具属性,决定了用户更在意 " 怎么去 ",换言之,用户使用导航的目的是为了查看交通路线和道路状况。这就导致用户在导航打开之前和使用之后,都不会有太多注意力关注其它内容;

另一个则是地图不具备 " 逛 " 的属性,除了精准搜索目的地(大众点评也支持)外,很大一部分用户更习惯先去点评或者携程搜一下,从评分到攻略通读之后,等到出发或准备出发时,才会打开地图。

工具属性浓厚的 App 大多和内容都有点 " 水火不容 ",过去的高德、支付宝如此,今天的搜索引擎也差不多。

核心逻辑在于,用户习惯工具 App 能够高效的达成诉求,这就要求 App 要尽一切可能满足第一诉求,如此一来 Kill time 的功能就必须尽可能的少。

2014 年俞永福明确高德 LBS 业务边界的表态,就是基于上述逻辑:

只要满足好用户出行以及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需求即可," 所以不要想那么多七七八八的事情,其他无关的功能都往下砍。"

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工具类 App 的转型思维都被困在了内容化上。美图秀秀作为一款 P 图软件,早些年也尝试过由工具转型社区,但失败了。快手倒是成功了,代价是完全摒弃了工具功能。

摒弃这个行为在商业层面,必须经过慎重考量。支付宝在尝试社交未果后,索性全面投入了工具怀抱,理由就是用更多的瞬时需求,实现类似社交的 Kill time 职能。

大众点评也是一款搜索工具,但与高德相比,它定位更加贴近本地生活,也就是更加贴近用户需求。更关键的一点是,它同时具备 save time 和 kill time 两种属性,后者有精准搜索结果,前者有海量的攻略和评价。

而由 " 内容 " 建立起来的用户心智,恰恰是本地生活业务、尤其是到店业务的核心。

说白了,用户使用两个 App 的需求截然不同。

在大众点评上,他可能有查询意图,比如门票价格、开放 / 关闭时间等,也有省钱诉求(团购门票、抵用券等),但这些还都算是工具属性,而最重要的查攻略做笔记,就是内容属性了。

属性不同,体现在产品设计层面也就不同。

最简单的例子,在两个平台同时搜索 " 北京海洋馆 ",高德地图和大众点评对于「评价」内容的位置就大不相同,前者放在了评分后面很不显眼的地方,非常容易被忽略,以及可以不断下滑直到最下面。

而大众点评则是将「评价」放在了页面正中间,非常容易被用户注意到。

高德也曾试图建立或引入内容型产品,但困于工具性产品惯性,始终难以成型。更何况,在大众点评之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一系列产品都有更强的内容属性。

在高德地图上解决 " 晚上吃什么 " 这件事,难度不亚于足疗纳入医保。

" 永不商业化 " 的舆论价值

10 日的发布会,郭宁在解读科学榜单时,背后的大屏幕上呈现了一个类似数学函数的公式,其实这是人工智能中启发式搜索的核心工具评价函数,用于评估节点重要性以确定扩展顺序。

这种看似小彩蛋的东西,显然高德同学是花了心思的,借此对外表达自己对真实评价的重视,但这显然没有郭宁那句 " 永不商业化 " 更有杀伤力。

从 " 真实 " 到 " 永不商业化 ",句句都在戳友商的肺管子。谁都知道,类似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是本地生活 App 的收入来源之一。

从平台的角度看,地图类 App 承接的基本都是精准搜索,而本地生活 App 则更多是模糊搜索,后者竞价排名的收入模式也来源于此,反而是地图 App 需要开发类似「推广图钉」的另类营收方式。

至于 " 永不商业化 " 的榜单,更是一个敏感话题,何况其本身的价值也不在盈利,而是一个引流入口。

以高德为例,它主要的营收方式是 to B 的广告收入,体现在三个层面:

出行服务导流:整合了打车、酒店预订、门票购买、加油充电等服务。它们作为流量入口,每完成一单交易,都能从服务商那里获得可观的佣金;

品牌标注与展示:比如连锁酒店、银行、加油站、品牌 4S 店等,可以付费让自己的 POI 点在地图上更加醒目(如使用特殊图标);

搜索竞价排名:当用户搜索 " 酒店 "、" 餐馆 "、" 加油站 " 时,出现在前列的结果通常是付费商家。

也就是说,高德真正的主要收入并非来自榜单,而是用户从榜单进入之后产生了的一系列行为。比如消费者通过榜单预定了一家酒店,那么高德就能从这笔订单获得佣金。

即便如此,本地生活佣金收入在高德的营收体系内,也不算最耀眼的,除了广告其贡献可能都在网约车之下。

基于地图和位置提供本地生活服务,一直是仅存于理论层面的一种可能。美国最大的本地生活服务产品也不是 Google Maps,而是 Yelp。

但奈何 " 永不商业化 " 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一旦被放大就可能在舆论层面形成战略性胜利,而高德只需付出很小的损失。

不过,还是上面的例子,用户通过扫街榜预定的酒店,那么这笔佣金收入算不算扫街榜的商业化。

真正的威胁

对高德来说,既然被选去冲锋陷阵,按照目前的弹药配给来看,明显是不够的。用户心智的改变一定要配合产品迭代,从用户最迫切的场景以最平滑的方式切入,才能逐渐推进自己的战略意图。

" 扫街榜 " 只是提供了一个入口,重要的是高德在用户到来之后能够提供什么服务。

从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从扫街榜选择一家餐厅,基本菜品之下就是评价体系,而且在中间的醒目位置还提供 AI 问询。

如果按照 " 永不商业化 " 的逻辑,目前高德并没有在所有餐厅页面提供团购服务,而这恰恰是隔壁竞对的高频服务之一,大部分用户习惯在大众点评团购或者直接用代金券买单。

而 AI 可能就是高德准备的杀手锏。

在今年 9 月 3-5 号的高盛亚洲领袖大会上,阿里在跟投资者交流时已经提到,公司在高德地图的到店推荐中融入了 AI 功能,高盛报告原文是:

"The company has also developed AI functions within Amap ( to-destination recommendation ) "

高德地图 2.0 全面 AI 化之后,已经可以使用 AI 到店功能了,不过更重头的是还未推出的两款产品。

一个是实时导航助手,主要提供路径规划服务,支持基于用户指定旅游点位生成最佳旅行及住宿攻略,有消息称,当前已进入内测阶段,即将上线,开始切 OTA 份额了;

另一个是排队点餐小助手,聚焦本地生活到店就餐场景,对标美味不用等业务,支持多饭馆同时排队点餐及叫号提醒,据传目前正处于压力测试阶段。

前一款产品显然针对内容而来,通过 AI 提供工具服务的同时,落脚到内容层面,但问题是为单一用户生成的个性化攻略,是否具有普适性,以及又该如何分享;后一款产品则是直击到店业务核心场景。

高德 2014 年被阿里收购的背景,是互联网已经爆发的代理人战争,彼时大型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饥渴,让它们的战略价值在短时间内被迅速放大、甚至高估,也为其之后的跌宕埋下了伏笔。

而这一次的卷土重来,从环境到形势都与 9 年前无比相似,就连战略价值,也是雷同的又一次被迅速放大。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