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WEMONEY研究室 49分钟前

持牌消金公司 2025 上半年业绩观察:业绩回暖与新规考验并行

出品|WEMONEY 研究室

文心

近日,21 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陆续披露了 2025 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整体来看,行业在经历前期风险出清和结构性调整后,呈现出普遍盈利、资产质量改善、净利润回升的态势,显示出较强的韧性与修复能力。然而,随着助贷新规将于 10 月 1 日正式落地,行业正站在关键节点。如何在稳健复苏与监管趋严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WEMONEY 研究室制图

行业整体回暖

但利润分化明显

谁是 " 吸金王 "?

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20 家公司总资产规模合计超过 1.247 万亿元,实现净利润近 84 亿元。除哈银消费金融未披露盈利数据外,其余 20 家均实现盈利。其中,招联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均超过 10 亿元,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除招联消金、建信消金和阳光消金出现净利润下滑,其余机构均实现正增长。

蚂蚁消费金融营收达到 100.4 亿元,同比增长 67.8%;净利润 14.6 亿元,同比增幅 57.8%,成为业内唯一营收破百亿的机构;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 11.55 亿元,同比增长 8.1%;而招联消费金融则出现营收与净利润 " 双降 "。

头部机构之间业绩分化显著。部分公司通过优化风控模型、调整资产结构实现逆势增长,例如兴业消费金融营收虽同比下降 12.1%,净利润却大幅增长 213.4%;而招联则选择主动收缩规模以应对压力。

中腰部机构表现亮眼。苏银凯基消费金融上半年实现营收 27.44 亿元,净利润 3.8 亿元,总资产突破 630 亿元,净利润排名升至行业第七。宁银消费金融和南银法巴消费金融也保持较快增速,净利润分别达到 2.5 亿元和 1.43 亿元。

尾部机构方面,小米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 142.5%,表现突出;而阳光消费金融和建信消费金融净利润分别下滑 72.58% 和 95.24%,显示部分机构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资产规模头部 " 断层 "

中腰部积极扩张

行业不良率整体回落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蚂蚁消费金融以 3064.7 亿元的总资产居首,规模近乎是第二名招联消费金融的两倍,形成显著断层。然而,多家头部机构资产规模出现收缩,蚂蚁、招联、兴业消金均较去年末有所下降,而马上消费金融和中原消费金融则实现小幅增长。

中腰部机构扩张态势积极。宁银消费金融总资产突破 701 亿元,超越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资产规模达 817 亿元,位列行业第四。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腰部企业增速显著,例如海尔消费金融营收 16.21 亿元,同比增长 33.42%。中原消费金融营收 21.5 亿元,同比增长 29.52%;实现净利润 3.26 亿元。据披露,截至 2025 年 6 月末,中原消金累计服务客户 2601.83 万。

2025 年上半年,行业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据统计,15 家持牌消金公司通过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不良贷款规模超 300 亿元,规模仅次于商业银行,推动行业整体不良率呈下降趋势。截至 6 月末,兴业消金不良率降至 2.61%,实现 " 双降 ";中银消金虽仍处于 3.41% 的高位,但同比有所改善。苏银凯基、宁银消金等机构不良率维持在 1.5% 左右的较低水平,资产质量优于行业平均。

助贷新规临近

行业面临新考验

除业绩修复外,行业对即将实施的助贷新规高度关注。2025 年 4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要求互联网贷款利率控制在 24% 以内,并披露合作机构名单,该新规将于 10 月 1 日正式生效。

多数持牌消金公司表示,目前产品利率已调整至 24% 以下,符合监管要求。然而,新规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定价层面,更可能重塑助贷合作生态,尤其对依赖渠道合作的腰尾部机构构成挑战。分析认为,此前依赖高利率覆盖风险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机构需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平衡盈利与风控能力。中小机构需加强自营业务建设与独立获客能力,以降低对平台流量的依赖。

同时,行业竞争格局正加速演变。头部机构凭借生态与科技优势,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升风控和运营效率;中腰部机构则积极布局细分客群与场景金融,寻求差异化突破。

从当前策略来看,差异化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蚂蚁消费金融依托平台生态持续扩张;招联消费金融优化资产结构,转向稳健经营;兴业消金与中银消金则通过特色化路径实现业绩增长。这一趋势不仅推动行业良性竞争,也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更精准的金融服务选择。

展望未来,消费金融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复苏、消费回暖与制度完善为行业提供有利环境;另一方面,利率约束、资金成本与运营效率将成为机构长期竞争力的关键。2025 年上半年业绩虽释放出积极修复信号,但助贷新规的实施将带来新一轮考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在合规框架下寻求业务创新与差异化突破,平衡监管与市场动态,以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WEMONEY研究室

WEMONEY研究室

追踪数字金融发展,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