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格隆汇 9分钟前

巨震!资金凶猛买入

昨日港股创新药经历惊险深 V 行情,恒生创新药指数、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当日振幅均超 7%,可想而知当天多空双方争夺激烈。

( 本文内容均为客观数据信息罗列,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从相关指数收跌 3% 的表现来看,显然是多头占据上风。

这多头大军指向的就是南向资金和 ETF 资金。

1

资金凶猛抄底港股创新药

9 月 11 日,南下资金爆买港股 189.89 亿港元,前十大活跃个股中(总计净买入 81.21 亿),创新药就占据 6 席,分别买入信达生物 9.56 亿、百济神州 8.26 亿、药明生物 3.39 亿、中国生物制药 3.24 亿、石药集团 2.66 亿、三生制药 2.14 亿,合计净买入 29.29 亿元,占据前十大个股净买入规模的 36.07%。

9 月 11 日,资金同样借道 ETF 大肆抄底,当日股票 ETF(包含跨境 ETF)净流入 155.58 亿元,股票指数 " 吸金 "TOP30 中,医药指数占据 8 席,港股创新药 ( CNY ) 、港股通创新药和 CS 创新药等合计净流入 61.83 亿元,占当日股票 ETF 总流入规模的 39.74%。

从具体的股票 ETF 来看,广发港股创新药 ETF、银华港股创新药 ETF、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 ETF 当日分别净流入 22.97 亿元、10.51 亿元和 7.42 亿元。

资金敢于在急跌的情势下出手抢筹,反映的是对中国创新药企强大研发实力的自信。

华泰证券指出,2025 年以来(截至 8 月 27 日),全球创新药达成 BD 交易数量 540 项,披露总金额达 1634.10 亿美元,其中国产创新药达成 license out 交易数量 83 项,披露总金额达 845.31 亿美元,金额占据全球比例为 51.73%。

披露金额撑起半边天,有力佐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崛起不可逆,是全球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话又说回来,以港股创新药相关指数今年累计涨幅已翻倍,估值更是位于近十年历史高位,短时间积累过大涨幅的现状同样需要留意。

2

全球 " 长钱 " 加大配置中国资产力度

继中金援引 EPFR 数据发现:主动外资已连续三周流入 A 股后,全球资金加大力度配置中国资产更多证据来了。

高盛最新研究显示,8 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的净买入创去年 9 月以来新高,净头寸增加 180 个基点至 8.6%,毛头寸(总持仓)则攀升至两年来新高。

高盛主经纪商数据显示,对冲基金对亚洲股票的风险偏好已连续 4 个月高企,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至 2025 年四季度。

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更是高喊:" 反内卷将重燃盈利增长之希望,维持高配港、A 股。"

该团队认为如果反内卷的政策能够落地,内卷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实现利润回升的空间也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上游的企业。

无独有偶,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称,超九成投资者愿意加大中国市场配置,这是自 2021 年初以来未曾出现的比例。无论在指数投资还是在主题性机会方面,投资者的兴趣都维持在高位。

鉴于当前全球多头投资者在新兴市场组合中对中国股票的配置仍较 MSCI 新兴市场指数低配 2.4 个百分点,摩根士丹利预计,全球基金和新兴市场基金将成为后续资金流入的主力。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均强调,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和政策支持是吸引外资的核心因素。例如,摩根士丹利建议超配 A 股科技股,而高盛观察到对冲基金对信息技术板块的集中加仓。

在全球投资者加大转向中国资产的背后,是频发的全球债市抛售潮,尤其是以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国债均出现收益率暴涨的罕见情形。

上周,美国基准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了备受关注的 5% 心理关口;英国 30 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 5.75%,创下 199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日本 20 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触及本世纪以来的高点。

当全球最安全资产之一的国债集体遭遇抛售潮,叠加美联储 9 月即将再次开启降息周期,美元指数持续走弱,中国资产此时似乎带有一定的 " 避险属性 "。

3

日本央行动手抛售 ETF?

近期,日股屡攀历史新高,年内累涨超 12%,一片红火之际,日股最大单一持有人要出手抛售了?

日本央行自 2010 年起通过购买 ETF 实施量化宽松(QQE),截至 2025 年 9 月,其 ETF 持仓达 37 万亿日元(约 2510 亿美元),占日本股市总市值的 7%,成为最大单一持有者。

与日本政府债券到期自动消失不同,ETF 没有到期日,除非央行主动出售,否则将永久留在账上。因此,出售 ETF 是日本央行实现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必经之路。

如何处理这天量的 37 万亿日股 ETF,一直是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近期,多位日本央行就制定减持庞大 ETF 计划发出更明确信号,显示抛售行动已更近一步。

近日,副行长内田真一表态称,央行将思考如何处理其手中 ETF 与房地产信托基金资产,称日本央行内部战略将以 " 分阶段、小批量、逐步抛售 " 为主线,而不会采取如转让国有机构等替代性方案。

副行长的讲话也暗示,日本央行将借鉴 2002 至 2010 年间处置银行股票的经验,通过长期、小额、多批次交易,避免因抛压导致金融市场动荡。

据悉,2002-2010 年,日本央行因金融危机购入银行股,耗时 20 年于今年 7 月才完全清空,为 ETF 减持提供借鉴。

摩根士丹利预期日本央行抛售 ETF 需 " 龟速进行 ",全部出售需约 300 年,避免引发类似 2013 年 " 缩减恐慌 " 的市场动荡。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