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付克友
大 V 甩出飞刀,品牌强硬接招,一场关于 " 预制菜 " 的舆论战,掀起了滔天巨浪。
9 月 10 日,网络大 V 罗永浩去西贝莜面村吃了一顿饭,然后发了一条微博,说 " 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24 小时内,他又连发多条微博,提出要买设备检测餐馆是否使用预制菜。
西贝强烈反弹。创始人贾国龙召开发布会表示," 一定一定起诉罗永浩!" 并宣布在全国门店上线 " 罗永浩菜单 ",向消费者开放后厨,消费者任意点," 不好吃不要钱 "。
品牌放硬招,是因为大 V 言论的杀伤力太强了。" 预制菜 + 贵 " 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当下消费者的两大痛点,即对食品健康的焦虑和对价格敏感的消费心理。贾国龙是 " 好斗的内蒙古汉子 ",罗永浩是个众所周知的 " 狠角色 ",这注定是一场 " 火星撞地球 " 的品牌保卫战。
最终的胜负,当然需要由法律给出判决,但舆论之战其实一直在打响。对品牌来说,舆论战的胜负甚至更加重要。无论如何,欲定胜负,得先定标准。否则就是鸡同鸭讲,一地鸡毛。
问题就在于,目前关于 " 预制菜 " 的标准充满了争议,在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还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明确预制菜概念,规范预制菜范围。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在这个标准中,明确净菜、主食类产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贾国龙据此认为:" 按国家规定,西贝门店没有一道菜品是预制菜。"
这可以理解,中央厨房预加工模式,属于标准化生产流程,符合现代餐饮业工业化、规模化的运营规律,是连锁餐饮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过,关于行业标准中的 " 预加工 " 和 " 预制菜 ",消费者并不那么容易分辨和接受。行业看的是生产工艺和标准,消费者感受的是口感体验和心理预期。在他们看来," 预制菜 " 是工业化、标准化、失去锅气的产品。
" 预制菜 " 标准的模糊空间,给舆论场留下了操作空间。这场风波,表面上是消费者与餐饮品牌的较量,实质上是大 V 影响力与品牌话语权的冲突。
在西贝事件中,罗永浩是自带放大镜的超级消费者,也是擅长引爆舆论的商业秩序挑战者。互联网赋予的响应速度和传播效率,让他足以瞬间穿透并扰动一个大型企业的品牌声誉场,并且很容易就站上道德制高点。
比如,他宣称这件事不管官司结果怎么样," 都会客观上对中国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是相关的立法,做出一些实际的贡献 "。他还在微博号召和征集对西贝预制菜的举报,给出 10 万元的重赏,表示 " 只是为了餐饮行业的消费者知情权 "。
当罗永浩时刻宣称代表消费者权益,就将品牌推到了消费者对立面。而这种极端表达,又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追捧。
显然,罗永浩自己并没有证据认定所吃的西贝菜是 " 预制菜 "。所以,他还需要重金悬赏。但他认定预制菜的标准又在哪里?谁来认定他的悬赏结果?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西贝选择将问题拉回法律战场,试图通过 " 起诉 " 这一动作来重新设定博弈规则,让法律来给出 " 预制菜 " 标准。这可能也是这场风波值得期待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