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此次补贴普惠全国,不管是一孩、二孩、三孩,也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只要未满 3 周岁,人人有份。起始日期是 2025 年 1 月 1 日。
但不论大家怎样想,反正我侄子的二宝是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这一政策能刺激多少生育,目前还不好说,还有待于时间检验。
1
处暑那天侄子添了二宝,取名 " 玥玥 "。小家伙挺会挑时间,一出生就赶上育儿补贴政策落地,每年 3600 元,连发三年。我二哥高兴地说," 这孩子是自带口粮来的!"
一年 3600 元,三年 10800 元,不多,但也不至于毫无用处。粗略算下来,能买 12 罐奶粉、40 包纸尿裤、一张婴儿床加一辆童车,或者覆盖掉大部分自费疫苗和体检费用。
但问题是,养孩子如果只是一道 " 补贴覆盖成本 " 的数学题,那这题也太好做了。
现实是,孩子的到来从来不只是 " 多一双筷子 " 的事。它意味着一系列连锁反应:谁带?谁陪?谁接送?谁半夜爬起来喂奶?谁请假去开家长会?谁辅导家庭作业?谁来攒教育金?谁应对突发疾病?谁在工作和带娃之间反复横跳直到崩溃?
这些,都是补贴覆盖不了的。
2
话说二哥一家四口都是老师,家庭经济情况不错。虽然平时忙得像打仗,寒暑假都得备课写论文,连吃顿团圆饭都要预约几次才成行。
但好在二宝预产期撞上暑假,人人都能搭把手;也好在提前预订月子中心,二宝刚出生护理人员就到岗;母女出院直接住进月子中心,专业人员 24 小时陪护很放心。
9 月开学侄子已上班,奶粉钱也得同时挣;刚退休的爷爷负责接送大宝上幼儿园;国庆长假时将迎接母女归来,回到家中姥姥奶奶无缝衔接,一起轮流带二宝。
所以,侄子才能轻松地说出 " 过两年再拼个三胎 " 这种话。这不是凡尔赛,这是有底气。
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
外甥女就完全不是这个剧情。她也动过生二胎的念头,但算来算去,最终还是放弃了。
她和老公都是上班族,一个单位效益差、一个要经常出差。双方父母要么在外地忙着小生意,要么身体不好根本帮不上忙。请个住家保姆帮忙?保姆月工资至少五六千,再加上房贷车贷、一家老小的开销,全部重担压在她老公一个人身上,纵使他有三头六臂也得被压垮。
更现实的是,孩子不是生下来就完事。3 岁之前几乎需要全天守护,要吃要喝、要拉要洗,还有上窜下跳、爬高上低,这些在大宝身上已有深刻体验;3 岁之后事情更多,要陪要教要沟通,要情绪稳定还要身心健康。这些,不是钱能全部解决的。
哪怕被婆婆多次催生甩脸子,哪怕被公公教育再教育,哪怕知道大宝以后会孤单 ……
不生,不是不想生,而是有很多的无奈。
不生,其实是对家庭最大的负责,是对大宝最深沉的爱。
3
你看,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参差。
有的人,生娃像打卡领任务,领补贴、休产假、住月子中心、老人全程照料,一气呵成。
但更多的人,则是在 " 想生而不敢生 " 的泥潭里反复挣扎——没有靠谱的托育服务、没有稳定的家庭支持、没有从容的经济基础、没有弹性的工作环境 …… 单靠一年 3600 元的补贴,是填不平这些坑的。
国家出台育儿补贴、延长产假、推行父母育儿假、提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当然是好事。这至少说明:国家知道老百姓养娃不容易,也在想办法帮助大家。
但是,很多政策落地时,仍然显得有些 " 衔接不畅 "。比如:
补贴是真的,但养娃成本也在上涨;
产假是真的,但休完假岗位还在不在另当别论;
育儿假是真的,但你敢请吗?请完假工作堆积如山谁来做?老板又会怎么看你?
这些问题,不是一个 " 补贴政策 " 能一键解决的,而是要靠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来托举。
4
近段时间以来,某些平台还在不断推送 " 生娃领钱 "" 喜提三胎 " 的内容,仿佛这一切如此轻松、如此理所当然。
它们营造出一种 " 全世界都在生,就你不生 " 的错觉,却选择性忽略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因为没人带、没钱养、没精力陪而选择 " 只生一个 " 或 " 一个都不生 " 的年轻人。
如何打造更多普惠托育机构?怎样真正落实企业生育友好制度?如何有效打击职场性别歧视?怎样提供更多教育医疗资源?此外,还有降低房价、提高工资 ……
这些问题不解决,生二孩、拼三孩,年轻人仍会瞻前顾后、踌躇不前。
5
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新出生人口 900 万左右。这个绝对数并不算少,但年轻人生育欲望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说到底,生还是不生,跟补贴有关,但关系不大。
生与不生,早已不是一个政策能简单撬动的个人决策。
它是一场综合考量——经济能力、家庭支持、职业发展、心理准备、甚至人生价值观——全部都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
育儿补贴只是一枚小小的砝码。它能起到 " 推一把 " 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年轻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这杆秤,称得出政策的重量,也称得出生活的分量。想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很难。
来源 / 今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