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这么流行去看演唱会?"
" 那是演唱会吗?那是解救生活的专家号。"
这段流行于社交媒体的对话,反映着当下文娱消费的新趋势。情绪价值、社交属性与自我表达,成为文娱消费的主流心理和首要需求。
年轻人嘴上嚷嚷着 " 消费降级 ",一方面精打细算购买生活用品,转头在一切能满足自身情绪价值的消费上又毫不手软。
与《头号玩家》中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不同,生长于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反而更倾向于回归线下。比起碎片化、虚拟化的数字娱乐,现实 " 集体狂欢 " 所激发的快乐,似乎更切合人类对娱乐的本质需求。
消费端的变革也引起了头部文娱公司的策略转向。
整个电影暑期档, 谷子经济的火爆启发了诸多头部影视公司。这些老牌 " 龙头 " 都宣布要在单一的电影业务之外,开发更多的 IP 衍生周边。
也有公司更早看准浪潮涌动的方向。三天前,大麦娱乐推出全新吉祥物 " 麦宝 ",旗下电影 + 演出联合会员体系 " 淘麦 VIP" 升级为 " 大麦 VIP"。自此,大麦娱乐从品牌一致性上完成了自 5 月推出现实娱乐战略后的最后一块拼图。
从阿里影业更名为大麦娱乐开始,这家具有科技属性的影视公司正式转向一个涵盖电影、演出、IP 商业衍生、剧集、艺人经纪等全品类的现实娱乐公司。这些变动甚至带动其股价半年上涨 140%。
转向不难理解,在 " 情价比 " 取代 " 性价比 " 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对抗虚无、碎片与未来的不确定性,抓住当下每一个可以获得即时快乐的时刻。
欢迎来到 " 现实娱乐 " 的世界。
7 月 5 日,因为一场演唱会的官宣,至少 700 万人在 2025 年的夏天认识了两个生僻字——礐嶨(qu è xu é)。易烊千玺时隔 6 年开唱,吸引了空前关注。
五月天 25 周年演唱会在鸟巢连开 13 场,有五迷 13 场全勤出席,随处可见的 " 卜卜 " 让北京成为五月天 " 痛城 ";刀郎演唱会门票成为 " 尽孝硬通货 ",场场开票秒售罄;时代少年团 " 加冠礼 " 五天连开 4 场,近 20 万人涌入上海体育场。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6-8 月)演出行业票房为 105.56 亿,其中演唱会占 86.4%,观演人次 1251.7 万。
一场一票难求、万人合唱、舞美顶级的演唱会带来肾上腺素飙升是网络世界永远也替代不了的体验。
三年前,演唱会的火热被称作是疫情后的 " 报复性消费 "。而现在,奔赴音乐现场显然成为文娱消费的新常态。
" 如果夏天就这样结束,我愿意。"8 月 31 日,网友小 K 在海边写下感言。
刚刚过去的五天,她参加了阿那亚 · 虾米音乐节。住在社区里,下楼十分钟就能进入音乐现场,三个舞台轮番带来了 40 余组演出,让这场音乐节不仅是享受音乐,更像是一场度假之旅。
" 就像逃离现实来到了一个乌托邦,每个夏天都希望在这场梦中结束。"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脱口秀凭借 135% 的票房同比增长率,跃升为剧场类演出的第二大品类,仅次于话剧;音乐剧同样保持了高速增长,并以主力观众近九成为女性、超三成为 00 后的用户特征,成为剧场类演出另一个极具活力和话题度的品类。
电影市场也在这个暑期档展现出新趋势。
除了强类型的优质内容,能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的影片需要有足够的沉浸感、仪式感与互动性。
最先点燃市场的《F1:狂飙飞车》票房从最初预测的 1 亿 + 飙升到最后的 4.35 亿,其中 IMAX 特效厅票房占据将近一半,这是影院现场沉浸体验稀缺性的胜利。带动大盘的《南京照相馆》契合国民情绪,找到主旋律创作与当下现实连接。《浪浪山小妖怪》更是撬动了暑期档合家欢群体的观影需求。
当然,这个暑期档最让人意想不到的黑马还是《捕风追影》。上映前,年龄偏大的主演、看上去已经 " 过时 " 的港式动作片特质都让其成为反爆款直觉的作品。但暑期档最后一天,《捕风追影》票房占比达到 36.5%,逆袭冲进暑期档 Top3。
多个以 " 见者发财 " 为名的《捕风追影》特殊场为观众带来独特体验。不少观众捡起洒下的黄金树叶,拍照打卡后又带回家收藏,契合了年轻人喜爱玄学、期盼暴富的心理诉求。
谷子经济火热的同时,人们也需要一个线下的空间来承载情绪的释放。
Bilibili World 继续狂欢,阿里鱼 - 三丽鸥嗨翻节则吸引了 2 万多粉丝参与。IP 潮玩的线下庆典成为一种新形式,提供极致的现场沉浸感与仪式感,用特殊节点与 IP 粉丝产生情感链接,用超级狂欢带来爆发式的情感价值与影响力,完成了现实娱乐的另一种想象。
《2025 Z 世代情绪消费报告》发现,青年为情绪价值买单的理由 Top5 中,近 4 成消费者愿意为 " 价值共鸣 " 买单,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通过消费缓解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实现 " 自我疗愈 ",还有三分之一的青年追求 " 赋予平凡时刻意义的仪式感 ",通过消费构建生活秩序感与情感锚点。
价值共鸣、自我疗愈、仪式感,这几个关键词正与多种现实娱乐形式无缝衔接。
提供情绪价值成为当下文娱消费的最重要的抓手。如果说短剧崛起的原因之一是戳中爽点,让观众在不断反转的情节中快速释放压力,演唱会则是提供了更彻底的情绪价值,人们享受在三小时中隔绝一切,放下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在集体狂欢中单纯地取悦自己。
数字娱乐崛起以来,线上的影综游成为我们在谈论文娱产业时的主体对象,线下娱乐形式曾因时空限制被视作是落后的旧形式。最近三年,文娱消费 " 重返线下 ",时空的限制反而成为珍贵的稀缺性,成为提供情绪价值所需的必要条件。
相比于数字娱乐,线下真实的社交场景满足人类天然的情感链接需求。演唱会的集体狂欢、话剧的临场感染力、体育赛事的激情,都无法被虚拟技术完全复制,现场的沉浸感与互动性成为现实娱乐不可替代的特点。
同时,在网络舆论走向极化的趋势下,任何观点都有可能被反对;但线下的娱乐方式则更多地让同好汇聚,反而成就了自由表达自我、链接陌生人的新场域。
线上娱乐已经深度渗透,而现实娱乐的增长仍有极大的潜力。其中率先提出现实娱乐(Real-life Experience)定义的大麦娱乐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公司。
新大麦 App 将电影与演出票务聚合,连接 3 亿现实娱乐用户,形成了 " 买票上大麦 " 的强心智;接口的另一侧,则是电影业务行业领先的投制布局、演出业务以 " 六大厂牌 " 实现多品类覆盖。
5 月 21 日,阿里影业更名大麦娱乐并宣布现实娱乐战略后,股价一路飙升,从年初至今升幅达 140%。
更名前的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影业连续 5 年实现 EBITA 盈利,其中大麦分部业务表现尤为突出,报告期内收入达 20.57 亿元,增速强劲。
资本市场看中业务的确定性,看中未来预期,而现实娱乐战略无疑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线下演出带动的 " 票根经济 "。
泰勒的全球巡演曾被预测能带动 100 亿美元的经济增长。她在新加坡开唱时,占比高达 40% 的外国粉丝为当地带来的旅游收入将达到 4.32 亿美元,甚至为其 GDP 增长贡献约 0.25 个百分点。
大型演出对于城市文旅消费及形象的拉动的不言而喻,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四川、海南、福建、河南等地区都已经推出 2025 年的演出激励政策。
每一个跨城看演唱会的消费者,需要订酒店、吃美食,并在演唱会前后游览当地景点。顺应这种消费惯性,大麦联合杭州文旅推出的 "2025 年跟着演唱会游杭州 " 活动,在大麦购买杭州演唱会票的用户可以享受当地演艺单位、旅游景点、酒店住宿的折扣优惠。
这种业务的联动,都基于新大麦 App 能提供更快、更全、更准、更近的消费体验:接入了 40+ 细分品类,覆盖影院 12000+、场馆 20000+、热门景点 10 万 +,让每一次娱乐消费的一站式购票成为可能。
比如阿那亚 · 虾米音乐节推出的官方 " 安心包 ",一个套餐包揽北京往返秦皇岛大巴、当地住宿与餐食。一张门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开拓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 现实娱乐的本质是连接——连接人与故事,连接情感与共鸣,连接当下与未来。" 正如大麦娱乐总裁李捷所说,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产业,往往与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息息相关。在线上娱乐内容进入内卷的时代,大麦娱乐找到了还是一片蓝海的 " 现实娱乐 "。
5 月,阿里影业更名为大麦娱乐时,李捷曾在现场展望大麦娱乐的未来图景:" 人生的意义由无数个难忘的瞬间串联而成,它可能在电影院、在剧场、体育场、景区,或是在海边看一场音乐节,也可能在某一个街角店偶遇自己喜欢的潮玩手办。"
让这些瞬间成为用户生命中可持续沉淀的情绪体验与情感资产,构建了以 " 现场感、互动性与沉浸感 " 为特质的娱乐产业新范式,最终让文娱消费,成为一种可触达、可留存、可回味的日常生活方式。
话题互动:
你今年看了多少场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