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野马财经 53分钟前

两个湖北“ 70 后”,把“修下水道”生意做上市!

风云 IPO

IPO

" 管道医生 " 二闯IPO。

作者|刘俊群

编辑|刘钦文

如果你曾在早高峰被施工围挡困在原地,看着挖掘机对路面 " 开膛破肚 " 却无可奈何,那么这家公司的故事或许能让你看到另一种可能。

近日,专攻 " 管道微创手术 " 的深圳市巍特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巍特环境 ")将于 9 月 12 日迎来北交所上市委审议,这是它第二次冲击 IPO。

图源:罐头图库

公司背后是两位湖北老乡——王鸿鹏与王亚新,他们用二十年时间,将一家初创企业打造成一家 " 地下管道医生 "。虽然公司年营收达 3.29 亿元,但其回款速度持续放缓,现金流刚刚由负转正,还背负着回购协议的情况也不容忽视。

自 2023 年 6 月 26 日递交《招股书》以来,公司已经走过四轮问询。这对从湖北走出的创业者,能否带领这家 " 微创手术 " 公司成功闯关 IPO?

01#

做修下水道的生意

年入3.29亿元

如果你问城市规划者最头疼什么," 市政管道老化 " 绝对排得进前三。

道路反复开挖、维修周期长、交通堵塞、环境影响差……这些都是传统地下管网维修的痛点。巍特环境所做的,正是应对这门 " 地下生意 " 的技术——管道非开挖修复。

就像医生做微创手术,通过小型作业井把新材料置入旧管道内部,形成新管,避免大面积开挖。

这是一门契合城市更新和节能环保趋势的生意。据《招股书》显示,巍特环境业绩持续向上,公司 2024 年营收 3.29 亿元,同比增长 12.56%;净利润 5312.66 万元,同比增长 7.33%。2025 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营收 1.75 亿元,同比上升 14.83%;净利润 2550 万元,小幅增长 2.04%。

图源:《招股书》

亮眼增速的背后,公司收入主要依赖管道修复工程,2024 年该板块贡献 2.77 亿元,占比 84.15%。这类项目主要面向政府、大型国企,倚重订单获取和执行能力。

其余两大业务目前规模仍较小。修复产品销售在 2024 年实现收入 3152.53 万元,占比 9.57%,主打垫衬管、固化剂等自研产品;智慧管网服务收入 2073.15 万元,占比 6.29%,主要为城市提供管网检测和信息化服务。

大客户结构也反映出其业务特性。2022 至 2024 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 67.96%、44.47% 和 47.85%,主要来自大型央企、国企及政府单位。2023 年披露的名单中,中建八局、中交系公司等均位列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巍特环境首次冲击 IPO。公司曾于 2018 年 3 月挂牌新三板,后于 2022 年首次冲刺北交所上市,但未获通过。当时上市委认为其关于 " 创新性 " 的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完整,不符合发行条件,巍特环境也因此成为北交所第二家被否企业。

2023 年 6 月,公司再度向北交所递交申请,并将募资总额从原计划的 2.34 亿元调减至 1.69 亿元,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规模相应缩减。此后公司经历四轮审核问询,监管层依然反复问询其业务创新属性和业务披露的准确性。

第四轮问询于 2024 年 3 月已完成,但随后审核进入漫长等待。历经一年半的停滞,公司终于迎来第二次上会机会。

02#

创新性被问询

湖北兄弟身背回购协议

根据《问询函》可知,从 2020 年到 2023 年上半年,其业绩轨迹犹如一趟 " 过山车 ":营业收入变动幅度分别为 69.21%、-8.96%、59.71% 和 -18.04%,净利润的波动则更为剧烈,达到了 96.23%、-42.03%、14.98% 和 -28.24%。

如此大幅的波动,自然引来了监管的反复追问。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业绩下滑的真正原因,以及相关信息是否如实披露。公司的解释称,大型项目交付变少,新项目还没到收入确认节点,加上客户审批流程长、回款慢,导致应收账款增速超过收入。

具体看,截至 2024 年,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已攀升至 2.72 亿元,周转率从 2022 年的 1.91 进一步下滑至 1.25,回款速度放缓。

回款难,直接拖累了现金流。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且与净利润严重背离。2024 年勉强转正至 942.94 万元。

公司坦言,由于客户回款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甚至经常出现延迟,导致经营现金流持续承压。若客户回款不及预期,现金流紧张状况可能延续。

除了业绩波动,公司的 " 科技成色 " 也受到北交所的多次问询。虽然研发投入从 2020 年的 718 万元增至 2024 年的 1493 万元,但三年研发费用率始终在 4.5%-4.8% 之间徘徊,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6%-9%)。

更重要的是,公司约八成收入来源于管网检测与修复业务,属于相对传统的工程类业务,这与公司声称的 " 科技创新驱动 " 定位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公司特别强调其掌握的 " 垫衬法 " 技术优势,称该方法可一次性实现管道内壁破损修复、结构补强和基础加固,系其他整体修复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该技术的竞争壁垒及披露准确性,公司回应称相关表述准确,并详细说明了工艺原理。

目前,公司取得 83 项专利和 72 项软件著作权。

除了经营层面的挑战外,公司还背负着回购协议。

2021 年,包括深湾文化创投、人才创投基金、高新投创投在内的多家机构,在与实控人王鸿鹏、王亚新签署的《定增协议》中约定:若公司未能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合格上市,实控人需以 " 投资本金 +8% 年息(单利)" 回购股份。

尽管该对赌条款目前因 IPO 推进已中止,但一旦上市失败,协议将自动恢复执行,实控人可能面临回购责任。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也表示,对赌协议设定了明确的上市时间表,这给公司带来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市的压力,以避免触发赎回权。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本次 IPO 的迫切性。募集资金方面,公司计划募资约 1.7 亿元,且多次调整 " 补充流动资金 " 项目对应募集资金金额:2023 年 10 月,将其从 1.5 亿元调整至 8000 万元;同年 11 月,再次调整至 1500 万元。也就是说,公司最开始几乎 88% 的募集资金将用于补流,后来降至 1500 万元。

换言之,上市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 补血 ",缓解资金链压力。

巍特环境由一对 "70 后 " 湖北搭档——王鸿鹏与王亚新共同创立并掌控。二人各持股 37.3%,合计控制公司超过 74% 的股权,构成绝对控制。

《招股书》显示,王鸿鹏出生于 1971 年,长期深耕市政工程安全维护领域,不仅是公司多项专利的核心发明人,还担任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的产业导师,具备较强的行业与学术背景。王亚新出生于 1972 年,拥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背景,长期主导公司的市场拓展与运营管理。

巍特环境的 IPO,不仅是一场资本的闯关,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价值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考验。它正在用 " 微创手术 " 试图化解城市建设的痛点,你看好这对湖北搭档的 IPO 闯关吗?

你看好巍特环境 IPO 吗?评论区聊聊吧!

点击下方 关注我们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