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刺猬公社 昨天

B 站成了千禧年的影像博物馆

失意的人,在怀旧视频里精神充电

文|毛巾

编|园长

我们处在一个影像爆炸的时代。《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每日上线短视频突破 1.3 亿条,假设每条视频长约 30 秒的话,一个人要不吃不喝连续观看 124 年,才能看完一天内互联网生产的全部短视频。

这些每天以 PB(即 1024TB)数量级出现的内容,在若干年后究竟还会有多少留存于世,或具有历史价值,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而近段时间,一些来自千禧年代的影像正重新受到关注——在 B 站,人们开始爱上观看那些十几二十年前的低清录像,一边怀缅着过去,一边寄托着难以言说的情愫。

这两年,网友们格外喜欢怀旧视频。图源 B 站

200X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2011 年的街头鬼步舞,2008 年的校园元旦联欢会,2002 年的街头实拍……它们是 B 站 UP 主 "8090 怀旧时光 " 去年上传的视频,每一条都有几十万的播放量。在高清高码率的视频海洋的包围中,这些糊出马赛克的录像能被人看到、喜欢并受到推荐,想必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弹幕说:" 就是这个味儿,一模一样。" 图源 B 站 @8090 怀旧时光

点开视频,便像坐上了一台时光穿梭机,儿时的记忆混着经济上行期的美汹涌而来。但凡你生活过得有点儿不如意,就大概率会在老视频的回忆杀里中招——过去只记得非主流小孩儿们夸张的发型,竟然从没注意过他们舒展的眉头。

这类视频的弹幕,通常充斥着老同学聚会般和谐又带着感伤的氛围:大家从小灵通聊到动感地带,从绿皮火车聊到二八大杠,只是默契地不提今夕何夕。

在一片怀旧的热情中,已经三四十岁中年人们也抛开羞耻心,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起自己杀马特时代的自拍,照片里清一色挡住视线的、被当时的大人认为萎靡不振的斜刘海,时过境迁后仿佛也拥有了勃勃生机。

评论区的表情包都颇具时代感。图源 B 站

在 B 站,这样的怀旧视频内容还有很多。如 " 大龙怀旧影像 "、"8090 怀旧青春 "、" 怀旧孙童学 " 等。他们的第一个视频都上传于 2023 年或 2024 年,素材多来源于网络,表现形式都是把当时的影像记录剪切成一个个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的片段,甚至这些账号简介也大差不差,不知是出于彼此的模仿,还是一个有组织的 " 怀旧媒体矩阵 "。

近两年兴起的对老视频的喜爱,看起来很像是 " 中式梦核 " 复古审美的延伸。但二者本就同根同源。如果说早期流行的 " 梦核 "" 怪核 "(Youtube 上最早的怪核作品出现在 2017 年,国内稍晚)还是一种抽象的怀旧情绪复现的话,那直接爱上二十年前的教室、宿舍、街道和人们的样子,则是更直抒胸臆的凭吊:

现实越不如意,过去越美好。大伙不演了,千禧年就是好。

" 千禧年的审美永不过时。" 图源 B 站 @8090 怀旧时光

在评论区内,也有人发出反对怀旧的声音。他们认为,视频中所呈现的那个年代的美好是以偏概全——当时无论是社会治安,还是人均收入和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都远不如今天。这些人也已到中年,曾经历过那段时间家庭生活的拮据,对比当时相对贫瘠的物质基础,认为千禧年并不是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年代。

能留下保存至今的影像,其刚需便是拍摄者要在当年拥有一台数码相机或 DV,还要有 PC 和个人宽带去上传视频。那并不是一个人人拥有智能机、人人都能记录生活并发布在互联网的年代,先接触到互联网和影像记录的,都是当年相对意义的中产或知识阶层,这层筛选让今天的怀旧视频,总会带上些 " 意气风发 " 的滤镜,而当时的苦难和很多今日的苦难一样,没有留下影像资料。

但无论如何,在这座怀旧视频的影像博物馆里,人们正进行着理性而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

在一个 2002 年街拍视频下的网友评论。 图源 B 站

私影像时代,早已经来过

独立电影和文艺电影常将 " 私影像 " 看作更人性写实的表达手法,而实际上,国内互联网早就经历过私影像时代,这座如今看上去藏品丰富的影像博物馆,并不是一天建成的。

土豆、优酷、56 网,它们在十几年前曾经是国内 UGC 视频的三个大本营。那是个视频创作者野蛮生长的年代,也一度是 " 视频牌照 "(即《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都还未出现的年代。那时候的人们打开这几个网站时,能看到许多用户自制的视频,很多作品如今看来都不是什么精良制作,只是一段随手的记录,便能得到很多点击,甚至登上分区首页——也许正如土豆网过去的 slogan 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图源网络

作为 90 后,我自己就曾在那时的土豆网上传过作品:中学的微机课上,老师布置的期中作业便是分小组拍 DV,我的小组仿拍了当时网上很火爆的搞笑视频《中国男足勇夺世界杯》,经电脑剪辑后发布到视频网站上,老师能打开网站链接才算完成任务。这大概是我生命中最早的 "UGC 启蒙 ",也是国内互联网第一次向大众视频创作者敞开怀抱的时间段。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找到那时候的互联网 " 遗址 "。更方便的做法是在 B 站这样的大型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寻找一些过往视频的搬运工。

无论是《李献计历险记》这样的原创动画,还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样的恶搞视频,亦或是千禧年代令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广告,都能被人从不知何处翻找出来,上传到 B 站,在影像博物馆里完成留档。

B 站最早《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上传于 2010 年,上传者标明视频搬运自优酷。图源 B 站

每天数以亿计的短视频,大多数生命周期不超过 24 小时甚至更短,它们的话题性和当下性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找到几年前的短视频观看。而对于本就深耕长视频的 B 站来说,用户会更倾向于反复品味 " 经典作品 ",从 B 站的 " 入站必刷 " 榜单就能看出,它们很多都是几年前的老视频,其中最早的一批已经可以追溯到 2012-2014 年,从时间线上已经快要和怀旧视频接壤了。

B 站入站必刷榜有很多 " 老古董 "

这样的平台内容生态,注定了 B 站将要承接很大一部分国内互联网的历史记忆。

很多人曾将 B 站和 Youtube 对标,然而 Youtube 上的早期视频,至今仍可以被顺畅地浏览甚至被推荐给用户,而与之同岁的土豆、优酷和 56,经历数次合并与改换门庭后,各有各的命运。仍在台前的视频平台,当前画像也与当年的截然不同,其内容也不具备历史档案馆的潜质。而 B 站作为一个视频网站的后继者,却误打误撞地继承了互联网 " 黄金时代 " 的精神,这些怀旧视频指向的,是一种更朴素的创作观——视频的本质是一种记录工具,而并不一定是一个内容产品。

十几年来,互联网视频内容创作从一个爱好变成了一门职业。一些个人创作者逐渐变成了创作团队,但以之为生,便不得不为流量和收益奔波。于是,当视频内容更面向垂直分类和圈层,也更面向公共讨论与话题度时,千禧年那些具有时代温度,又没有目的性的私人影像适时冒出头来,为整个内容场增添一丝人味儿,受到欢迎也是再合理不过的事。

视频内容是一段历史,但还未成书

怀旧视频之所以被称为怀旧视频,是因为除了 " 年代久远 " 这一共性,以及随之伴生的器材局限和低清画质之外,它们身上不再具有其他标签。当时的视频相对能更诚实地反应真实生活——当然,今天白描生活的内容依旧大量存在,但在整个内容场的占比已经显著下降。

记录历史,并不是用户自发的需求,用户也从未想过自己的随手一拍要承担起这样的重量。但从二十年的时间尺度来看,中文互联网也到了可以写很厚一本自传的年纪。在这本传记中,可以看到我们是如何从千禧年一步步走到现在这里的,只是走过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历史的自觉。而在所有可能的书写者中,视频是诚实的历史中最有趣的,也是有趣的历史中最诚实的。

说历史可能有些夸张。怀旧视频里呈现的,也不过是每一个人生活的痕迹,但当这些轨迹汇聚起来,也就成了一条河道,可以承载一股洪流。

连 2015 年都进入了怀旧行列。图源 B 站 @8090 怀旧青春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今天海量的视频内容,是否还具备过去拍摄资源稀缺时代的代表性?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刷短视频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已经很难再具备从互联网内容中还原真实的能力。

尚且不聊那些有剧本设计的 " 迷你短剧 ",即使是一个记录真实生活的视频,也会被拆分为旅行、户外、宠物、情侣、地域、性别等若干标签和细分赛道,吸引着不同画像的用户,并在推荐算法的加持下不断自我巩固,真实的土壤被悄然解构成无数细小的版图。

六年前,我的朋友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社会学系学生、非虚构写作者和纪录片导演通过刷快手进行实地调研,寻找采访和拍摄对象的文章——这是否能说明,即使在短视频出现之后,视频内容依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和在地性,甚至更早之前的私人影像,本身就是一种纪录片。

只是在今天,我们要花更大的成本把有历史和记录意义的素材整合在一起,但又怎么能奢求靠着短视频缓解生活压力的我们做到这一点呢?相比聊意义,聊历史,不如去 B 站找个怀旧视频刷一下,一分钟的时代切片,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已经足够厚重了。

就写到这里吧。我要去天涯和贴吧,找找我之前发的帖还在不在。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 |yunlugong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 " 进群 " 加社群

刺猬公社

刺猬公社

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