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5 年的火锅赛道人均消费价格持续下行,来到了 70+ 元区间。赛道规模仍在扩大,但企业利润却被越摊越薄,行业陷入 " 高规模低利润 " 的困局。
增量时代落幕,存量厮杀开启。火锅品牌如何在深度调整的新周期中活下去,甚至活得好?
6500 亿的火锅赛道," 冰火两重天 "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 2025》(以下简称 " 报告 ")显示,2024 年火锅市场规模突破 6000 亿元,达到 6175 亿,增速 5.6%,略高于餐饮大盘。2025 年,更有望站上 6500 亿台阶。
截至今年 5 月,全国火锅门店数超过 49 万家,连锁化率 28%,高于餐饮行业整体 23% 的水平。其中,头部品牌锅圈食汇跨入 " 万店俱乐部 ",也成为赛道规模化扩张的一个缩影。
这些数据都能证明火锅赛道的 " 火 " ——规模仍在扩容,头部品牌的集中度提升。
但 " 火 " 的另一面,是难以忽视的 " 冰 "。
最直接的变化来自消费者,他们变得更理性了。《中国餐饮发展报告 2025》显示,火锅人均消费从 2022 年的 86.7 元,跌至 2025 年的 77.1 元,四年降幅达 11%。
企业端的调整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上半年,火锅企业新增注册量仅 2.2 万家,相比 2021~2024 年间每年 5~10 万家的盛况,堪称断崖式减少。
市场正从 " 野蛮生长 " 迈入 " 理性调整 ",赛道规模扩张背后,是企业利润越摊越薄、经营越来越难的现实。
就连巴奴、湊湊这类中高端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 " 价格战 "。公开资料显示,巴奴人均从 148 元降至 138 元,湊湊三年客单价累计降了 27 元。人均消费下滑,既是品牌主动降价的结果,也反映出消费者点单更加谨慎的趋势。
火锅行业,正深陷一场难以回避的 " 冰火悖论 "。
破局三条路:性价比、细分赛道、区域深耕
面对行业困局,也有一些品牌积极探索,走出了差异化路径。它们用实践行动回应了眼下最棘手的经营难题,给更多从业者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参考样本。
1、性价比,不只是便宜
当消费者捂紧钱包," 值得 " 比 " 便宜 " 更重要。
比如海底捞近期推出副牌 " 举高高 ",59.9 元实现 100+SKU 畅吃,没有隐形消费;
熊喵来了则靠免费甜品、鸭血豆腐无限续、儿童餐免费等福利,把隐性价值转化为消费者感知得到的性价比;
牛真诚鲜切牛肉山野小火锅将菜品价格压至 0.9~11.9 元区间,锅底 6 元起售,用极致性价比覆盖价格敏感客群,同时通过明档鲜切展示和 " 不隔夜 " 承诺强化品质认知。
2、切细分赛道:拒绝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
与其追求成为火锅大赛道里的 " 六边形 " 战士,不如找准自己在细分市场里的定位,做到极致。
比如,此前定位 " 平价火锅 " 的许府牛,今年进一步聚焦,提出了做 " 牛肉专家 "。
在产品方面,不仅将 SKU 精简到 40 个左右,突出牛肉产品的丰富性,还推出了 " 传世牛杂煲 " 等特色套餐,7 种分部位牛杂由中央厨房完成清洗、切配后,送至门店用高压锅现场压制 20 分钟以上,保证现做口感。
供应链方面,则依托其 " 海外工厂直采 + 国企合作 " 的牛肉供应链优势,将 " 优质牛肉搬运工 " 的定位贯穿于品牌传播与顾客体验中,持续为 " 牛肉专家 " 的身份提供信任背书。
这一系列举措效果显著,红餐大数据显示,其门店规模在过去五年间增长了约 20 倍,截至 2025 年 6 月已超 1400 家,成为火锅赛道门店数第一的品牌。
再比如,定位 " 开在居民楼里的市井重庆火锅 " 的笨姐居民楼火锅,在选址上做精,将八成以上门店开进社区居民楼底商,瞄准 " 一流商圈的非核心位置 ",这样既能享受到商圈的客流,又能降低租金成本。店面不大,通常在 80~150 平米,不超过 15 张桌子,实现成本和坪效的平衡。
3、做区域王者:深耕本地市场,也能打出一片天
对于很多品牌来说,与其全国撒网,不如区域深耕。
比如深耕江西市场的季季红火锅,绝大部分门店都位于省内,开出 340+ 家店,光南昌就有 150+ 家," 蜂窝式扩张 " 带来采购和配送的集约效应,食材成本压至 28%,人力成本控制在 18%;
河南的员和记鲜牛肉火锅专注 " 原切牛肉火锅 " 十二年,坚持 100% 原切牛肉,从河南新乡走红后,逐渐将门店拓展至河南以及邻近省份的下沉市场。
湖北火瀑椒麻火锅作为区域品牌代表,16 家直营店连续 6 年蝉联大众点评必吃榜。区别于传统的川渝红锅,其采用鲜藤椒、植物油打造了绿色锅底;同时深度挖掘湖北当地食材,如钟祥石牌豆腐、十堰郧阳红薯粉等,品牌始终聚焦湖北市场。
这些区域品牌通过深度理解本地消费习惯、优化供应链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在区域市场活得更从容。
细分找差异、后端压成本、下沉抢 " 餐桌 "
头部品牌的破局探索,不仅解决了自身发展难题,也为行业突破困局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样本。从这些成功实践,我们同样看到了火锅赛道的几大发展趋势。
首先,细分赛道依然充满机会,品牌也更有机会做出特色和差异化。
比如从去年火到今年的山野火锅,带动整个餐饮市场刮起了 " 山野风 "" 地域风 "" 健康风潮 "。
定位山野火锅的代表性品牌,诸如山缓缓,今年 4 月单月就新开 13 家店,总门店数突破 80 家。
也有其他火锅品牌借鉴山野元素进行创新,丰富产品线。比如许府牛,今年将 " 山野秘境锅 " 作为主推产品系列之一,也带动客单价微幅上调,在保持性价比底色的同时进行质感升级。
赛道还在持续进化出新玩法、新策略,比如出现了 " 山野茶火锅 " 细分品类,苏州 " 苏见山山野茶火锅 " 以 " 茉莉碧螺春锅底 + 苏州园林场景 " 吸引打卡,搭配评弹演出营造文化氛围;黄山 " 陶元茗山野茶火锅 " 将黄山毛峰融入麻辣锅底,用竹编灯罩、斗笠蓑衣打造丛林感。
其次,供应链走向前台,成为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逮虾记与豪渝、珮姐等品牌共建 " 制贩同盟 ",合作开发黑金黑虎虾滑、马蹄虾滑等特色产品,既精简链路,也避免同质化;
季季红与原产地合作,建立蔬菜基地,食材成本比市场低 20%,还引入非遗工坊定制年糕,做出产品差异化;
许府牛更以 40 个 SKU 支撑全品类套餐,凭借少而精产品以及套餐组合,提升食材复用率。同时还联合企业在全国建成 26 个区域分仓,打造 2 小时冷链圈,大幅降低备货、仓储与物流成本。
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也为品牌突破地域限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关键支撑—— 当后端成本可控、品质稳定时,品牌才有底气进入对价格更敏感的下沉市场。
而下沉市场,依然是火锅品牌确定的增长之地。
截至 2025 年 5 月,三线及以下城市火锅门店占比已达 52.3%,覆盖超 7 亿人口,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红餐大数据显示,围辣小火锅 1000+ 家门店中近八成位于下沉市场,靠高性价比快速抢占县域;即便是巴奴这类中高端品牌,其下沉门店经营利润率也达到 24.5%,高于一线城市的 20.7%。
这也说明,下沉市场并非只认准 " 低价 ",品质消费的需求同样存在。
而对于一大批已经在高线城市充分竞争的火锅品牌而言,深耕下沉,不仅能缓解品牌在一二线市场面临的巨大内卷竞争压力,也能通过有效经验复用、放大品牌势能,在相对空白的低线城市乃至县乡市场,打开增长天花板。
结语
存量搏杀市场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万能公式 "。
对从业者而言,盲目跟风只会陷入新的内卷,唯有扎根消费者真实需求,强化供应链效率,找准自身在 " 价格带、细分品类、区域市场 " 中的定位,才能在这条长赛道上长久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