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值榜,作者 | 小戎,编辑 | 何玥阳
刚刚过去的 8 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 反转逆袭 " 大戏不断。
除了比亚迪仍然以 37 万销量高居全行业榜首之外,零跑以 57066 辆、同比增长 88% 的全系交付量创下历史新高,同时继续稳居新势力榜首。
在这一浪潮中,理想,遗憾地成为了 " 背景板 "。28529 辆的交付成绩,横向来看,打不过鸿蒙智行、小鹏、蔚来、小米,纵向来看,是连续三个月交付量环比下滑。
此前公布的半年报,理想的情况也并不称得上是完全 " 理想 "。在交付量增加 7.8% 的背景下,营收同比下滑 2.0%,为 561.72 亿元,净利润 17.43 亿元,同比微涨 2.8%。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理想在总营收和总交付量方面仍然高于诸多新势力玩家。但当产品竞争和价格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候,理想遭遇的挑战,既有些 " 高处不胜寒 ",基数越大增速越慢的意味,又充满了被后来者们挤下擂台的危险。
理想的挑战究竟来自何方?这将对理想构成怎样的冲击?理想还有新故事可讲吗?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一、被挤压的理想 i8
"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出一次牌,同行们会出两次牌。" 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李想的这一发声,直指当下理想遭遇的困扰。
而在刚刚过去的 8 月,理想在 i8 上吃了不少亏。
抱着打出 " 家庭移动空间 " 的目标,理想 i8 被定义为家庭六座 SUV,车内配备了零重力座椅、冷暖冰箱及智能化技术,尽全力满足家庭用户在驾乘体验、车内空间的需求。
同时,这是理想汽车第二款纯电车型(第一款纯电车型是 MEGA),也是理想汽车首款纯电 SUV。
发布伊始的理想 i8 提供了三个版本:Pro 版本 32.18 万元,Max 版本售价 34.98 万元,顶配 Ultra 版本 36.98 万元。
但短短一周之后,理想便重新调整了价格,三个版本统一合并,以 Max 作为标准的版本,售价 33.98 万元,同时额外赠送价值 1 万元的铂金音响,意味着 Ultra 版本只需花费 34.98 万元便可以实现全部配置。
发布后的效果不及预期,是理想 i8 迅速调价的主要原因,而在一周内,与理想 i8 贴身 " 肉搏 " 的,则是蔚来旗下的乐道 L90。
整体来看,理想 i8 和乐道 L90 的差距主要在于续航和智能驾驶技术方面,i8 在续航里程、芯片算力方面均高出乐道 L90 不少。也算是做到了一分钱一分货。
乘联会报告显示,理想 i8 与乐道 L90 定位有一定趋同性,面向的家庭购车群体也高度重合,两款车都是对双方战略意义深重的车型,目前两款车的话题热度几乎不相上下。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乐道聚焦空间、能耗、安全与智能,理想的卖点则在于行业标杆级补能效率。
按照理想的计划,9 月要完成交付 8000 至 1 万台 i8,而乐道已经完成了这一目标。
8 月上市的问界 M8 纯电版则更是给了理想一场重击。问界 M8 纯电版售价 35.98 万元起,共发售 6 个版本。从性能来看,问界 M8 纯电版搭配宁德时代 100kWh 三元锂电池,长续航版 CLTC 续航里程 705km;四驱版 CLTC 续航里程 655km。
相比之下,更便宜一些的理想 i8,两种电池版本分别对应 720km 和 670km 续航,在性能上并不吃亏。
但现实是,问界 M8 纯电版发布后 2 个小时大定订单就突破了 7000 台,余承东则更是喊出了 " 纯电之王 " 四个字。而理想官方始终未公布 i8 的大定数据。
这样的情景,与此前 L 系列增程和 MEGA 时期的理想都不相同。L 系列靠着增程打开了一片天空。至于 MEGA,即使在刚上市时曾被网友指责外形像棺材板,但最起码 MEGA 依靠产品力站住了一些用户的心智。在 50 万以上家庭版车型中,MEGA 也仍拥有其特定的用户群体。
i8 并不是没有创意和独特之处,但 i8 试图展现出优势的电池和电桩,都属于 " 用过才能知道 " 的优点。而 " 撞卡车 " 带来的舆论风波,和走了弯路的定价策略,已经令不少用户在驾驶座前,停下了脚步。
二、理想的关键时刻
从半年报的情况来看,理想自身基本盘是稳的,561 亿的营收和 20.3% 的毛利率,在新势力各玩家中都排在前列。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上半年,理想汽车的净利润曾经同比重挫了近 50%,而当时的毛利率 20.0% 仅比现在的 20.3% 低了 0.3 个百分点。因为当时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2025 年上半年,理想削减了一部分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前者从 61 亿元降至 53 亿元,减少 12.4%;后者从 58 亿元降至 52 亿元,减少 9.4%。进而在收入略微下滑的情况下,守住毛利率,净利润也仍有增长。
理想用 " 节流 " 守住了今天的利润,守住了连续 11 个季度盈利的成绩,但必须用 " 开源 " 赢得明天的市场。
但下半年开始,理想可能要进入 " 销量下滑 " 的阶段。
理想汽车在半年报中公布的三季度销量预计只有 9 万 -9.5 万辆,环比下滑 14% — 19%,同比减少 37.8% — 41.1%。考虑到 7 月已交付 3.07 万辆,8 月 2.85 万辆,若要达标,9 月销量要达到在 3.1-3.6 万辆。对于 9 月上市的 i6 来说,压力已经给到。
由于李想在中期业绩会上已经表示要缩减 SKU,专注于爆品,在 i8 已经走过弯路的情况之下,如果 i6 再有闪失,这将意味着理想汽车一整年的纯电战略会以 " 踩雷 " 告终。
所幸,理想家底较厚,账面上还有 1069 亿元现金,不然真扛不住 "2025 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 -47.4 亿元,投资现金流 -111.9 亿元 " 的资金流出速度。
理想 CFO 李铁的解释是,二季度现金流净流出扩大,核心原因是去年底对部分供应商的付款周期为 3-4 个月,导致本季度集中支付了去年 11-12 月及今年 1-2 月的应付款;目前已将供应商付款周期调整至 60 天。
庞大的充电网络必然需要高频的使用来回血,这同样有赖于理想汽车自身的销量回暖来实现。
李想和理想管理层对此也有预期,在中期业绩会上,李想公布了主动求变的组织变革举措,尝试扭转目前的局面。
李想在中期业绩会上介绍称,理想汽车在 8 月对销售团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组织变革,目前总部直接管理 30 个区域,同时新设销售与服务运营部、市场部,并对门店选址团队进行重组,强化培训学院与车辆交付团队。这次销售体系的转型并非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的战略升级,更好地匹配一线诉求并强化直营优势。短期可能需要适应,但长期将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与团队效能。
三、理想是攻还是守?
相比于竞争对手们的虎视眈眈,理想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究竟是攻,还是守。
或者再具体一点,攻,是否攻得上去;守,是否守得下来。
翻遍整个新势力,目前能盈利的车企不多,理想是其中之一。而上半年一直努力在守住的毛利率和利润,则是资本市场上,最能说服投资者的一环。
理想最早做到盈利,主要归因于三点。
一是依托于增程技术带来的续航焦虑缓解。二是最早通过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等家庭场景,吸引家庭用户的聚焦,进而也为理想积累了一定的粉丝数量。三是 " 套娃 " 的生产方式压缩了理想汽车的开发成本,取得了一定的成本优势。
从 8 月的情况来看,伴随着进军纯电遭遇的市场围剿,理想的产品定义优势已在不断衰落。叠加理想 i8 和卡车对撞带来的舆论风波,除了让理想失去了部分潜在用户之外,对理想原有车主也是一场波及。
全网指责理想汽车的同时,也有部分人将矛头对准了正常出行的理想车主,拍摄其在驾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瑕疵,来作为攻击理想汽车的素材。理想像小米那样宠粉,依靠粉丝守住自己的阵地,恐怕难如登天。
从上半年财报来看,理想选择稳价维持毛利率,营收的下滑通过对费用的严管控进行对冲,最终实现了利润的增长。但从 i8 开始,理想已经走上降价补量的道路。
这对于理想来说,也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维持品牌溢价,就要承担营收的收缩。以价换量,则可能进一步压缩盈利能力,影响老车主的认可,降低在资本市场上的前景。
李想在业绩会上表示,产品与 SKU 策略将回归 " 单一强 SKU" 逻辑,核心配置拉满,以最佳产品价值回馈用户。当前我们需解决 " 迭代节奏滞后 " 问题,计划加快 " 产品 + 技术 " 双迭代,目标 2026 年在整车产品与 AI 层面重回 2022 年 L9 时期的领先位势。
向上进攻,则需要理想拿出新的产品力。当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已经被各家抄走,纯电又作为新玩家难以树立优势之时,理想仍然有故事可讲。
AI 是其中一部分。
理想 CTO 谢炎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自研芯片进展超预期:今年年初已成功流片回片,当前正进行车规级测试,各项指标达标,计划明年在旗舰车型量产部署。节奏领先同类项目。
这让外界对理想的大模型性能有了一些新的期待,李想表示,未来 2 年内将 VLA 行车安全性提升至人类驾驶的 10 倍,最迟 2027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
出海也是选项之一。
根据理想管理层的介绍,已在德国、美国建立研发中心,系统搭建海外销售 / 售后组织与 IT 系统;重点目标市场为中东、中亚、欧洲,同时,2026 年发布的产品均按全球法规开发。
但理想管理层也承认,目前面临品牌认知、渠道建设等挑战。
要想攻得上去,销量和营收的支撑必不可少。销量一旦受阻,其他部分的压力就将放大。
这样看来,主动求变的理想,恐怕还要忍受一段 " 节奏转换 " 带来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