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智宇 张翀
" 我现在有些遗憾的是,全新 MG4 的设计风格显得有些过于收敛。"
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总设计师邵景峰在全新 MG4 预售会上的这句发言,精准刺破了 MG 作为全球品牌的核心困境:如何平衡东西方迥异的审美?
在海外,第一代 MG 的 " 小钢炮 " 形象深入人心,消费者偏爱硬朗、动感十足的设计风格 。然而在中国,市场的偏好却大相径庭。邵景峰坦言:" 如果设计得过于硬朗,中国人可能不喜欢;如果设计得过于柔和,外国人又可能不接受 。" MG 作为一个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的全球品牌,这给中国设计团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
全新 MG4,正是在这种 " 拧巴 " 与 " 平衡 " 中诞生的一个特殊样本。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是一款 A 级两厢车的复兴野望,更是在 " 内卷 " 的焦土之上,上汽名爵拒绝 " 抄作业 " ,并试图同时打出技术与文化两张王牌的战略宣言。
" 我的做法很简单,我以那些表现出色的产品为标杆,向他们看齐,并且力求超越他们。但并不是简单地将配置对齐,然后降低价格。" 上汽乘用车 MG 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的发言,概括了 MG4 的竞争策略—— " 超越,而非抄袭 "。
在 A 级两厢车这个已有销量优异先行者的市场,简单的致敬或对标无异于陷入永无止境的消耗战。MG 深知,作为新能源领域的 " 后来者 ",必须拿出人无我有的 " 杀手锏 "。
陈萃的策略是:" 在客户关注的地方,我们会比竞争对手多付出 10% 的努力;而在我们具有优势的领域,我们会比对手多投入 100%。"
MG 的 100% 投入,押注在了两大核心技术上:智能座舱与半固态电池。
首先是与 OPPO 的深度合作。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将汽车行业的变革类比为手机行业,认为传统车企正遭受来自以 " 蔚小理 " 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的两波冲击:一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to C 能力,二是软件能力。
与 OPPO 长达五年的合作,正是 MG 补齐短板、建立新优势的关键一步。全新 MG4 搭载的 OPPO 智行手车互联,被俞经民自信地定位为 " 行业第一阵营,并且是领先的,而且势必会持续领先 "。
如果说智能座舱是 MG 在软件层面的矛,那么半固态电池就是其在硬件层面的盾。
来自上汽清陶的总经理李峥,系统阐述了这项技术的战略意义。他指出,当前电池技术普遍面临安全、续航和成本三大痛点,而固态化是兼顾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 " 唯一选择 "。
传统锂电池的电解液本身易燃易爆,也限制了更高性能正极材料的应用。全新 MG4 搭载的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正是上汽清陶在底层材料创新的成果。
其更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李峥透露,如果没有上汽总院与清陶工程师的深度融合,这项集材料创新、电压平台改变、BMS 软件调整于一体的成果,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实现。
这种 " 材料创新 + 整车协同 " 的模式,构成了 MG 最坚固的技术护城河,也是其敢于在激烈市场中打出差异化竞争牌的底气所在。
技术是骨架,文化是血肉。MG 清楚,要让全新 MG4 不仅仅成为一款代步工具,就必须为其注入独特的品牌灵魂。
陈萃将 MG 的品牌主线概括为两条:一是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线,二是传递 "YOUNG FOREVER" 的品牌信心和印象。全新 MG4 正是这两条主线的交汇点。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贯穿于整个 MG 品牌的 " 趣生活 " 理念。
发布会上展示的男女朋友、闺蜜、一家三口等生活场景,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化。MG 鼓励用户对车辆进行改装,以展现更多元化的个性。品牌计划在线上开设改装和改色专栏,创造一个让车主们能够聚集在一起交流分享的多元文化氛围。
这背后,是对 MG 品牌基因的回归与重塑。邵景峰提到,MG 品牌起源于车库,代表着创造力、改造精神、手工艺精神和一种不随主流的独特态度,这种精神需要被传承下去。他甚至设想过为全新 MG4 提供一个仅配钢圈的 " 裸车版 ",以此来激发年轻男性的创造力和激情。
这种文化塑造,也是为了打破市场对两厢车的刻板印象。邵景峰指出,两厢车在国外并不被视为女性标签车,反而受到很多男性用户的喜爱。
但在中国,由于多种原因,现有车型被打上了深深的女性标签。MG 希望通过全新 MG4,重新唤醒这个品类的血性与活力," 激发一些年轻人的血性和勇气 ",让它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载体,而不仅仅是妥协的选择。
从月光白、星野灰到东来紫、红珊瑚红,全新 MG4 充满诗意的车身颜色命名,亦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延伸。俞经民对此的解读是,这些颜色是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体现。他强调:" 即使它的基本用途是代步,但它不仅仅是一辆代步车。购买后不会后悔 "。
全新 MG4 的入市,是一次复杂的战略部署。它在设计的 " 拧巴 " 中寻求全球市场的最大公约数,在技术的 " 护城河 " 里构建差异化优势,在品牌的 " 趣生活 " 中凝聚用户情感。
它代表了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习惯了 " 抄作业 " 和 " 对标 " 的时代,MG 选择了一条更难但或许更远的路。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销量上的超越,更是一个中国全球化品牌真正的自我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