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12小时前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瞄准国际电池回收市场

近几年 " 新三样 " 出口表现亮眼,2023 年首破万亿元大关,也带动上下游行业的出海浪潮。比如与 " 新三样 " 产品密不可分的电池产业。中国拥有全球 70% 的电池产能,超过 1/4 用于出口,无论是电池产品直接外销,还是搭载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远销海外,中国生产的电池正在铺满全球市场。

如博萃循环创始人林晓所说," 中国造的电池,中国也最懂怎么回收。"随着出口电池陆续进入退役期,电池回收再造行业将迎来蓬勃发展,而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电池制造方,在回收技术上具有先发优势,相较于海外本地回收商,更清楚电池的生产主体、制造工艺与材料构成,在制定回收方案时,能更精准地解决回收环节的技术问题。

不过国内外废旧电池回收市场生态存在较大差异,国内废旧电池以交易买卖、逐级加价的形式流通,属于资源市场,而欧美市场废旧电池需要付费处置,属于补贴市场。因此,中国电池回收企业虽然在国内已有成熟实践,但在海外市场仅靠复制国内经验很难成功。

" 电池回收出海的本质,不是企业走出去,而是技术、服务走进去。" 林晓表示,博萃循环在电池回收技术出海领域,不是简单地做标准化产品的出口,也不能套用国内成熟模式,而是将国内技术优势做本土化落地,开发适配当地市场的解决方案。

1." 谁造的电池,谁最懂怎么回收 "

博萃循环创始人林晓曾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人员,开发来自美国及全球各地的废料和矿产资源绿色提取技术,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在美国访问期间,研究课题是可持续发展。随着电池行业的发展,负责多个国内电池材料领域的横向课题,与欧洲、国内的头部电池材料企业合作十余年,技术服务覆盖国内 60% 以上市场份额。" 参与和见证了过去十几年中国大多数电池材料企业的发展历程。" 林晓表示,学术和产业两种经历的交叉让他既了解欧美的回收治理方式和政策要求,又熟悉中国电池的材料构成、工艺特性和产业特点。

随着中国电池产业以及出口的兴起,衍生出的电池回收需求在海外也开始快速增长,与林晓积累的技术及项目成功形成共振。2019 年,林晓成立博萃循环(公司全称为 " 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电池关键材料的循环利用。他表示,博萃循环的定位不是做电池回收厂,而是作为技术服务商

根据回收原料的不同类型(如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报废料或达到生命周期终结的退役电池),以及电池材料的类别(包括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 / 半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博萃循环为定制回收解决方案商,完成设备产线制造并赴现场进行运营调试。

针对客户已建成但无法满足新需求(如原料类型变化、技术标准升级)的产线,博萃循环提供技改服务,帮助客户实现技术升级。除了产线等硬件设备的服务,博萃循环也研发提供回收电池所需的关键分离材料,向客户交付 " 技术 + 完整产线 + 关键材料 + 服务 "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普及,电池回收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海外电池回收,自然成为中国电池出海的配套需求。欧盟推行的 "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明确 " 谁生产,谁回收 " 的原则,意味着中国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时,需要同时履行当地的回收责任要求,否则会面临合规风险。

" 以独立民营企业的形式在海外开展业务更具市场优势,要不是为了出海,我其实没必要离开中科院。" 林晓坦言,创立博萃循环的初衷实际上也是为了出海。博萃循环创立以后,海外客户增长明显,目前海外客户数量已经是国内的 3 倍多。

博萃循环作为技术服务商人员规模并不大,远低于其服务的回收厂等企业客户,但在电池回收细分领域," 没有哪个公司比博萃人才储备多 "林晓表示,博萃循环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 " 多样性 " 和 " 国际化 ",员工大多是毕业于日本、欧洲、美国等高校的博士,除了大陆地区,还有部分成员常驻美国、欧洲和中国台湾地区。

2." 国内是资源市场,海外是补贴市场 "

电池回收产业链以 " 废旧电池流转 " 为核心,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废旧电池的产生、处理和复用。据林晓介绍,中国与欧洲的产业链在每个环节都有本质差异,这决定了国内经验无法直接复制到海外。

具体来说,废旧电池的产生是回收产业链的起点,一是来自生产端的报废料,也就是电池厂在电池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极片、电芯等;二是消费端的退役电池,比如新能源汽车使用 5-8 年后退役的动力电池,或储能领域淘汰的电池。在国内,这两类废旧电池数量占比大致相当,海外市场目前是以消费端退役电池为主,未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量会逐年快速增加。

在电池材料上,据林晓介绍,中国和欧美产生的废旧电池也有极大不同。国内动力电池装机从过去以三元电池为主,转向如今近 90% 为磷酸铁锂电池;因此在报废市场,磷酸铁锂电池的占比也逐渐增加,与三元电池基本持平。而海外市场三元电池仍是主流,磷酸铁锂电池使用规模虽然有所增加,但占比仍然较低。

其次在处理环节,一般来说,废旧电池从主机厂 4S 店、电池厂售后网络、第三方回收网点等渠道送至回收厂后,回收厂会通过各种回收工艺,提取电池中有价值的金属,产出黑粉、电池级盐等初级或中级再生材料。

而在回收阶段,中国的废旧电池可以 " 卖钱 ",在流通环节中会逐级加价,到回收厂时价格已经很高,而欧美市场对回收过程的环保标准和合规要求较高,废旧电池往往需要 " 付费处置 ",企业或个人反而要向回收厂支付废旧电池的处理费用,政府也会向回收厂给予额外补贴。

但是,由于欧美人工费用高昂,电力成本(尤其欧洲)及回收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品价格远高于国内,部分品类价格甚至为国内的数倍,因此废旧电池在回收处理过程中的单位成本要显著高于国内。

中国和欧美市场,在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两个环节的不同,导致回收厂利润来源的本质差异——前者回收成本高,因此需要尽可能提升废旧电池价值以获得更大利润;而后者虽然可以通过回收电池赚钱,但处理过程成本居高不下。正如林晓总结:" 国内是资源市场,欧美是补贴市场。"

最后在废旧电池的复用环节,也就是回收厂处理完成的正极材料等电池核心部件有用产品流回电池厂,实现电池材料的循环复用。中国的电池循环产业链已实现完整闭环,但是林晓告诉我们," 欧美缺乏大型电池材料企业,电池产业链是不闭环的 ",本地回收厂暂未涉及电池级材料及电池的直接交付,本地市场对极片修复、再生的需求也较少,因此回收工艺更偏向初级加工,交付产品多为相对初级的黑粉、高质量黑粉或电池级盐,这些材料很多最后以各种形式回到亚洲市场。

3. 不是产品 " 走出去 ",而是服务 " 走进去 "

基于对中外废旧电池产业差异的认识,林晓认为电池回收出海的本质,不是产品 " 走出去 ",而是技术服务 " 走进去 "。博萃循环不照搬国内已经成熟,针对成熟产业链再生产品的工艺,而是为海外市场研发适配的回收工艺与设备,聚焦于满足本地需求的产品生产。

林晓发现,博萃通过支撑回收厂技术和服务需求的市场定位,也可以避免海外客户产生 " 竞争威胁 " 顾虑,更愿意与博萃循环开展深度合作。

目前,博萃循环在海外拓展业务的节奏是,先通过技术服务与当地伙伴建立联系,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与信任关系的积累,再探讨合资等更深层次合作形式的可能性。以可披露的西班牙项目为例,博萃循环的合作方是西班牙最大的残疾人服务团体 ONCE。

"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在中国为合作方搭建一条示范产线,让他们能看到实际产品,还要取得欧盟的 CE 认证,帮助他们在欧洲培训未来的车间主任,磨合中国和欧洲合作伙伴的双方团队,最后再将设备运到欧洲进行安装调试。" 林晓说道。由于合作方是一家残疾人服务团体,工厂要求超过 70% 的员工为残障人士,为确保残障人士适应项目以及方案落地,博萃循环除了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还作为股东参与到项目全程的实施运营。

2025 年 1 月,博萃循环与 ONCE 旗下子公司 ILUNION、EFT-System 成立合资公司,在西班牙建设年处理量 6000 吨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工厂,支撑磷酸铁锂电池在欧洲的本地回收和闭环,整个项目投资规模达千万欧元。

林晓表示,与当地企业合作也能帮助博萃循环参与的项目获得当地政府的补贴支持," 如果中资企业直接‘裸奔’出去,在一个陌生环境,既缺乏明确指向的政策体系,也没有补贴的财务支持,出海落地建厂是十分艰难的。"

据 36 氪报道,近期博萃循环已完成过亿元 B 轮融资,资金将重点投向海外项目合作与核心技术研发。目前博萃循环已在亚太、欧洲、北美、中东等十余个国家开展业务,为十余家能源领域的世界 500 强、国内外电池和能源领域头部企业,提供产业咨询、技术服务、分布式智能装备、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研制、供货和运营,执行项目超过 60 个。

欧洲市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与电池出口的核心目的地,也是除中国外全球最大的电池回收市场,因此未来仍是博萃循环的重点市场。虽然北美市场受到宏观政策影响出现短期波动,欧洲以外某些国家或地区项目推进周期往往较长,但是林晓表示,博萃循环不会彻底放弃这些市场,而是选择适度调整节奏,围绕 " 电池在哪里装机,未来就会在哪里报废 " 的本地化逻辑进行布局。

(作者:冯亚玲,杨越欣)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