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 14 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场胜利如破晓曙光,驱散黑暗,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更催生了无数记录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不朽文艺丰碑。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 系列专题报道,从抗战觉醒、重大战役、军民抗战、人民史诗、军人气概、教育薪火、巾帼英雄、华南抗战、国际支援、抗战胜利等十个主题展开,涵盖文学、影视、美术、音乐、戏剧等多元文艺领域,带领读者通过经典作品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中华民族气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前行智慧力量。
一、抗战烽火中的呐喊
1937 年 七七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文艺界迅速以作品为号角。战地记者方大曾发表《卢沟桥抗战记》,成 " 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 ";上海文艺界 17 位作家联合创作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冼星海、塞克为其创作同名歌曲,传递 " 全民抗战 " 信念。麦新的《大刀进行曲》问世不久便唱遍全国。早在九一八事变后,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及版画《到前线去》等众多作品开始唤醒民众。1995 年电影《七七事变》重温这段历史,"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 的呐喊震撼人心。这些血火淬炼的作品,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在民族存亡之际化作破晓力量。
二、烽火长歌中的抗战记忆
1932 年 " 一二八 " 淞沪抗战,翁照垣口述《淞沪血战回忆录》显现军人风骨;1937 年淞沪会战,黎民伟冒死拍摄纪录片《淞沪抗战纪实》、阳翰笙与应云卫的《八百壮士》定格抗争瞬间。1938 年台儿庄大捷,田汉、冼星海等创作歌曲燃抗日热血;武汉会战,刘成春绘军民群像。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也被《太行山上》《百团大战》等多部作品呈现,这些作品熔铸 " 宁碎不屈 " 民族气节,见证血火交织的烽火岁月。
三、烽火同舟,军民共铸抗战魂
抗战胜利离不开军民同心。《亮剑》中杨秀芹带领村民支援前线,是根据地军民关系的缩影。上世纪 40 年代,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贺敬之、马可创作《南泥湾》歌颂壮举;还有张寒晖的《军民大生产》、秧歌剧《兄妹开荒》鼓舞士气。电影《地道战》还原冀中军民筑地道抗敌史实,相关文艺作品勾勒全民皆兵图景。《地雷战》取材山东海阳民兵抗敌事迹,展现游击智慧。这些经典作品印证:抗战是军民携手的征程,人民战争的伟力,来自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四、抗战烽火中的人民史诗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普通百姓的坚韧被多部作品定格。老舍《四世同堂》以祁家等人物故事展现北平民众觉醒,孙犁《荷花淀》借水生嫂们显女性坚韧;茅盾的抗战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聚焦民族工业,展现各阶层态度。莫言笔下的余占鳌打破了传统抗战叙事的 " 英雄滤镜 ",诠释民间抗争的粗粝与真实。美术领域,关山月《三灶岛外所见》、蒋兆和《流民图》控诉暴行、记录难民苦难。百姓故事虽无宏大叙事,却以微光汇聚成民族救亡的 " 血肉长城 "。
五、烽火铸就军人英雄气
文艺作品勾勒多样抗战军人形象。《亮剑》中李云龙有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的野性;《血战台儿庄》里的池峰城 " 誓与阵地共存亡 ";《八佰》中 " 八百壮士 " 死守四行仓库;《我的团长我的团》展现远征军的悲壮。斗智方面,《雪豹》周卫国、《地道战》高传宝、《沙家浜》郭建光显斗智风采,《野火春风斗古城》杨晓冬、《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展隐秘忠诚。这些形象是爱国与坚韧的化身,其精神永刻民族基因。
六、烽火岁月中的薪火传承
14 年抗战里,教育界守护文明火种。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三千里西迁,铁皮教室研学,走出众多英才,茅草校舍育出 2 位诺贝尔奖得主、8 位 " 两弹一星 " 元勋,《无问西东》《战火中的青春》展现其 " 刚毅坚卓 ";《坪石先生》再现中山大学迁粤北历程。敌后战场,抗大是 " 革命熔炉 ",陕甘宁冬学扫盲启民智;沦陷区教育者编《抗日三字经》启蒙,教育工作者以知识为刃,延续民族希望。
七、抗战烽火中的巾帼图谱
抗战中千万女性以多样方式守护家国。李伯钊创作歌剧《农村曲》,讲述妇女支前故事;孙犁的《荷花淀》展现农村女性的智勇。1949 年 " 八女投江 " 史实披露后,王盛烈绘就《八女投江》,1987 年同名电影传播事迹。《青春之歌》中的知识女性林道静、《金陵十三钗》中的风尘女子、《风声》里的顾晓梦、《南京照相馆》的林毓秀与金太太,均展现女性大义与担当,她们的故事是真实的精神火炬。
八、岭南烽火中的艺术回响
1938 年广州沦陷后,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成华南抗战主力。许鸿飞雕塑《向前向前》定格战士冲锋;广播剧《百花洞战斗》还原重创日军战例。民间力量中,《梦红船》《沙湾往事》《南拳》分别展现粤剧艺人、音乐家、武林人士抗敌。岭南画派与漫画家创作出众多抗战作品。4 万粤籍华侨归国参战,南侨机工牺牲千余人,巴金等文人以笔为枪,这些作品折射出岭南抗战精神。
九、抗战烽火中的国际大义
抗战中,多国友人援华。1936 年埃德加 · 斯诺进入陕甘宁,后著有《红星照耀中国》;1938 年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创造 " 战地输血术 ",拯救无数伤员,2006 年电视剧再现其形象;1937-1938 年拉贝在南京安全区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了安全区的救援工作和日军暴行,《拉贝日记》成日军侵略铁证;《黄河绝恋》《金陵十三钗》《南京照相馆》分别展现欧文、米勒、魏特琳的援华事迹。这些作品证明,人类良知无国界,和平大义不分种族。
十、抗战胜利铸就不朽精神丰碑
1945 年抗战胜利,举国欢庆。延安窑洞前,火把汇成星河,艾青在《人民的狂欢节》中高呼 " 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 ",萧三《延安狂欢夜》细腻还原民众舞火炬、扭秧歌的盛况;重庆的于右任挥毫写下 " 万家爆竹通宵,人类祥光乍晓 ",道尽胜利的喜悦与沧桑。蔡亮用油画《延安火炬》将欢庆场景铸成视觉史诗,陈坚《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钱德湘 " 受降 " 系列油画,定格日本投降的历史性瞬间。陈歌辛以《恭喜恭喜》传递劫后重生的释然,冼星海、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 " 的旋律,成为民族不屈的呐喊。这些作品不仅是胜利的见证,更是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
14 年浴血奋战,14 年艰苦卓绝,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从淞沪会战到百团大战,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赞歌。亿万中国人民凭借伟大的抗战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史册和人类和平史册的伟大胜利。
岁月悠悠,80 年过去,山河巨变,正道沧桑。如今的中国山河无恙、人民安康、国家富强。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这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文艺作品,依然散发着耀眼光芒,如同一面面镜子,让我们记住那段艰苦卓绝的波澜岁月,更加珍视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激励着我们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