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少年之城 · 平安好生活

一城一企,一殊一荣。深圳 45 岁依然少年,平安 37 岁仍是赤子之心。

" 数 " 说鹏城,这座昔日边陲渔村、今日国际都市,被誉为 " 创新之城 "" 奇迹之城 "" 未来之城 ",如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天空下熠熠生辉:

她的光,来自 "AlphaBeta" ——平安(Ping An)、华为(Huawei)、腾讯(Tencent)、比亚迪(BYD Auto)……这些企业不仅是见证者,更是缔造者。

我们不妨将它们共同开辟的路径称作 "PATH" ——不仅是 " 通道 " 的象征,更隐喻 Path of AlphaBeta Tech for Humanity,这是一条通向未来的中国式科技与产业创新通路。

这条 PATH,通向技术进步的数字高地、产业融合的数智前沿,更连接着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就像 " 平安好生活 " 所做的那样——科技赋能,用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模式,把低频的金融服务转化为高频的生活陪伴,把复杂的服务生态转化为值得信赖的生活底座。

深圳与平安的共鸣在于:奇迹属于过去,创新属于当下,而未来,正在这里发生。

连接平安

谁曾见过,在海拔 5000 米的雪域高原上,牦牛也拥有数字身份,牧民亦能享受普惠金融服务?

谁曾想到,在 AI(人工智能)时代,一张冰冷的保单,正在 " 化身 " 为可随时响应的生活助理?

谁又能预料,一条热线或一个端口,也能进化为 " 场景触发器 " ——将医、食、住、行、养、财的全链条服务,通过一次电话或平台交互即时 " 拼装 " 并送达客户?

中国平安正把这些想象一一变成现实。资本市场也积极回应:平安 A 股、H 股过去一年分别涨超 40% 和近 70%。中报显示,平安实现归母营运利润 777.32 亿元(+3.7%),实现净利润 680.47 亿元,中期股息为 0.95 元 / 股(+2.2%),股东权益为 9439.52 亿元。

平安综合金融模式成效显著:个人客户 2.47 亿(+1.8%),26.6% 客户持有 4+ 合同(留存率 97.8%),73.8% 客户服务超 5 年(留存率 94.6%)。

在此轮创下十年新高的沪指中,中国平安(SH.601318)表现颇为亮眼。市场似乎也正以真金白银为其战略投票。截至 8 月 22 日,中国平安收报 60.50 元(+0.88)/ 股,年初至今涨幅达 14.9%。

当金融插上科技之翼,创新边界不断被拓展。正如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中报致辞中所言:

" 从 1988 到 2025,时代在变、市场在变、科技在变、客户在变,但平安矢志改革创新、金融为民的初心不变。我们多年前便提出,要成为全球数字化创新及运用的领先者之一——将保险保障与极致服务送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客户身边。"

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兑现。就在近期,平安荣获 2025 中国数字金融大会三项优秀案例,进一步印证其科技转化能力。

转化背后是数据连接,意味着 5.5 万项专利、30TB 医疗数据、2.47 亿客户画像,在科技加持下被串联起来,像 " 算法自来水 " 般流动,让 AI 座席覆盖率达到 80%,让智能客服、智能风控成为现实。

场景连接,把 " 一张保单 " 升级成 " 一生陪伴 " ——体检、问诊、慢病、养老、理财,一条热线、一个账户、一站式完成。

资金连接,把 " 一次性保费 " 变成 " 持续现金流 " ——生态客户合同数是普通客户的 1.6 倍,AUM(管理资产规模)是 4 倍。

信任连接,把 " 事后理赔 " 变成了 " 过程干预 " —— 13 个月保单继续率达到了 96.9%,提高了 0.3 个百分点。

让 " 卖保险 " 变成 " 享安心 "。

这是一种双向连接:" 你连接平安 "=你在用热线、保单、App 把平安拉进人生;" 平安也在连接你 "=平安用算法、医养、资金,把风险挡在生命之外。

你给它数据,它给你安心;你给它信任,它伴你一生平安。

37 年的历程,本质就是平安秉承深圳精神,进行 " 改革创新、科技驱动 " 的三场连接革命:1988 年— 2000 年,连接人与保障(保单即安全感);2000 年— 2020 年,连接钱与机会(综合金融即自由);2020 年至今,连接生命与尊严(医养即陪伴)。

光阴在这一刻伫足:当 2025 年深圳特区 45 周年的烟花照亮福田平安金融中心的夜空,那面数百米高的玻璃幕墙倒映的,不仅是城市的繁华,更是一家企业与国家发展进程高度同频的命运图谱。

今年 8 月 25 日,《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 2027 年强制碳市场、2030 年自愿碳市场全覆盖目标。2024 年 12 月,平安 MSCI ESG 评级获评为 AA 级,连续三年位列亚太区行业第一。2025 年上半年,平安集团运营碳排放约 19.5 万吨,同比减少 11%。8 月 26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提出 2027 年重点领域 AI 普及率超 70%、2035 年建成智能社会。平安在中报发布会上披露,"AI IN ALL"。

那座云端之上、承载城市创新意识的 " 未来之塔 ",正向世界输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数智坐标。

而在幕墙的倒影里,在国家 " 扩内需、促消费 " 的宏观背景下,我们不妨探讨:中国平安所倡导的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战略定位,其深层估值逻辑到底是什么?

拆解 " 保险 + 服务 " 的医养协同价值,有助于理解平安保险蓝筹定价背后的逻辑,也有助于厘清综合平台估值的路径,以 " 触达 " 新一轮服务消费增长极。

Alpha 生态

华为、腾讯、平安、比亚迪等 " 创新四姐妹 " 也好,"A 股新七舰 " 也罢,这不仅是城市的跃迁、企业的进阶,更是数智生活激情的少年勃涌。

有人曾说:" 未来的中国城市,终将诞生一批既服务人民,又激励创新的 Alpha 企业。" 而发展历程中 " 十年一台阶 " 的平安,恰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样本。

从蛇口 " 第一声开山炮 ",到今日全球瞩目的创新之都——深圳的 A 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 11 万亿,其中," 平安、招商银行与迈瑞医疗 " 居 "A 股新七舰 " 之最。

从 13 人起步的小舢板,到如今市值超万亿、客户数达 2.47 亿的综合平台;以及《福布斯》全球第 29 位、《财富》世界 500 强第 47 位——平安,不仅是一家金融巨擘,更成为一种 " 城市精神的映射体 "。

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当下,当中国人像摄影大师肖全的镜头对准 " 颐年城 · 静安 8 号 " 的长者群像时,平安康养也正悄然从 " 物理空间提供商 " 蜕变为 " 精神生活运营商 "。

在康养社区的竞争已从 " 硬件比拼 " 走向 " 精神文化满足 " 的新阶段背景下,平安臻颐年首个旗舰级城芯康养社区——颐年城 · 静安 8 号,其价值或已超越 " 核心地段 " 和 " 雅致空间 " 的再造。

它以 " 七维健康 " 理念(身体、社交、职业、认知、精神、情绪、经济)为核心,聚焦长者深层精神文化需求,致力于构建一个生命持续丰盈的 " 精神原乡 "。

银发族会心动吗?为什么,总是不一样的平安在做这些不一样的事?因其是蛇口的孩子。

原《蛇口通讯报》总编辑韩耀根曾说,蛇口精神远非一句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这么简单。其精髓在于 " 敢想、敢言、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 " 的 " 五敢 " 内核。这种精神催生了深圳的无数首创,也铸就了平安的金融传奇——从中国首家股份制险企到首张个人寿险保单,再到金融业首开外资引进先河,每一步都是 " 五敢 " 基因的生动诠释。

今天,我们细细拆解,其实平安模式的驱动力,已完成四次迭代:第一个十年靠销售驱动,第二个十年靠服务驱动,第三个十年进入科技驱动,如今进入第四个十年,则是 " 需求驱动 "。

这正好契合国家 " 扩内需、促消费 " 战略,也使平安的路径越来越接近一个自我演化的 Alpha 生态。第二个十年,平安聚焦保险,探索综合金融;而在第四个十年,则进一步深化综合金融,落地医疗养老。

在马明哲看来,综合金融模式的成败,是企业能否成为行业标杆乃至全球性创新企业的核心指标。

2023 年投资者开放日,平安首次提出以客户数量、客均合同数与客均利润 " 三数 " 为综合金融模式成效的标准化估值框架。这也将会是其全生命周期价值(LTV)模型的估值锚点。

平安中报验证 " 三数 " 逻辑:客户数 2.47 亿(+4.6%)、客均合同 2.94(+0.3%)、客均营运利润 247 元(+0.6%)。医疗养老生态客户贡献突出,其合同数(3.37 个)、AUM(6.14 万)分别为普通客户的 1.5 倍、4.1 倍,覆盖 70% 寿险新业务价值,LTV 模式或初具雏形。

平安医疗养老生态覆盖国内百强 / 三甲医院 100%,贡献寿险新业务价值 70%。居家养老已落地 85 城,服务 21 万客户,5 城启动高端康养社区。

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医生中期业绩,已成为这一逻辑的直观注脚:

实现营收 25 亿元,同比增长 19.5%;归母净利润达 1.34 亿元,同比激增 136.8%,实现连续盈利;F 端(综合金融客户端)客户收入同比增长 28.5%,付费用户达 2000 万人;B 端(企业客户端)收入增长 35.2%,企业客户超 3500 家;高毛利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78.4%,毛利率升至 33.6%。

AI 赋能带来 " 增长不增费 ",家医服务成本下降 52%,中台效率提升 50%。

这说明,医养业务已从 " 规模换量 " 走向 " 价值驱动 ",生态协同的乘数效应正在显性化。

按照平安好医生 CEO 李斗的话说,其目标不仅是成为 " 家庭医生、养老管家 ",更是要构建一个 " 省心、省时、省钱 " 的全民健康管理生态系统。

不过,目前市场对平安的估值仍锚定于 " 金融主业 + 稳定分红 ",对 " 医养兑现 " 的潜力仍持观望态度。这也解释了当前 PEG(市盈增长比)仅为 0.2 ——成长性溢价尚未充分反映。

如果未来 1 — 3 年,医养业务持续盈利、客户合同数持续增长,并在财报中逐步体现出来,那么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也将成为市场给平安溢价估值的核心逻辑,而不再仅仅是 " 分红蓝筹 "。

保险 + 服务

时代变了,但平安 " 金融为民 " 的服务初心未变。

从 " 探索综合金融 / 服务驱动 " 到 " 深化综合金融 / 需求驱动 ",这一战略跃迁的本质,是从 " 产品供给 " 向 " 生态赋能 " 的根本转变,即将金融从交易终端升级为 " 省时、省力、省心 " 的生活入口。

7 月 13 日,平安人寿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办 " 好生活 · 享平安 " 客户权益体系发布会,重磅发布 " 享平安 " 客户权益体系 。作为中国平安 " 三省工程 " 的又一创新实践,该权益体系覆盖体教文健四大场景,用 AI+ 生态链接名企名校、世界冠军与顶级医疗资源,让保险不止于保障,而是平安好生活……

此时的金融,不再只是一次交易,而成为 " 数据—场景—资本 " 共生增长的支点。

逻辑也在进化。进入 " 需求驱动 " 的第四个十年,平安以 2.47 亿客户行为数据为基底,构建出 " 需求洞察—场景开发—生态反哺 " 的闭环链条。居家养老需求催生了 " 保险 + 适老化改造 " 的复合产品。

假以佐证的是:在西藏,牦牛耳标项目通过技术手段显性化牧民的风险管理需求,提升了养殖险的渗透率。

在上海,65 岁的王阿姨购买 " 重疾 + 养老 " 保险组合后,享受到家庭医生随访、适老化改造、绿色就医通道及护理服务,保险成为她的 " 第二家庭 "。

张先生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后,平安 " 臻享 RUN" 专案立即介入,提供病情分析、挂号、二次诊疗、康复和心理疏导,真正实现了 " 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康复 " 的闭环。

李先生在平安银行开设了养老金账户,不仅能缴存、投资、报税,还附带名医问诊、陪诊、居家养老等服务,实现资产配置与健康保障双结合。

2025 年上半年,平安升级 " 全球急难救援服务 ",依托全世界 8 大运营中心和 60 万家医疗健康合作机构,服务覆盖至 233 个国家及地区。针对异国他乡的突发医疗难题,客户通过联系 " 平安 24" 全球救援专线,就可紧急调度医疗专机,最快在 48 小时内高效完成跨国转运。

平安 95511 依托 " 金融 + 医疗养老 " 生态,为老年客户提供适老化服务:自动转接人工服务专家团队,以 " 亲、柔、慢 " 标准沟通,支持子女代办与远程办理,日均服务超 1 万次。居家养老管家 7 × 24 小时对接 " 医、食、住、行 ",获客户感谢信与锦旗。从单一热线到综合服务枢纽,95511 以数智化、生态化重塑金融客服价值。

这些故事,与平安财报数据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平安,正在从 " 卖保险 " 转型为 " 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 "。

" 科技是杠杆,服务是支点,当两者在金融场景中耦合,便能撬动从风险补偿到健康管理的价值跃迁。" ——这一逻辑在平安的实践中得到双重验证。

马明哲在其撰写的《新数字之我见》文中提到,平安的 AskBob 智能医生已在部分疾病的诊断准度、精度和速度上超越三甲专科医生。未来目标是覆盖大多数疾病,精准度超 99% 的全科医生,并推广至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提升全球健康水平与平均寿命。

文中指出,金融业天然适合数字化服务升级。平安通过 "AI 医生 + 真人医生 " 模式,为 2.2 亿客户提供 7 × 24 小时医疗健康服务,同时 AI 已承担 82% 的客服需求(去年处理 19.3 亿次),实现 " 有温度的金融 " 规模化。

马明哲还提到,平安通过数字化提升管理效率,如帮助港交所建设的智慧交易平台将新股首发时间从 T+5 缩短至 T+1。同时,平安普惠利用微表情技术减少 33% 信贷损失。

2025 年中报显示,平安大模型调用 8.18 亿次,覆盖 650+ 场景,科技赋能金融主业成效显著。" 科技 + 服务 " 双轮驱动战略正重塑传统金融边界,综合金融协同价值持续深化。

平安 " 叙事 " 变了

当 Alpha 的星火遇见 Beta 的长河,未来正在发生。

马明哲一直强调,数字化正在赋能企业实现 " 先知、先觉、先行 " 的智慧经营,全面数字化必将成为平安可持续发展的 " 压舱石 " 与 " 领头雁 "。

这位曾被媒体誉为 " 未来时 " 的创新哲人坦言——自己时常坐在办公室都感到诚惶诚恐、提心吊胆,担心一不留神就落后于人。数字化浪潮正引发赢家通吃的行业革命,稍有不慎便会被时代淘汰。他将数字化定义为 "21 世纪推动人类认知与生产力革命的基础工程 ",强调其颠覆性价值。平安的自然语言识别技术(5 项全球冠军,准确率超人类)和慢性病知识图谱(定位 50+ 风险因子)印证了这一理念——数字化正重构企业战略与人类健康管理范式。

这背后的深意在于:独特的服务场景 + 稀缺的数据资源 + 直达现金流的应用能力,正是平安迈向 " 全球数字化创新及运用领先者 " 愿景的底层优势。

数智时代,AI 叙事逻辑下,回顾平安的发展路径:第一个十年,靠销售驱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接下来的两个十年,提出 " 有温度的金融 ",通过健康管理与康养服务,让保险从 " 冷冰冰的理赔合同 " 转变为 " 温暖守护日常 " 的服务体系;第四个十年,进入 " 需求驱动 ",以医养为入口,推动金融、生态、科技的闭环整合。

正如《终极竞争》作者所言:" 企业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你现在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你是否不断找到新的利润区。" 对平安而言,新利润区早已不仅仅是保险,而是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

杠杆资金的抢筹

不经意间,平安将互联网常用的 LTV 模型(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引入金融保险行业。它或许希望市场能够像看待亚马逊、美团那样,以 " 客户经营价值 " 为核心进行估值,而非仅依赖于传统保单现金流。

但现实中,部分资本仍受 " 惯性 " 束缚:

" 看不懂!业务太复杂了。" ——仍有声音如此质疑。

与此同时,长期持有者却悄然实现了超额收益。得益于持续多年的高分红,不少中小投资者的持仓成本已被大幅摊薄,有的甚至转为负值——相当于 " 靠分红把股票买回来了 "。

平安累计分红超 400 亿元,股息率 4% — 6%," 复利 + 分红 " 策略或实现 " 负成本持股 "。平安当前股价是 60.48 元,距机构目标价 72 元— 75 元仍有 18% — 24% 的空间。杠杆资金净多头确立:8 月 24 日的数据显示,融资余额 225 亿元(月增 12 亿元),融券余额仅 8127 万元(月减 1940 万元),空头动能枯竭。8 月 22 日融资净买入 6.26 亿元创历史新高,PE(市盈率)9.42 倍、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为 0.20,显示其成长性被低估,市场正转向中长期价值认可。

那么,医养 " 赋能 " 综合金融之平安应当以怎样的估值逻辑来看待?

或许,它更像是 " 联合健康(UNH)+ 腾讯 " 的混合体?比如,金融主业提供稳定现金流(参考 UNH);医养与科技业务适合使用 SOTP(分部估值法:Sum-of-the-Parts);同时,因其创新能力,应给予一定的 PEG 成长性溢价,类似科技股估值逻辑,尽管幅度不至极端。

举一个简单的投资推演:某投资者用 5 万元购入 1000 股平安,若股价保持横盘,仅靠每年 2500 元分红,则需约 20 年回本(传统逻辑)。

而在 LTV 模型支撑下,假设未来 3 — 5 年股价上涨 30%,再加上每年 5% 的股息,该投资者有望在 8 — 10 年内完成成本回收,甚至提前进入 " 负成本持仓 " 阶段。

简而言之:不是等 20 年靠分红回本,而是可能在 10 年内实现 " 零成本持股 "。

事实上,自 2025 年 7 月以来,平安 A 股与 H 股联袂上涨,A 股反弹超 25%,H 股涨幅近 40%。这轮上涨背后的资金结构不同于以往 " 押政策底 " 或 " 博情绪反转 " 的行情,亦步亦趋倾向于估值重构的理性定价。

尽管市场仍习惯用 9 倍 PE、1.2 倍 PB(市净率)看待它,把它 " 锁 " 在传统保险股框架内,但现实已在悄然改变:譬如,医疗养老业务逐步盈利;科技赋能不断落地。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资本已开始重新书写关于平安的 " 叙事 "。

高盛在最新发布的中国 AI 投资框架中,将平安纳入 " 非科技领域收入增强型企业 " 名单,是其中唯一一家金融保险公司。

其理由在于:平安拥有庞大的医疗与金融数据库;拥有自研 AI 系统和两大算力中心;在客服、核保、理赔、风控等环节实现智能化提效;具备明显的 " 科技溢价 " 潜质。

而平安提出的 " 三数逻辑 ",即客户数、客均合同数、客均利润,正是将互联网常用的 LTV 模型引入金融业的实践。这说明,传统估值逻辑看不懂的 " 医疗养老 " 不是业务 " 跑偏 ",而是整个生态黏性的核心入口,也是平安全生命周期价值的 " 放大器 "。

至此,故事渐趋完整:金融主业是现金流底座;医疗养老是客户关系的延伸;科技赋能是效率与黏性的杠杆。政策东风催生 " 长钱长投 ",资金面上融资盘抢筹,国际资本也用 AI 的视角重新审视平安。

市场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平安,还是那个只能用 9 倍 PE 定价的保险股吗?

四十五年前,蛇口的年轻人敢闯敢试,创造了属于中国特区的奇迹。今天,平安也在尝试用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AI" 的组合,重新塑造自己的估值范式。

"AlphaBeta" 也不只是深圳企业群像的缩影。在少年之城,Alpha 象征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Beta 则象征不断迭代、普惠众生的生态延展。正如 " 平安好生活 " 既用 AI 医疗点燃科技突破(Alpha),又以社区服务滋养万家灯火(Beta)。

市场或许仍在犹豫,但趋势和资本,已给出答案:重估,或只是时间问题。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