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原财经
5.42 亿年前,雪球消融,显生宙初启,地球演化漫长岁月中第一个生命多样性大爆发时代到来,史称 " 寒武纪 ";亿万光阴逝去后的 2016 年,一对江西兄弟——陈云霁和陈天石,创立了一家专注 AI 芯片的硬科技公司,也叫 " 寒武纪 "。
2025 年 8 月 27 日," 茅台魔咒 " 重演,寒武纪盘中触及 1464.98 元 / 股,短暂登顶「中国新股王」,轰轰烈烈载入 A 股史册。
28 日,寒武纪二进宫,市值冲破 6000 亿节点,再度让市场沸腾。
天眼查显示,创始人陈天石直接持股 28.63%,据此计算,他的身家已经超过 1700 亿元。这一数字较《2025 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其 870 亿元的身家近乎翻倍,直追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断层登顶江西首富,涨幅之快令人咋舌。
国产 AI 芯片狂奔,股民们纷纷押注 "Fear of Missing Out",投资者琢磨着寒武纪成为英伟达的概率,陈家两兄弟彻底将这个盘子炒热了。
01 寒王再度上神坛
在 A 股市场,寒武纪风头最劲,争议也最大,曾一度深陷业绩亏损、营收增速放缓困境,还被诟病存在大客户依赖症。
2025 年中报寒王彻底改头换面,上半年营业收入 28.81 亿元,同比增长 4347.82%;归母净利润 10.38 亿元,首次扭亏为盈。寒武纪 2020 年上市以来终于实现半年度盈利了,这份业绩堪称 " 炸裂 "。
业绩兑现是寒武纪股价暴涨、市值飙升的直接推动力之一。此外,游资与机构的合力助推也功不可没。
中国第一游资大佬章盟主,今年一季度增持寒武纪 74.75 万股至 608.63 万股,持股比例升至 1.46%;在公募重仓持股中,寒武纪排名 13,出现在 397 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
加上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市场对于 ASIC 芯片预期高,AIGC 更催生了海量智能算力需求;寒武纪自身也努力乘上这股东风,思元系列芯片加速迭代,成为国产替代的当红炸子鸡,近日 DeepSeek-V3.1 的国产 AI 大模型的发布,更是瞬间点燃市场情绪。
高盛的研报,在寒王的火上再再再浇了一盆油:将寒武纪目标价上调 50% 至 1835 元 / 股,并指出三个驱动力。
中国云服务商增加资本支出,像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在云计算上砸的钱越来越猛;芯片平台多元化需求,不能只依赖一家供应商,寒武纪新推出的 DeepSeek V3.1 芯片是专门为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的,符合趋势;寒武纪通过非公开发行进行的研发投资于 8 月中旬获上交所批准。
高盛甚至还提了一个更乐观的假设:如果寒武纪芯片出货量每年增长 89%,股价有可能冲到 3934 元。足足翻一倍的空间,彼时市值或将达到 8000 亿,这意味着,万亿寒王不是梦?
多重利好之下,寒武纪想不上神坛都难,开始洗刷靠 " 故事 " 支撑起估值的骂名,创始人 80 后陈家兄弟的创业经历也被翻出来重读。
02 陈家兄弟的天才本色
不同于泡泡玛特王宁的草根人设,寒武纪的底层本色是高科技人才。
天才少年稀缺,江西南昌陈家,电力工程师和中学历史老师的父母,一下培养出俩学霸兄弟,个个都是家长们口中 " 别人家的孩子 "。
哥哥陈云霁,14 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 岁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读了硕士和博士,主攻计算机芯片,他还是中科院自主研发的 " 龙芯 " 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师从中国芯片领域的顶级专家,胡伟武博士。
弟弟陈天石与亲哥的成长路径几乎一致,中科大少年班读书,25 岁拿到中科大计算机学院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后来也进入了哥哥所在的 " 龙芯 " 项目。
在中国芯片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较国外落后的年代,这俩兄弟却一致地痴迷 AI 芯片,连 20 万的经费都申请不下来。陈云霁感慨:" 我们在一个学术界不认可、工业界不关心、难以发论文、难以申请项目的冷门交叉学科方向孤独前行,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摸索。"
第一个转折发生在 2010 年,二人在一次内部报告中做了 AI 芯片的设想——坚定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这个想法大胆且超前,要知道这时大洋彼岸的英伟达还在卖显卡呢。所领导却被他们的想法打动了,决定 AI 芯片有前景,项目得到批准,以陈云霁为课题组负责人,组建其研发小团队。
2015 年,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诞生,此时团队规模仅 20 人。陈天石后来回忆," 我们刚开始做人工智能芯片这个方向的时候,AI 芯片其实一点都不热——首先,AI 不热;给 AI 做一个专门的芯片,就更不热。"
2016 年春天,AlphaGo 唤醒所有人对 AI 的幻想,中科院、元禾原点等机构投资看好陈家兄弟的事业,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诞生,其前身正是中科院计算所 2008 年组建的 " 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 "10 人学术团队。
取名寒武纪寓意" 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寒武纪的生物一样大爆发 "。弟弟陈天石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哥哥陈云霁没有在公司任职,继续在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背后提供技术支持。
寒武纪第一次出圈是在 2017 年 9 月,寒武纪 1A,一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 IP,被华为海思相中,集成进了麒麟 970 芯片的手机 Mate10,身在实验室的 AI 芯片借此实现商业化。搭上华为这尊大神,寒武纪一夜爆红,成为 " 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首个独角兽公司 "。
不过,寒武纪和华为的搭档时间并不算长,一年后华为开始高调布局 AI 芯片,陈天石带领团队从麒麟 980 开始使用自研 NPU,虽遭遇估值大跌,但研发态势更生猛了,思元 100、思元 270、思元 220 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喷涌而出,完成 " 云—边—端 " 全场景布局。
期间,寒武纪先后完成了 A 轮、B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业、阿里巴巴、联想、科大讯飞等。
到 2020 年 7 月,成立 4 年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号称" 国产 AI 芯片第一股 ",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亿大关,市盈率(PE)高达 3000 倍,开局便技惊四座、睥睨全场、独领风骚。
03 穿越漫长低谷
站在市值巅峰看寒武纪是始与末,都足够惊艳,但其成立 8 年不盈利的漫漫低谷期却也难被忽略。
从 2016 年成立至 2023 年,寒武纪宏大的叙事背后却是业绩年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 50 亿元。二级市场股价也颠簸起伏,2022 年被美国商务部列入 " 实体清单 ",4 月跌到 46.59 元 / 股的低点,从高点落下 84.35%,市值掉到 200 多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 年时华为几乎贡献了寒武纪的所有收入。而 2019 年与华为分手后的五年里,寒武纪每年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均达到了 50% 以上,但第一大客户的名单却年年变更。这也意味着寒武纪失去华为后,还没有找到一个长期稳定采购其产品的 B 端大客户,业绩稳定性存疑。
与此同时,陪伴了寒武纪天使轮到 B 轮的元禾原点,选择了在 AI 浪潮渐起时,激流勇退。国投创业基金、宁波瀚高、南京招银、湖北招银、古生代创业也在 2023 年前后,几乎完成减持、套现、清仓的一系列操作,用脚投下不信任票。
这一年寒武纪依然声名在外,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从上年的 2.19 亿降至 0.91 亿,腰斩了。销量上也从 2022 年的 22 万片,直降至 2023 年不足 2.6 万片,同比下降 88%。
2024 年,寒武纪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寒武纪思元 590 芯片——一款采用 7nm 工艺的国产芯片问世。其售价约为 6 万 -8 万元 / 枚,八卡服务器不超过 100 万元 / 台。定价比起其它国产主流 AI 芯片略低,但在推理场景能效比上已超越国际巨头,且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被字节跳动、百度、阿里云等企业抢购用来做云端大模型训练。DeepSeek 也宣布,其最新版本适配华为昇腾、寒武纪、天数智芯等国产芯片。
产业变迁的逻辑之下,2024 年 11 月 29 日,寒武纪被纳入" 上证 50" 指数,同时被纳入的还有赛力斯、中国中车、京沪高铁、洛阳钼业。当时国信证券研究计算,寒武纪预计净调入资金规模为 35.67 亿元。
被动型基金根据指数成分的无差别买入,明星基金的跟投," 寒武纪被基金抬上市值巅峰 ":2024 年这一年,寒武纪股价上涨 387%,市值涨幅超过 2000 亿元,拿下 "2024 年股王 " 称号。
业绩上同步迎来改善,营收 11.74 亿元,同比增长 65.56%,净亏损从上一年度的 8.48 亿元减少至 4.43 亿元。同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释放 " 增收又增利 " 的拐点信号。
市场普遍认为:寒武纪和华为的 AI 芯片将二分天下,完成对英伟达的国产替代。
随着生成式 AI 火热,中国企业对算力的需求井喷,据 IDC 预测,到 2027 年,中国在 AI 领域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 381 亿美元,占全球总投资的约 9%。
供给侧海外高性能算力的限制,为国产推理芯片的放量提供可能。而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已上市的 AI 芯片企业,寒武纪具备稀缺性。2025 年,寒武纪再度爆发,无论是人气、业绩还是股价都攀上新高峰。最新营收只有英特尔的 1.6%,市值却飙升到了英特尔的 75%,被无限追捧。
一个新王诞生时,市场会发出寒武纪是否被高估了的疑问。从评估成长型企业市值合理性重要指标市销率(P/S,即市值 / 营收)来看。截至 2025 年二季度,寒武纪、海光信息、英特尔的市销率分别是 111 倍、33 倍、4.2 倍。市销率越低企业可能越被低估,寒武纪反而最具备合理性。
寒武纪当下就 " 高枕无忧 " 了吗?未必。
产品层面,寒武纪与国际巨头仍存在客观差距。拿旗舰产品思元 590 来说,其性能对标英伟达 2020 年发布的 A100 芯片,综合性能约为 A100 的 80%-90%,制程工艺上,思元 590 与 H100 分别采用 7nm、4nm。
目前英伟达已推出性能更强的 H100、H200,并发布了新一代 Blackwell 架构。在国内,华为、百度、阿里等科技巨头同样凶猛押注,寒武纪压力与挑战犹存。
软件生态方面的差距更不容小觑。英伟达的 CUDA 发展迭代十余年,已成为全球 AI 开发的重要平台,几乎包揽全球近 90% 的 AI 软件开发。若开发者想从 CUDA 迁移到寒武纪的 Neuware 平台,重写代码、重新优化带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
更重要的研发投入方面,寒武纪也需加强。全年下来大概投 10 来个亿,作为对比,美股七姐妹研发投资强度在千亿美金,国内京东方一年都要投上百亿,比亚迪研发投入是它 50 倍,市值却只差一倍,找谁说理去。
高盛亦预警,包括晶圆供应限制、云端芯片开发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可能加剧,这些因素均对寒武纪的盈利能力构成潜在风险。
不过,AI 芯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国产替代崛起的大趋势不变。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 "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提出 " 人工智能 +" 路线图,披露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在 2027 年、2030 年,达到超 70%、超 90%,2035 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寒武纪与陈天石要做的,是工艺制程演进迭代,生产出更多匹配市场期待的产品,真正将技术实力持续转化为稳定的盈利能力。
中国硬科技回报正当时,穿越漫漫黑夜,终会等到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