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也 AI,盈也 AI。
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在今年 2 月决定 "All in AI" 后,终于等来了自己关乎方向的胜利——
全国最大健身平台Keep,最近发布了今年上半年的财报,宣布公司已经扭亏为盈,实现经调整净利润为 1035 万元。
对 Keep 而言,这不只是降本增效的结果,也是外界判断 All in AI 有效与否的第一个量化结果。
而在更深层次上,这一次财报上的转折,意味着 Keep 的身份在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在 AI 的重新定义下,Keep 的下一阶段,已经不只是互联网时代工具型国民 APP,而是全民 AI 应用的候选者。
AI 全面落地,财务指标回升
Keep 最新发布了半年报,呈现的是这样一份业绩:
今年 1~6 月,Keep 总营业收入为 8.2 亿元,毛利为 4.29 亿元,毛利率为 52.2%,同比大幅提升约 6.2 个百分点。
对 Keep 而言,这个扭亏为盈的节点,来得及时且关键。
Keep 之所以去年还有明显亏损,是因为对新的战略业务投入大量资源,这个新的业务就包括 AI。
而且今年盈利能力改善,除了因为优化业务结构带来的毛利率增长,更多还是由于对 AI 的投入见效,经营效率和组织人效提高。
不过,All in AI 至今不过是短短几个月,Keep 怎么就实现了盈利?
简单举几个例子:
首先,Keep 结合自身业务优势,打造出了新的高频业务——AI Coach。
从 3 月首次推出AI 教练卡卡(Kaka)到现在,卡卡完成了多次功能迭代,不仅能示范指导,也涵盖个性化训练计划生成、语音导练、饮食记录分析等等功能。
而且这些核心功能,都是上线即向全部用户开放,现在看来已展现出早期的积极趋势:
据今年 7 月最新数据,Keep AI 核心日活跃用户已超 15 万。
AI 饮食记录功能成为其中高频刚需,不仅覆盖了 Keep 约 1/3 的 AI 对话用户,而且第二天的留存率仍能高达 50%,对 App DAU 的留存率攀升到了 79%。
比如智能穿戴产品,正根据用户需求持续破圈、升级,面向 " 跑友 " 的手表已经进行了 5 轮 OTA 升级,手环还上线了羽毛球模式……
整体而言,Keep 全面聚焦 AI 之后,业务已经被重塑。现在的业务形态,可以被重新概括为 " 运动科学 " 与 " 运动美学 "。
由于刚刚在全面 AI 转身中站稳脚跟,Keep 的这份成绩单中,仍有一些数据正在为 AI 化布局让路,因此存在短期合理波动。
比如 Keep 上半年的总营收,同比收缩的原因,就来自公司的战略调整——
自有品牌运动产品方面,Keep 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精简低效品类;广告及其他收入中,广告收入实际保持稳定,变化主要来自为转型主动关停线下运动空间 Keepland ……
而这些主动选择,短期看 " 牺牲 " 了部分数据的亮点程度,但实际都是为公司的长期爆发、持续盈利做铺垫。
由此可见,Keep 扭亏,并非偶然的一次性事件,而是 AI 驱动的结构性改善的必然结果。
国民应用 Keep 的 AI 化赛道增长机会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虽然 AI 带来的回报刚刚显现,但 Keep 并非一夜转型的 AI 玩家。
2249 万月活用户和 280 万月度订阅会员(2025 年上半年月平均);
覆盖 25 个运动垂类的内容体系;
运动课程、训练工具、硬件设备和品牌认知的生态闭环。
这些沉淀既是 Keep 成为国民 App 的基础,也为其在 AI 时代快速跃升提供了先发优势。
All in AI 之后,这些基础设施开始转化为实际的产品竞争力——因为 AI 产品要真正落地,必须跑通数据、场景、服务三大闭环,缺一不可。
十年间,Keep 已经在上述维度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底层结构。
也正因此,Keep 在 All in AI 后打造出的产品体系,正逐步展现出结构性的增长潜力:
用户层面,AI 教练卡卡以个性化能力和交互体验,重构了智能健身生态;新增功能如 AI 计划、AI 语音指导等逐渐成为高频刚需场景。
这类体验增强,进一步推高了使用频次与黏性。
AI 服务在 Keep 原有的高留存基础上形成更高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值——最新财报显示,上半年,Keep 每名月活跃用户的每月平均收入,从去年同期的 5.8 元人民币增加至 6.1 元,同比提升 4.5%。
模型层面,Keep 自研微调模型 Kinetic.AI 持续优化中,同时深度整合大模型和自有业务,实现了多智能体系统(MAS)基础设施建设,也构建了以人设、记忆、意图为核心的 Agent 底层基础。
Keep 已经在模型能力和应用落地之间,沉淀出双重优势。
而这样的产品形态变化,并未止步于用户体验,也开始反哺公司的商业逻辑。
其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All in AI 的 Keep,已经在短期内修复了战略调整带来的业绩亏损,另一方面则悄然改写了自己的业务形态与盈利模式,从而为未来商业化提供了更坚实的支点。
这不仅意味着新的增长空间,还为 AI 产品提出另一种路径:
转求一种探索以生活陪伴为核心的 AI 应用形态,而非围绕生成与问答。
是时候重新看待全民 AI 应用了
其实不止是产品逻辑和形态。AI 时代,连估值模型都在重构。
过去,衡量一款产品的价值在于用户质量 / 数量、日活、黏性、留存、订阅率;AI 时代,资本市场正在把传统价值指标叠加 AI 在技术和业务层面的作用,成为新的评估框架,转向一种更立体的评估方式。
模型是否具备闭环?
用户数据能否持续训练?
使用场景是否高频刚需?
……
一方面,Keep 显然比许多向 AI 转型的传统应用更贴合这些标准。
另一方面,AI 时代带来的机会本就不只属于 AI Native 应用。对于传统产品应用来说,全面 AI 化后被改造和释放的价值,往往超出原有产品边界的路径。
类似路径上,美图通过影像 AI 辅助工具提升用户创作效率,多邻国通过 AI 语音与个性化课程增强留存与转化,两家公司均在财报中实现增长,形成了可被验证的 "AI 改造路径 "。
在可见的周期内,这一重构路径拥有显著释放空间。
回到 Keep,长期以来,它更多被定义为一款健身 App。
内容体系成熟、工具链丰富,但本质上仍是一类以内容和运营驱动增长的工具型产品。
All in AI 后,它的路径愈加清晰——从训练计划、语音陪伴、营养分析、行为引导,再到场景化服务,环环相扣,构建了自己的 AI 飞轮。
最重要的是,无论是从用户体验反馈,还是从财报数据观察,Keep 都绝对不是堆砌式 " 追 AI"。
它已经逐步把 AI 能力和业务底层逻辑进行深度重构,形成了可持续的产品逻辑。
这也证明了,Keep 已经具备 AI 时代估值体系下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技术表现力与业务自洽性。
当产品逻辑不再是单点体验而是长期陪伴,当价值兑现不再依赖内容供给而是基于服务强度和频次,Keep 的估值逻辑,也自然转向 "AI SaaS" 或 "AI 应用平台 "。
AI 为我所用,产品从此不同——对 Keep 来说,AI 不再是能力的叠加,而是产品逻辑的一部分。
下一款真正跑通留存、转化、变现闭环的全民 AI 应用,或许已经在你手机里。
只是你没意识到,它的名字是 Keep。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专属 AI 产品从业者的实名社群,只聊 AI 产品最落地的真问题 扫码添加小助手,发送「姓名 + 公司 + 职位」申请入群~
进群后,你将直接获得:
最新最专业的 AI 产品信息及分析
不定期发放的热门产品内测码
内部专属内容与专业讨论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