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原本沉寂的电影市场,被一群来自浪浪山的小妖怪掀起风暴。原本备受期待的《酱园弄》、《长安的荔枝》、《东极岛》等影片先后在票房上折戟沉沙,仅剩《南京照相馆》独撑大盘,却未想到,一部名为《浪浪山小妖怪》的二维动画电影以黑马之姿成功突围,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胜利。
《浪浪山小妖怪》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目前票房即将超过 13 亿,跻身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八。与此同时,其推出的 800 余款衍生品频频售罄,联动超过 30 个品牌,在消费层面掀起 " 浪浪山热潮 "。
分析《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路径犹如投石入湖,激起的不仅是单部作品的水花,更是对整个产业底层逻辑的洞察:在以特效与大制作为主流的今天,二维动画看似落伍,但如果能保有优质内容和独特风格,依然能够撬动市场,打开新的商业空间。
而走通这条路,既要有东方美学的诗意笔触,也要有现代产业链的坚实逻辑,两者缺一不可。
文 / 一只呀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小人物的故事,有最大的共鸣
《浪浪山小妖怪》之所以能在口碑和商业上双双成功,归根到底,是因为它讲了一个足够真诚、有共鸣的好故事。
影片没有塑造一位凌空而立的英雄,而是把视角聚焦于几个最微不足道的小妖怪:一只总是被嫌弃的小猪妖、一只胆小又滑稽的蛤蟆精,还有几个同样身份卑微的边角料。它们的日常不是惊天动地的战斗,而是吃饭、养家、被使唤、被笑话……
虽然依托于《西游记》这个经典 IP,《浪浪山》却没有重复孙悟空或者师徒四人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把舞台让给了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的草根小妖。借由它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 " 取经 " 这件事的新视角。
有关《西游记》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却从未有谁讲述过底层小妖们的取经之路。在这里,西天取经不再是一则英雄神话,转而被置换成小人物的成长旅程。受人膜拜的师徒四人远远走在天上,没有筋斗云的无名小妖们却脚踩大地、扶持向前。
因此 " 小妖怪翻越浪浪山 " 的隐喻,被许多年轻观众读解为人生中的第一道关口。当小猪妖终于鼓起勇气,向着山那头迈出脚步时,电影院里的许多人心中涌起的是一种熟悉的心境。可能是刚刚走出校园的试探,也可能是在工作里坚持下来的倔强,还可能是在人生低谷时仍然不愿彻底放弃的微光。
它讲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这份共鸣,在数据上也得到了印证。猫眼专业版的用户画像显示,影片观众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四线城市,而在这些观众群体中,影片口碑尤为突出。这说明这部电影并不是只取悦一线年轻群体的 " 娱乐产品 ",而是真正触碰到了更广泛人群的情绪底色。
没有宏大场面,不靠英雄叙事,《浪浪山》用古典故事讲述了当代的阵痛。主创团队通过轻盈的叙事,将这一代打工人共有的困惑、坚持、局促与渴望,轻轻地放置在银幕之上。不喊口号、不刻意煽情,却悄然接住了许多人真实的情绪。这也是影片能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中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
放下浮躁,潜心打磨
从产业角度看,《浪浪山》的成功,离不开制作团队在浮躁市场中静下心来、专注打磨作品的坚持,也得益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长期以来积累的品牌口碑。
首先,影片从立项到上映历时多年,团队规模超 600 人。与那些追求 " 快产快销 " 的项目不同,它选择用时间换品质。无论是小猪妖的獠牙弧度、蛤蟆精的皮肤质感,甚至一块石头上的水迹,都经过反复调整。这样长周期的投入,意味着制片方愿意承担更高的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把赌注押在作品本身。
也就是说,《浪浪山》借助这一品牌,既赢得了年轻观众的信任,也反过来推动经典厂牌在新时代实现商业复苏。
此外,制作团队尊重传统却不守旧。影片没有一味强调 " 手工 " 和 " 情怀 ",而是将二维手绘与现代 CG 技术结合。比如场景中运用分层渲染和分形算法,让水墨风格不再扁平,反而有了立体动态的效果。这样既保留了传统韵味,也提升了制作效率和可控性,为二维动画的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浪浪山》释放出两个积极信号:一方面,国产动画正逐渐从 " 低幼 " 走向 " 全龄 ",观众愿意为精品二维动画买单;另一方面,产业链从上中游的美学研发、长周期制作,到下游的发行与衍生开发,正在形成闭环。它证明,二维动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同样可以成为一条成功的商业路径。
IP 与票房的双重胜利
除了来自大银幕的热度,《浪浪山》的成功也离不开巧妙的商业策略。影片上映前,美影厂就展开了长线预热,通过与社交平台和短视频账号合作,释出 " 小妖怪日常 " 片段,逐渐积累观众缘,让电影一上映就自带话题。
上映后,衍生品开发成了商业运营的重头戏。官方推出了超过 800 种周边产品,包括手办、毛绒玩具和文创用品,多款限定商品首周就售罄。" 粉丝经济 " 为核心的思路,把观影热情自然转化为消费动力,也为片方打开了更多收入来源。
与此同时,电影的跨界联名也做得非常精准。它与食品、饮料、出行服务等大众消费品牌合作,让小妖怪的形象走出影院、融入生活。比如和奶茶品牌推出的联名款,就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分享,进一步推高了 IP 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合作不只是简单贴标,而是把角色巧妙融入产品使用场景,让消费者更有参与感,也更愿意买单。
此外,影片凭借好口碑与票房形成了良性循环。与依赖大规模广告投放的影片不同,《浪浪山》靠观众自发传播,既节省了营销成本,又提高了票房效率。豆瓣 8.5 的高分和社交平台上的 " 自来水 " 推荐,吸引不少观众反复观影,形成了持久的热度。(这也证明了只要内容足够出色,口碑本身就可以成为商业成功的重要推力。)
梳理完《浪浪山》的商业打法动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完整闭环。前期的内容预热,到上映后的周边开发与跨界联动,再借助口碑实现长尾效应,形成了一个可复制的运营模式,最终实现票房和 IP 市场的双重胜利。
" 浪浪山现象 " 让我们看到,国产动画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宽广。二维手绘不再只是一种怀旧风格,它也可以在产业中有规模地生长;" 小妖怪 " 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不一定需要宏大英雄,平凡的角色同样能走进观众心里。整个行业正在意识到,动画完全可以在内容、制作与商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从更远的角度看,《浪浪山小妖怪》是一个信号。它证明了当中国动画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审美语言和情感表达,观众是愿意用真诚和支持去回应的。小妖怪翻过的那座山是虚构的,但中国动画翻越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与文化之山。
这或许就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相信,哪怕是小人物,也可以在坚持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对中国动画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更像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隐喻: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向更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