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镜象娱乐,作者丨顾贞观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文件,其中包括 " 取消 40 集上限 "" 不严格限制古装剧数量 "" 开放海外剧版权引进 "" 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机制 " 等 21 条影视改革措施,被称为 " 广电 21 条 "。
不难看出,此次 " 广电 21 条 " 是对过去多年相关落地政策的一次集中 " 松绑 ",指向的则是长剧市场的提效与激活,对行业来说意味着绝对利好,也是因此," 广电 21 条 " 发布后影视传媒股迎来了一次全面上涨,华策影视、慈文传媒、芒果超媒、华谊兄弟、华智数媒、欢瑞世纪、横店影视等多支影视股大幅上涨,截至 8 月 18 日收盘,Wind 数据显示文化传媒指数涨幅达到 3.11%,影视板块资金净流入达 102.57 亿元。
对面临着短剧挑战的长剧市场来说,这是一次行业信心的提振,或许也是市场 " 自救 " 与迭代的序幕。
尊重长剧艺术规律
" 广电 21 条 " 发布后,大体量的头部 IP 无疑将在长剧市场拥有更大的舞台,一者,电视剧集数不再以 40 集为上限,超过 40 集的剧目,在由总局对全剧本进行评审后可备案公示;二者,季播剧的排播不再要求两季之间间隔一年,单集长度也不再设限,根据平台计划和观众需求该怎么播就怎么播,该多长就多长;三是古装剧的播出调控不再限制时长和比例,而是按需精准灵活管理。
将这三条结合到一起看,最大受益者便是大体量 IP、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年代剧等。 此前,广电严格把控 40 集这道关口,在于防止长剧 " 注水 ",不过这确实也让一些大体量内容颇为苦恼。比如杨紫主演的《长相思》拆分两季播出,首季大爆,但第二季播出时距离首季长达一年,这也成为了第二季播出热度低于预期的主要因素之一。
开放集数限制后,大体量 IP、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年代剧都将迎来利好,但其中值得重点说的,还是重大历史题材。目前来看,历史题材或许将成为继女性题材、男频后的市场新风口,未来几年《阳明传》《风禾尽起张居正》《大汉赋 · 武帝篇》《太平年》《曹操传》《两京十五日》《北斗南萁之歌》《大清相国》《大唐赋之威凤吟》等聚焦各朝各代的历史题材大剧将轮番登场,历史题材的回春已是必然趋势。
不过,以上历史题材作品大多数集数信息都显示的是 40 集,而以前经典历史题材剧集基本都是 40 集起步,如 84 集的 1994 版《三国演义》、58 集的《汉武大帝》、51 集的《大秦帝国之纵横》等。放开集数限制和古装剧比例限制,对历史题材的崛起来说至关重要,也将让相关历史题材作品的表达深度和完整度更有保障。
以上政策对长剧市场内容创作生态带来的积极作用,更多体现在头部项目上,就刺激行业产能而言影响并不大。长剧市场年增量下滑主要在于资本疲软导致产能收缩,更进一步来讲关键在于供大于求,短剧冲击之下大众留给长视频的时间正在被分割,各大视频平台也将长剧的部分投资划给了短剧,再现巅峰产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难事。
在与短剧的博弈中,长剧的出路在于头部化与精品化,但要注意的是,长剧在精品化创新道路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现实题材精品剧集每集成本达到 350 万到 400 万左右,古装题材则在 450 万到 500 万左右,而 " 广电 21 条 " 中,海外剧集引进的开放,或许将一定程度减轻长剧在头部化与精品化上的压力。
先把蛋糕再次做大
此次 " 广电 21" 条中涉及海外引进开放的新规不少,如优化境外版权作品改编电视剧管理政策,择取境外优秀作品进行高质量本土化改编,并不局限于放开日、韩 IP;支持引进优质海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在卫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优化引进剧集指标分配,支持卫视频道等重点主体引进优秀电视节目,取消单一主体引进指标数量限制等。
这与电影市场进入低谷期后政策的调整是一致的,近一年左右,诸如《因果报应》《疾速追杀:芭蕾杀姬》《角斗士 2》《异形:夺命舰》《死神来了 6:血脉诅咒》《伊甸》等影片的引进或 " 一刀未剪 " 都引发了大规模讨论,其中《异形:夺命舰》2024 年暑期档在国内取得了 7.86 亿票房的成绩。虽说这些以尺度闻名的影片并非都成为了票房扛把子,但特殊时期,重新把蛋糕做大最为关键,长剧市场同样如此。
全球经济下行时期,各个国家地区的长剧爆款数量都在减少,且不是所有海外爆款能在国内掀起狂潮,比如 2024 年在海外热度不错的《幕府将军》《驯鹿宝贝》等,在国内市场的热度表现就相对平庸,但是如果能引进《黑暗荣耀》《鱿鱼游戏》此等重量级的爆款剧集在国内视频平台与卫视同步播出,那对剧集市场的激活是不难想象的。
如今政策放宽后,无论是视频平台还是卫视,在重金引进海外版权剧上大概率难以重现当年持续刷新版权费纪录的盛况,毕竟如今国产剧无论是类型丰富度、制作水准都不可同日而语。不过,视频平台大概率会重新打起久违的海外剧版权战,通过对风格不同的海外剧集的引入,形成对自制内容的重要补充,同时借此与其他平台实现差异化竞争。
海外版权剧引进的放开,对国产剧加速创新来说也是好事。客观而言,近几年国产剧集一直行走在创新道路上,但是创新速度还是较慢且趋同性较高,比如近几年大批悬疑题材都聚焦 " 小城风云 ",诸如《繁城之下》《边水往事》此类风格新颖的作品较少,再者就是像刑侦题材领域,也是去年才诞生了一部叙事风格特殊的编年体刑侦剧《我是刑警》。
" 广电 21 条 " 中对海外 IP 改编的放开,对国内长剧的影响相对较小,一者,改编多数瞄准的是全球高热度项目,上文提到过,如今全球爆款的数量整体在缩减,二者,如今在全球市场,改编的本土化处理仍是困扰影视制作公司的难题,因此这门生意性价比并不高。国内市场不缺高质量 IP,相比于海外 IP 改编,还是版权剧引进的开放对行业意义更为深远。
时间就是生命
在此次 " 广电 21 条 " 中,有大量新规与审核周期缩短或调整有关,如建立总局和省局同步审查的制度,首屏首页剧目总局和省局同步审查,缩短审查周期;试行建立边审边播机制、边改边播、分集分单元反馈系列剧、情景剧、单元剧等;压减电视剧完成片审核时限,复杂题材、特殊题材可以面对面沟通,30 天要给意见反馈等。
以上新规聚焦的无疑是 " 提效 " 二字。如今长剧与短剧的交手,本质上也是一个向彼此取经的过程,我们看到,过去一两年长剧不仅在体量上变短,也在内容形式或表达上变短,即用短剧思维做长剧,这在《墨雨云间》《九重紫》《临江仙》等剧集中都有所体现,它们对观众的调动方式和让观众代入的叙事逻辑,与传统长剧有着明显区别。
当然,比拼生产效率与上线周期,长剧囿于体量和深度,确实很难做到短剧这般极致,但审核周期的缩短,无论如何都称得上利好消息。在如今这一注意力经济时代,通过更短的制作周期与审核周期进一步缩短剧集项目的上线周期,更利于长剧更好地适应大众审美的迭代,进行更灵活的排播和招商。
不过,在 " 提效 " 与确保内容时效性的维度,更值得关注的还是试行建立边审边播、边改边播机制,以及分集分单元反馈系列剧、情景剧、单元剧等这一新规,这或许才是未来长剧与短剧比拼内容灵活性与创作自由度的关键。
目前,短剧相较长剧在迎合社会热点上有显著优势,比如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短剧市场就诞生了《我在巴黎当侠客》此类紧跟时事的剧集,今年春节,短剧《夫妻的春节》以春节假期为叙事背景,《进去吧,骗子!》更是聚焦 AI 换脸这一当下热点议题。当下,多数短剧相较长剧是更具网感与时效性的,长剧制作动辄以年为单位,播出时热点过期、新梗变老梗基本是业内常态。
因此," 边写、边拍、边播 " 这一制作流程要在国内规模化落地,本质上是要求视频平台、影视公司等颠覆现有的生产模式,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如果这条路可以走通,对长剧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就如整个 " 广电 21 条 " 一样,它们带给长剧市场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是非常高的,但具体能达到何种高度,便要看行业自己的实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