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8 月 25 日讯(记者 张洋洋)《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视觉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冯佳时已于近期离职,下一步动向尚未披露。冯佳时自 2019 年加入字节以来,长期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方向的基础研究,是字节内部典型的学术型技术人物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冯佳时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就读于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在学术界,他曾任 NUS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机器学习与视觉实验室负责人,发表深度学习、物体识别、生成模型、机器学习理论等领域论文 400 余篇。其成果屡获国际顶会认可,曾获 MIT 科技评论 "35 岁以下创新者(亚洲)"、ACM MM 最佳学生论文奖、ICCV TASK-CV 最佳论文奖、CVPR 2021 最佳论文提名,并担任 CVPR、ICML、ICLR、NeurIPS 等顶会领域主席。
2019 年加入字节后,冯佳时主导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在多媒体方向的基础研究,后来随着字节将相关团队并入 Seed,他成为视觉基础研究负责人。
2023 年底,冯佳时作为核心研究员,推动新加坡国立大学 Show Lab 与字节联合推出视频生成模型 MagicAnimate。该模型只需一张图像即可驱动人物舞动。开源后在社区内快速走红,冯佳时与项亮、王语轩、王明轩、李成刚等人也被并称为 " 支撑字节大模型的关键八人 "。
冯佳时的离职引发业内关注。据《科创板日报》记者观察,近一年来,大模型厂商中高层人员 " 出走 " 频繁。如智谱首席运营官张帆、MiniMax 商业化合伙人兼副总裁魏伟,以及此前离职的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等。
" 大模型的快速迭代让行业人才竞争极为激烈,核心技术人员的去留,往往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重心 "。一名大模型公司从业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自 2023 年以来,国内大模型厂商的组织结构和战略布局调整不断,尤其是头部企业正面临算力消耗高企、商业化落地尚不明朗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不少基础研究负责人开始寻找更具自主空间或科研导向的岗位。
除了字节外,阿里系大模型人才流动近两年也不时发生。据媒体报道,由前阿里云 P10 高管、原 OLAP 产品线总经理占超群创立的质变科技,正式发布一款类人决策智能体 Bloom。目前,质变科技获得高瓴创投与光速光合联合投资的数千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从行业整体看,国内大模型市场正经历一波 " 高层更替 "。这些 " 出走 " 的人员当中,部分人选择赴高校、创业公司或海外研究机构,另一些则投向同赛道的新兴企业或创办 AI 初创团队。
此前,已有多家 AI 企业出现 " 核心人员离职——快速再创业 " 的连锁现象,新团队获得资本青睐,延续了对前沿研究方向的探索。
类似的人才流动并非中国独有。海外大模型企业也在经历高管与科学家 " 再分配 "。今年上半年,OpenAI 多位核心研究人员离职,部分加入 Anthropic、xAI 等团队;谷歌 DeepMind 亦出现科学家出走创业的情况。
与国内类似,这些人才多选择在模型架构、推理效率、多模态生成等方向组建小型实验室或初创公司,并迅速获得风险投资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顶尖研究员的去留对短期业务推进影响有限;但从长期来看,大模型竞争的核心仍在于算法创新与基础研究积累。" 基础研究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而非短期靠算力或资金堆砌就能形成。" 该人士强调。
同时,随着开源生态的加速发展,技术人才的个人影响力或将进一步凸显。而核心科技人员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大模型产业的阶段性转变——从过去集中资源快速追赶,逐渐转向多点探索、兼顾学术研究与产业落地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