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家店都赚钱才是生存之道。
快速发展的茶饮市场,每天都有人黯然离场,也有人乘势而起。
95 后伍蒙蒙,10 年四次饮品创业后,怒砸 300 万换赛道,终于逆风翻盘:
杭州湖滨银泰 in77 店月营收突破 70 万;全新推出的旗舰店开业不到一个月,日均业绩稳定在 1 万 +。
她的转型经历对从业者有什么启发?
越挫越勇,10 年 4 次创业,如今终于翻盘
95 年温州女孩伍蒙蒙的创业路,可以说是微缩版的新茶饮进化史:
2016 年,新茶饮刚萌芽,水果茶尚未普及,她带着 " 氮气水果茶 " 的差异化卖点,在上海开出 " 么么茶 ",当红时顺利出让给资方,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
2017 年,她聚焦二线城市推出 " 叶子与茶 ",用超一线城市的产品逻辑引领了大量空白市场需求,前景一片光明,最终因创始团队理念分歧止步。
2019 年,茶饮行业开始比拼 " 空间体验 ",她又打造出 " 七月闲茶 ",不想遭遇疫情冲击,线下业务受挫。
2024 年 5 月闲吉杭州首店开业,8 月上线近 20 款抹茶产品,招牌 " 只此青绿 " 单日销量达三四百杯。
" 如今完成了全面转型,杭州湖滨银泰 in77 店业绩稳步提升,旺季每月能做到 70 多万,接近 80 万。"
" 开业不到一个月,日均业绩稳定在 1 万多元,周末近 2 万元,市场表现超出预期。"
这些年,伍蒙蒙踏出的每一步都不算最早,但都踩在了行业趋势上,又在品类周期向下时及时转向,保存了实力。她究竟有什么行业洞察?
品类也有生命周期,下一个风口是更纯粹的茶
" 之所以转向,在于鲜奶茶赛道已经出现品类疲劳 "。伍蒙蒙说。
从古茗到瑞幸等头部品牌集体入局后,产品差异越来越小,拼价格、拼流量成了主旋律。
在伍蒙蒙看来,新茶饮十年,本质是用户健康意识不断进阶的过程:
从粉末奶茶到鲜果茶、再到鲜奶茶,配方越来越来干净、糖度也得到了控制,每一轮产品迭代都让用户离健康更近、离茶更近。
由此她意识到,下一个健康升级方向,可能藏在更纯粹的茶品类里。市场调研让她坚定选择了抹茶赛道:
种种迹象表明,抹茶正迎来发展风口。
投 300 万开大店,体验是差异化的最后一道壁垒
在开店上,伍蒙蒙也不再随波逐流。
当整个行业都在追求小店模型和效率最大化时,她却逆势投入 300 万开大店。
这一决定曾让同行为她捏一把汗。但她有自己的判断:" 品类教育需要场景支撑。"
十五奎巷店是闲吉杭州品牌旗舰店,面积 300 平方米,除了常规饮品,还搭售手打抹茶、抹茶甜品以及零售抹茶。" 尤其增设了手打抹茶吧台,让客人能近距离交流并体验抹茶文化。"
在伍蒙蒙的规划里,商场店只是负责产品交付与高频触达,300 平的旗舰店则能完成品类的深度教育。
" 当行业陷入同质化内卷时,场景体验成了差异化的最后一道壁垒。"
走进闲吉门店,消费者会发现一个反常现象:尽管主打抹茶,但菜单上依然保留了果茶、可可等非抹茶品类。
" 奶茶有强社交属性,一群人点单,总有人不爱抹茶。" 她观察到,大单用户尤其是企业团订,需求往往是多样化的,如果只卖抹茶,很可能失去这类订单。
丰富的产品线,反而能带动抹茶的连带销售。
让每一家店都赚钱,才是当下的生存之道
" 过去很多抹茶店,要么主打强浓度导致口味劝退,要么高客单价限制了用户复购。"
伍蒙蒙的策略是,用 20 元左右的抹茶饮品降低尝试门槛,再用手打吧台的进阶体验满足专业用户,补充抹茶零售延伸消费场景,由此避免陷入 " 小众 " 陷阱。
" 不要强迫用户一步到位,而是用梯度产品带来丰富体验。"伍蒙蒙强调,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既保持了品牌专业度,也能让更多人接受抹茶。
" 当下做品牌需要绝对的掌控力,新茶饮快速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边跑边解决问题也行不通了。"
" 与其追求开多少家店,不如先确保每家店都能赚钱,建立可复制的系统能力。"伍蒙蒙解释说。
茶饮创业," 没想好,不进来就已经赢了 "
回顾十年创业经历,伍蒙蒙说,选择大于努力,但认知决定选择。
她坦言过去 " 吃了时代的红利,没有准确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
而现在,她打算以 10 年为期深耕抹茶赛道:从终端体验到上游种植,真正让这个起源于中国的品类,在本土市场重新发光。
对茶饮新入局者,伍蒙蒙建议:如果没想好就别进来,不进来就已经赢了;如果一定要做,加盟成熟品牌是更理性的选择。
" 加盟虽常被贴上‘割韭菜’的标签,但有一定体量和影响力的品牌,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成果,服务交付、系统管理等已得到验证。"
" 行业不断有新品牌,但有新人吗?" 她反问道,很多人把创业想象成自己单干,但现实是,缺乏经验和资源的新手很难存活。
从设计师到茶饮老板,从么么茶、叶子与茶、七月闲茶,再到如今的闲吉,伍蒙蒙说,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算数。
创业没有奇迹,只有选对路、做实事,才能在一片红海的茶饮市场谋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