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行业陷入"三重扭曲叙事":将专业复杂的风险管理简化为"暴利捷径",把终身保障契约降维成短期金融产品对标,放任"收割式营销"取代客户价值创造。这种背离保险本质的异化发展,既违背企业经营规律,更透支市场信任根基。
可以说是非常的拧巴了。
拧巴,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打了个"死结",也就意味着,小打小闹的小修小补,不但可能解不了这个结,甚至还会越来越紧。
所以,忘掉既有的,重造、再造,甚至另起炉灶,才是解。
对于如今的专业中介行业而言,破局关键在于通过专业化再造、数字化引擎、组织韧性构建,重塑组织基因,重构中介定位,将中介机构视为真正的企业实体而非销售管道,用精益管理取代机会主义,方能锻造出有组织、有战斗力、有价值、有韧性,健康且持续生长的新中介。
在第六届"今日保·保险中介峰会"的圆桌论坛4环节,围绕"价值重塑、分布式协作与可持续增长"这一主题,飞书保险行业总监高有为、爱连健康创始人&CEO光新臣、加保科技董事长吴军畅谈了如何适应数字化新时代,如何进行价值重塑,找到可持续增长的新逻辑、新引擎。
分子实验室创始人刘扬主持圆桌论坛。
1
-Insurance Today-
一定要从过去的渠道模式
转向平台模式
未来中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但中介的核心问题、核心痛点,包括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只有找到关键的核心痛点,就是主要矛盾,并将其解决掉,中介才能真正拥有未来。迎接数字化时代,要怎么做才能适应下一个周期的机会?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基层团队和保险公司渡过这个艰难的过程,与客户同频共振?
关于中介真问题、假问题,我也经常思考。
这个行业昨天、今天、明天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一种业态,它在生产力发展史上是什么样的?发达国家的模式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是完全借鉴、洋为中用、还是会有新的变化?或者现在讨论的问题是不是存在历史的特殊性?
我认为存在历史特殊性,一是改革开放的红利,高速发展;二是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行业不成熟的阶段遇到互联网的崛起,互联网带来了消费民主,网上消费者的声音可以在24小时之内毁掉一个品牌。
对此,保险行业是不是做好了预见和准备?保险行业以预测未来风险,防范不确定性产生的损失为立业之本,但在行业发展上是不是真的预见到了自己的风险,尤其生产力方面的风险?
以我25年的观察,其实并没有做得很好。
今天遇到的困境叫"穿越周期",周期一定存在且有其原因。近三年我们做了"保险行业数字化营销调研",覆盖了60家公司,财险比较少,主要是寿险主体公司和中介公司,三年连续定量调研,包括上市公司、新公司、快公司、慢公司,可以看到大家都在焦虑,共同的焦虑点在哪儿呢?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消费者线上化这个不可逆的趋势,五、六年前开始,中介公司就已开始集体杀入自媒体,而主体公司则反应较慢,这两年才开始重视自媒体,自去年起,主体公司开始成建制地进入短视频,到今天直播开始慢慢出来了。
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几乎每个直播都经不起仔细推敲,如果监管哪天说每个必须把直播回放留档、必须规范,那么几乎所有的直播都会立刻、全部消失,这就是风险。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到非常可喜的现象,两家中介公司明亚和大童的自媒体发展迅猛,且有三个共同特点:
一是非常踊跃鲜活;二是表达力非常强;三是非常前沿。
十几年来我观察到中介的特点、优势是"小、快、灵"。中介体量小,但行业的创新变化,包括最近AI应用,很多都是中介率先尝试,这是以前没有的。
以前的创新是从主体公司、顶部的总公司开始,由IT、创新业务开始琢磨研究,再一点点往下推。
而在中介则是由草根、经纪人开始由下至上的创新,野火烧不尽,这种野草非常有生命力,小、快、灵,而不是像传统决策模式一样、有95%把握才往下推,这为行业带来鲜活、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中介行业的问题在哪儿?
一是我们有没有把"风险意识"用到自己的生产关系发展上;二是中介不应该只站中介业态,经代、中介自己、200多万代理人都是中介,要把这个群体囊括起来看。
这个群体要有生命、愿景、价值观,否则是一盘散沙,会被行业无视。保险行业有5万亿的体量,而中介才几千亿。香港虹吸了内地的保费吗?去年内地保费才600多亿,它更多虹吸的是信心而不是市场,信心没了就麻烦了。
所以,今天的问题,一个是信心,一个是周期。
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宏观层面看行业以外,微观层面看营销员个体,自上而下,每一个层面都要看。除了琢磨各种各样的创新之外,回到原点,要看基本功到底有没有真真正正地做好,点滴的基本功做扎实了,就不需要为创新而焦虑,这个群体就不会有大风险。
主持人提到"主要矛盾",这确实契合当前形势。过去几十年,个险营销以及中介寿险业务更多面临的是经营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做好业务、带好队伍。
后疫情时代,中介寿险业务的核心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
关键在于,今天中介寿险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大红利:
一是人口红利;二是保险知识的不对称。
在这样的环境下,渠道模式才具备其效益和市场空间。
今年以来,通过与众多中介公司、寿险公司高管交流,我得出了一个阶段性结论:
当前的队伍必须从过去的"渠道模式"转向"平台模式"。
渠道的存在价值依赖于行业红利和信息不对称。当人口红利消退,经过二三十年的市场教育,尤其在主要城市,当医疗险、疾病险甚至年金险逐渐普及后,单纯的渠道价值就大幅削弱了。
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各行各业都经历过类似阶段,保险行业相对幸运,这个转型期直到今天才真正到来。
近期"报行合一"成为热点话题,但我认为,不应将当前困境简单归因于此。即使没有"报行合一",行业也必然要面对这一核心挑战。
因此,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于从经营模式向商业模式的转型。
中介业务包含财险和寿险两块,其商业模式有本质不同:
财险提供的是年度服务交付,而寿险则是长期服务承诺。
在寿险红利期,可以借鉴财险的渠道玩法,依靠高佣金驱动销售。但如今市场环境已变,这种转变并非由政策驱动,而是市场发展阶段使然。寿险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长期服务和规划,如果固守渠道模式,将难以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我们观察到,近几年许多区域性中小中介公司发展迅猛。特别是今年,与我们公司合作的不少小型经纪公司,仅有一两百人规模,却能实现数十亿的保费。它们的核心特点在于:
并非沿袭传统中介的渠道模式,而是构建了自身的平台。
其平台能力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是建立高效的销售平台。
传统方式依赖培训提升代理人专业技能,通过活动量管理促成保费成交和业务增长。这种模式效率较低,缺乏标准化且难以快速复制。
如今,具备科技属性的创新中介公司,通过数字化平台,对客户获客、初次接触、转化、跟进及后续服务进行全流程管理,使得新代理人经过短期培训即可开展业务。这标注着中介公司正从依赖渠道的商业模式,转向通过平台赋能销售端的新型组织。
二是打造高频服务粘性。
保险本身是低频服务,如何围绕交付给客户的服务端叠加高频服务以增强客户依赖?其它行业也在创新,比如链家从低频的房产交易延伸至高频的家政服务。
今天我们在客户端怎么做加法,中介作为渠道,需要思考的是:是具备平台能力的渠道,还是仅剩渠道能力的渠道?现阶段,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不是经营模式的修补,而是商业模式的彻底转型。这不是"报行合一"带来的压力,而是中国保险行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过去谈生产力,就是新的技术带动生产力,提效降本。现在我认为生产关系也非常重要。现在这个时代,新型生产关系应该是什么方式?
首先我认为,在新的周期,组织力更重要,特别是中介本身就是个组织。不会因为AI来了,一个个经纪人就变成超级个体。
中介机构每天要面对大量的C端客户,成交、服务,这是周期非常长且复杂。保险经纪人要事无巨细地规划,服务好客户,还要育成团队,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对组织的要求比以前更高。
再一个,数字化时代,和用户的交互界面变了,我们要适应这个形势。有了新的生产力工具,客户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客户的基本素质也提高了。那么我们的生产关系和组织怎样适应新的社会变革?请有为聊聊。
不管是代理人、个险渠道还是中介渠道、网销渠道,大家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我们从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一定会转到专业化模式,代理人队伍从2012年到2019年有个高峰期,从200万到900多万,现在又回归到200万。
但网销渠道增长很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工具也在不断变化,保费收入在持续增长,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我们最大的变化是在于,用户整个交互界面以及使用的工具不一样了,最开始通过留资方式或者朋友圈,通过邀约、拜访的方式做线下。
现在不再是这样,流量经济时代,我们的流量从哪里获取?获取之后如何留存?留存之后如何经营这部分流量?经营信息是很关键的一步。
过去通过理财方式卖险种增长很快,未来会回归保障,在回归过程中,能不能以更好的方式经营和留存客户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这两年变化很大,从科技角度来看,互联网也经历了两个时代,2010年之前是是PC互联网时代,2011年之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字节跳动就是成立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今是全球最大独角兽,为什么这家公司能够从原来的几十人、几百人到现在全球有17万员工,覆盖150个国家,其实和生产工具的使用有很大关系。
回过头来看,行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一定要有优秀的工具承载组织文化和组织落地。那么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很关键。
两家保司已经在深度使用飞书产品,优秀的代理人团队长在管理自己团队时,日常协作、新人培训、招募以及晨夕会时也会使用飞书。
科技发展过程中,最快速的是让工作效率能有新的提升。
今年之前,DeepSeek大火之前,AI并没有深入融合到我们生活中。从组织角度讲,是不是AI会替代一部分人的工作?事实上,在C端和B端,AI发展历程差距还比较大。C端现在到了比较火爆的阶段,但B端还处于马拉松开始阶段。
举例,C端问DeepSeek,美国现在关税大概是多少?它能很明确地告诉你。
但如果问DeepSeek,上个季度名单中的哪个代理人做得比较好,同比增长了多少保费收入,以及这个险种应该怎么去卖,重疾和年金险的服务怎么样?
这些从B端角度看非常专业的问题却无法得到答案。
从个人知识库的建设到大模型,与B端企业和大模型之间差别非常大。
从C端角度来说,打开互联网端口上传本地文件就可以实现,但在B端不是这样。在一个组织中一定是分人、分权,总监层面与团队长、代理人看到的权限肯定不一样,服务也是这样,如何对这部分进行分类很关键。
最好的方式是短时间赋能代理人,从招募到培训新人,有个完整的体系协助代理人,不管是数字人的分身还是AI问答方式,问任何问题,都能准确地给出答案,这些对日常专业度提升或者回复客户问题整体效果非常好。
怎么去做?就是建立一个企业级知识库,这能助力组织快速发展。
我们采访过一些公司的代理人团队,对于一线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招募越来越难,留存也越来越难。
难的原因是专业度的问题。
比如,参加晨夕会,早会时把学习内容用手机录下来后通过微信群让大家学习,那么代理人不太可能私下把2个小时的视频再看一遍。
十年前能够把音视频变成文字,现在大模型解决的问题是把语音转文字之后再变成总结。
对代理人来说,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2个小时培训会中非常关键的5分钟总结告诉他就行。>
未来我们会通过科技手段或者AI方式真正赋能于管理层或者一线,快速地解决产品、服务以及费率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科技的角度会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
2
具体的路怎么走,就需要多尝试多试错
尤其是低成本的尝试
问题找出来了,那么我们的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也许这个解决方案还在过程中,也不见得很完善,但希望它落地并在目前阶段不断实践。
"产说会"是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在此之前,保险行业让不管是中介公司还是主体公司,都是给产品、给政策、给培训,驱动营销员自己去卖。
"产说会"则是公司和营销员协作去完成一场销售,从此诞生的是公司与个体的协作方式。
这催生了保险行业生产力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开始有意无意地考虑,市场变了、消费者变了、情况变了,生产力提升方式是不是也要变?于是让代理人独立去做业务,变成了公司协助代理人,两方面一起合作,这是生产力、生产方式最大的变化。
我们看到了这个趋势,于是帮保险公司做数字化转型的咨询。我们的能力分为五级:道、法、术、器、用。
"道"是看行业为什么而生的独特价值定位和取向;
"法"是生产方式、商业模式;
"术"是看到底销售怎么变、有什么不一样以及如何优化;
"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研发系统、工具;
"用",就是要在实践中实现商业价值。
从这个逻辑上,再来看有哪些技术可以满足。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点是,千万不要说有了AI,有了先进技术可以如何、如何创新,这个方式在数字化创新中一定失败。
正确的方式是,对于业务的痛点、难题和困难,有哪些技术、如何解决,"从业务到技术"这条路,才是实现数字化价值的方式,而不是反过来。
我们就是带着这个思维成功地做了第二个产品,就是"视频工厂",帮助代理人快速生成短视频,这不仅是应用AI技术的小工具,更是一个平台。
一是个体赋能、提效,改变营销员自己写、拍、剪、投的手工作业方式,不再一分钟视频花2个小时的低效,还可以保障代理人讲解产品、服务等不出错;
二是作为打破公司壁垒的穿透性工具,让公司生态如养老社区、专家、陪诊等从公司最顶层直接达到A端甚至穿透到C端;
三是以各样方式帮助营销提效,比如公司与个体的协同、全国统一步调的营销战役,是全新的、高效的现代化营销玩法。
这个产品已在30多家保险公司总部、中介公司总部自上而下落地。
对于中介业态,让保险公司的产品、服务品牌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直接到C端。经代公司的营销员在向客户宣传产品时不会没东西可讲,不会讲错,也没那么高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
就是用技术来解决穿透的问题,解决合规的难题,解决批量化、大规模、低成本、快速复制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保险公司的总部和经代公司的总部愿意采购它的原因。我们希望这个产品能用在更多的地方。
客户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公域,一个是私域。
所以,我们的产品布局和经代公司是一样的,要解决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链条,客户从哪里来,如何留得下,如何转化整个链条,这也是我们创业十几年一直不需要融资的原因。希望加保关于产品和服务的思考,能帮大家解决点问题。
当前市场虽然不乏赋能保险销售端的技术和算法能力,但为何中国尚未出现现象级的寿险销售平台?保险公司、中介公司为何未能实现这一突破?我认为核心难点在于知识库的构建。互联网行业虽有技术和算法能力,却缺乏保险行业深度、专业的销售知识库。
未来3-5年,要在寿险行业建立强大的销售端能力,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精准用户画像与标签体系。各家公司需要建立最精准的用户画像和标签体系。
第二,场景化销售匹配。针对不同画像的客户,如何将销售场景、匹配产品高度对齐,从而赋能代理人。保险行业在代理人培养和保单销售环节,一直缺乏标准化能力。能够快速建立这种标准化销售能力的企业,将实现规模化发展。
我认为,这件事最适合的推动者应是中介而非直营保险公司。如果直营保险公司完全具备强大的销售端能力,中介的存在价值就会减弱。
因此,中介在寿险领域的未来增长,必然来源于其提升代理人销售效率和销售能力的核心价值。过去的销售能力提升聚焦于专业知识,而今天的销售能力提升,则必须通过平台化和系统化来实现。
我们更应该关注解决客户端的根本问题。我曾询问多位年销售额过亿的资深绩优代理人:
"你的客户为什么还需要买保险?"
我拥有16年个险从业经验,其中14年带领个险团队,高峰期团队规模达四五千人,曾位居全国前列。但我遇到了无法突破的天花板,感觉陷入"因为我要卖保险,所以客户要买保险"的"死循环"。这正是我选择创业的初衷——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客户购买健康险、养老保险或理财产品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得癌症后获得赔付?或仅仅为了晚年有钱?或者比拼保险产品的理财收益?我认为并非如此。客户购买健康险的核心目的,是希望在患病后获得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保险公司的金融赔付仅解决了"钱"的问题,未能解决"钱+医疗服务"的整体需求。
客户购买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晚年享有高品质的养老生活,钱是基础,养老服务才是核心需求。客户购买大额理财产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资产配置与传承,而非与银行单纯比较收益。
过去在客户端能力建设上,高手们探讨的多是"如何卖保险",而非"如何有效服务客户"。人寿保险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解决客户的真实问题。
我们创立爱连健康,正是希望通过"保险+服务"、"保险产品服务化"的方式,使代理人或保司能够通过"保险+服务"方式更顺畅地销售保障。通过实践我们的结论是,当前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客户端的整体服务能力,用高频服务叠加低频保险服务,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如果从价格角度来说,飞书是所有竞品中价格最贵的,但不管是水滴、元保、江泰的头部中介机构会买飞书的产品,因为有个本源的问题,头部机构在整个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依然要解决一个最根本问题,就是组织如何系统打通。
如果前面看到的产品更多的是协同工具,我们更多的则是组织工具。
有一位董事长讲,他一直有个理念,要把每年12件大事拆解到每天"今日事今日毕"。过去的模式是,原来系统中大家每天填日报,他把目标拆解,匹配到不同层级,中层到一线每个员工,他们的日报内容希望和他匹配。考核则又是一套系统。
他发现这三件事儿,在过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不太可能实现,目标拆解了,但写的日报和目标拆解没有关系,考核和他写日报也没有关系。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考核依然是基于主管方式去做,是没有任何数据支撑。
过去上网方式,信息获取是通过门户网站或搜索。移动互联网来了之后,用"头条"打开任何一篇文章,95%不是搜索出来的结果,而是推送出来的。所以,我们当时就在开始做算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打通整个系统,而不是工具建设。过去是没有解法的,现在时代不一样了,AI之后,开会讨论的问题,待办是什么,谁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问一下AI就可以。
为什么能做到?建立整个支护体系很有必要,支护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稳态系统",一部分是"敏态系统"。
稳态就是传统意义上承保理赔相关的数据系统,还有一部分是敏态,就是经验数据。很多优秀代理人有非常多的经验,怎么复制?卖同一款产品为什么他卖得好?因为他有的经验在系统中是没有的。
他的经验能不能够传承,赋能其他代理人学习,这个过程很重要。
所以,我们认为,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无论是优秀代理人的分享还是沟通内容,留存下来之后能快速帮助新人入职之后学习,这个过程是很重要。
任何组织发展过程一定离不开工具的变化,从最开始信息系统去做,现在通过数字化去做,到了数智化时代,数智化前提是有敏态的工具才能够实现。
未来AI会大有可为,但这个过程,不可能跳跃过去,只是从原来的线下变成线上,线上变成信息化,信息化变成数字化,直接跳到智能化。
但每一步过程我们是要走过的,不太可能像过去日常写作过程中进行分享,通过录一个视频、分享一个Word文档,分享一个PPT,这怎么去传承?
所以,还是要建立一套体系,有数字化,具备基础之后,最后才实现这个AI的结果。
那天我问了AI一个问题,和今天的开会有点关系:中介行业很麻烦,很多人在反思过去我们哪些做错了,很多人在探究我们未来要怎么做。我问了一个禅宗的禅师,我们有这么多问题,你给我解答一下。AI就回答了三个字"吃茶去",所以,我们不要想过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明天的事情,就把今天的事情干好,明天比今天再稍微进步一点点,慢慢地,大家会觉得那些过去、未来的东西都不重要,我们就活在当下,也希望朋友们加强合作,大家共同度过周期,未来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特别相信中国的保险市场未来的价值,或者它的体量远超过今天能看到的情况。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