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18分钟前

去了趟江浙沪,才知道江西小炒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惑猪的频道,作者:哀家书淑,题图来自:AI 生成

又来说一说江西了。

你是不是以为我要说江西彩礼?不;

你是不是又以为我要说提灯定损?不;

你是不是还以为我要说江西最牛钉子户?不;

……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每次让江西在省外出丑的事,都是糟心事。但今天不一样,我要说一件让江西长脸的事——江西小炒。

到了江浙沪,你会发现大街小巷已经被江西给占领。

以前,江浙沪的打工人一到饭点时间,脑子里总会跳出来是吃兰州拉面,还是吃沙县小吃?

后来,打工人脑子里干脆跳出是吃江西小炒,还是吃其他?在江浙沪打工人的工作餐里,江西小炒以外的统称其他。

江西小炒,起源于江西,发扬于浙江。放眼望去,浙江有的地方 10 步一家江西小炒,有的甚至夸张到一字排开。

这一刻,江西小炒具象化了。

走在杭州或义乌街上,你甚至分不清这到底是马云的故乡,还是江西人的南昌。

最出圈的还是音乐节上一个歌手问大家:

" 义乌的特产是什么?"

底下歌迷纷纷答道:

" 江西小炒。"

《江南都市报》曾采访过一名本地网红,说外地人来到义乌不知道吃什么没有关系,选择江西小炒一定不会错。" 吃正宗江西小炒,请您认准浙江。"

江西小炒不特指某一个餐饮品牌,而是指江西人在外省开的小餐馆。江西小炒店名并不固定。比如:" 江西特色小炒 "," 江西土菜馆 "," 赣菜馆 "," 赣湘小炒 " 等。

在江浙沪的城市里一搜索,这样的饭馆动不动就 3 万家、9 万家,从业人员超过 10 万人,相关数据呈现快速上涨之势。

江西小炒一般坐落在江浙沪居民区附近的街道,多是大排档,或路边的 " 苍蝇小馆 "。店里面积可能不大,内里的装修也大多 " 土味十足 ",外边往往都是简单的一个大红色招牌。

有的老板甚至明明有钱,也不敢把装修搞太好,怕顾客不敢进来。朴素的招牌与被油烟熏黄的墙壁,无不在向顾客透露出三个字:

" 放,心,来。"

江西小炒多是夫妻店,老板是厨师,老板娘是店里唯一的服务员,小孩子经常趴在收银台写作业。

江西小炒一般没有菜单,就算有的话也仅在开业的时候用,之后就成了摆设。因为来吃饭的顾客根本不需要菜单,通常就站在冰柜或者台面前直接点菜。

网上有个一招教你认出正宗江西小炒的妙招:"别看招牌上的字,而是看店里有没有一个豪华点餐柜。" 像什么腊肉、鱼、腐竹、鸡、烟笋……有啥点啥。

如果你想吃的菜店里没有,有的老板比你还急,就算锅铲抡出了火星子,也会扔下锅勺,骑上小电驴去菜市场现买。

在预制菜 " 防不胜防 " 的当下,许多网友说,在江西小炒终于找到了久违的感觉。也许由于太过自由,很多第一次来吃江西小炒的人,就像工作多年突然被揪去高考。

"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挑什么菜?什么菜一起炒好吃?"

但次数多了,就悟了,就开化了,就无所谓了。你要相信,江西小炒没有菜谱,你点的就是菜谱。

你甚至可以跟老板说苦瓜炒茄子,鸡蛋炒茄子 ",没人会说你异想天开。不过,一般 " 我试试吧 " 的意思是,啥菜都得配着辣椒炒。江西小炒以爆炒入味,菜品与青红辣椒、葱姜、大蒜等各式佐料一起,经大火翻炒即可出锅,咸香鲜辣伴随满满锅气。

藜蒿炒腊肉,腊肉肥膘被煸成半透明的琥珀色,一口下去,肉的咸鲜裹着蒿香冲上鼻腔;井冈烟笋,笋肉里渗着腊肉熏香,嚼一嚼才能吃出什么叫 " 江西辣 ";余干辣椒炒肉,肉片滑得要溜出筷子,辣椒一路烧到耳根;网上总有人说江西小炒,不备注微微辣的后果就是两头辣。

这话江浙沪本地人听听就罢了,简直危言耸听!

江西小炒的菜出锅快、上桌快。除了各色菜式,江西小炒还能提供炒粉、炒面、盖浇饭等,满足打工人及时果腹、简单快捷的需求。

去吃一顿江西小炒,老板不会给你机会喊出那句 " 退钱 "。江西小炒 20 元就能吃饱,50 元就能吃好。江浙沪打工人发现即使点了一大桌,最后结账时也就 200 块钱。

你不用担心 " 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 " 的美食陷阱,这里没有满减套路,只有 " 爱吃不吃 " 的淳朴。哪怕地租卷破天的上海,江西小炒的价格仍给了餐饮业一点小震撼。1 顿江西小炒 =0.5 杯星巴克 =0.3 次打车费,牛马货币体系友好,处在 " 沪币 " 对立面。

因为太过便宜,有时你甚至可能感到良心不安:

" 老板真的不会亏钱吗?"

" 财政补贴过的大学食堂菜价都不敢这么写。"

网友评价江西小炒:

" 午餐救星;"

" 打工人之光;"

" 从性价比看,比商务餐便宜,比外卖好吃,比盒饭热乎,比食堂带劲。"

" 江西小炒就是餐饮界的蜜雪冰城。"

" 在江西小炒面前,M 妃 K 妃,终究是妾罢了。"

江西小炒的锅气里含有某种神秘物质:约 30% 的菜籽油的焦香 +40% 辣椒的暴击 +30% 的叛逆查克拉。它专治江浙沪打工人的 " 甜口 PTSD"。

用辣椒炒肉,来对抗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用爆炒猪肝,叫板杭州西湖醋鱼的甜腻。一顿饭吃下来,即使窝囊如白客,班味儿都能被治好。代码会出 bug,但江西小炒的味道不会。

在它面前,江浙沪打工人终于懂了金城武在《重庆森林》中说的那句话:

" 这世界有那么多家店,我却偏偏走进了江西小炒这家。"

别问,问就是闻着味儿就坐下了。

关于江西小炒,也并非没有争议,比如江西小炒,到底是不是江西菜?准确来说,一家江西小炒店,确实有江西家常菜的经典之选,但同时你也能看到诸如辣子鸡、回锅肉、尖椒肥肠、糖醋里脊、东北地三鲜等全国大杂烩。

啥都可以做,好像 " 并不江西 "。其实,这正是它的制胜秘诀,经过多年改良融合,江西小炒,已自成一派。不但保留了江西菜口味浓厚、咸香鲜辣够下饭的特点,还兼容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工人的口味。

网上流传:

" 给江西老板一个炒勺,他能勾起全江浙沪人的口水;"

" 给江西老表一次回家过年的机会,能让浙江人说‘饿了’半个月 " 等热梗。

江浙沪不能没有江西小炒,正如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

还有网友过年期间想念家门口的江西小炒,干脆去了趟南昌,寻到了老板家,蹭了一顿饭。

等到高速公路上江西老表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返浙潮,面对此情此景,浙江网友们激动了:" 热烈欢迎江西小炒老板回到浙江。"

在江西,根本没有饭馆前面会加 " 江西 " 二字做前缀。江西人在没外出江西前,一直以为所有地方也都是看菜点菜,不用菜单。江西小炒最初正是因为它们的老板大都来自江西而得名。

20 世纪 90 年代,一股打工经商潮顺着东风从江西刮到江浙沪。由于距离不远,交通也便利,一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江西人来江浙沪创业、务工。最高峰的时候,有近 300 万江西人在浙江务工。

但随着务工潮的到来,问题也出现了。因为两地饮食习惯差异太大,初来乍到的江西人并不太适应。一方面,江浙沪菜系通常讲究浓油赤酱和原汁原味,对于喜盐喜辣的江西人来说并不合口味;另一方面,务工之余还要准备三餐,对于忙于工作的江西人也是一种负担。

有需求就有商机,一些有心的江西人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起初这些饭馆多以夫妻小店的形式发展,主打江西口味。江西小炒一开始是 " 老乡见老乡 " 的情感纽带,首先从 " 江西老表圈 " 火起来,经过 " 口口相传 ",逐渐向身边人、当地人传播扩散。

比如,江西小炒发源地乐平市鸬鹚乡,有超一半的外出打工人员都从事餐饮行业,他们从老家的田间地头拿 " 新鲜货 ",靠亲朋好友帮衬照顾生意,凭借 " 老乡带老乡 " 的生意经将江西小炒发展壮大。

那时的江西老表大概不会想到,夫妻档口,寻常小店,竟把江西小炒打响了名头,积攒了口碑。

不仅是江西小炒,这种 " 老乡带老乡 " 还体现在江西的其他产业上。比如大众熟知的鲍师傅、泸溪河便来自中国面包之乡江西资溪。靠着面包生意,仅 13 万人口就诞生 20 个亿万富翁,100 个千万富翁,4600 个百万富翁。

还有总人口不到 30 万的安义县,却成为了中国铝材之乡和中国门窗之乡。全国每十个做铝合金门窗的人中,就有 7 个来自安义。

除此之外,说装修有上饶,提小吃有铅山,都昌的牙科很出名……

" 江西出品 " 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润物细无声,基本上都是靠着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就这样走出江西,走向全国。在这背后始终离不开的,是勤劳坚韧、踏实肯干的江西人。对于他们而言,生活的滋味,便是要无声试炼、默默去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惑猪的频道,作者:哀家书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