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7小时前

一个 95 后女生,买下一家上市公司

文 | 融中财经

一位 26 岁的 Z 世代女生,刚刚在港股完成一次教科书级别的 " 鲸吞 " 式并购。

近日,中国新零售供应链披露公告称,万疆资本将以 2.228 亿港元收购公司控股股东 Alpine Treasure Limited 所持有的 3.6 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75%。而万疆资本的背后,正是王凯莉,前常州首富的女儿。

王凯莉的父亲曾一手打造一个破千亿销售额的 "A+H" 双平台地产帝国,却因一场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市值蒸发、家族分权。如今,女儿接过资本接力棒,瞄准的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更上层的 " 资本游戏 "。

与此同时,香港市场正迎来并购大年:硬科技、绿色能源、AI 数据成为资本竞逐的主赛道,估值洼地叠加政策红利,让 " 技术驱动、绿色先行、分拆上市、资金池提速、合规趋严 " 成为新关键词。

" 鲸吞 " 式并购

前常州首富的女儿,最近要谈下一笔大生意。

近日,中国新零售供应链披露公告称,万疆资本将以 2.228 亿港元收购公司控股股东 Alpine Treasure Limited 所持有的 3.6 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75%。

不仅如此,万疆资本还提出了强制性无条件现金要约,以每股 0.6189 港元的价格收购剩余 1.2 亿股股份,总代价约为 7427 万港元。要约价较停牌前收盘价 3.5 港元大幅折让 82.32%。也就是说,万疆资本仅以 2.97 亿港元的总价,就买下了中国新零售供应链 100% 的股权。

据介绍,收购方万疆资本成立于今年 7 月,26 岁的王凯莉公司的唯一股东及董事。除执掌万疆资本外,王凯莉还担任 Astrum Apex Investments Limited(一间从事投资控股之私人公司)的董事,主要负责物色及评估投资机会。万疆资本(Ever Realm Capital Limited)和 Alpine Treasure Limited 都是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的投资控股公司。

作为被收购方,Alpine Treasure Limited 则是中国新零售供应链的控股股东,一年前通过低价收购成为控股股东。

根据中国新零售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的 2024 年报,集团已成立逾 25 年,在新加坡主要从事建筑服务及物业投资业务。集团致力于提供建筑服务及解决方案,服务范围包括:1、土木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土方工程、渠务工程、护土及固土结构工程及土质改良工程);2、以工业大厦為主的楼宇建筑工程(包括地基工程、打桩工程、加建及改建工程及机电工程);3、其他配套服务(包括建筑材料的物流及运输服务)。

集团的物业投资业务主要包括住宅及工业物业租赁。集团总收益由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止年度约 56.1 百万新元减少约 0.1 百万新元至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止年度约 56.0 百万新元。集团的毛利由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止年度约 3.8 百万新元增加约 1.0 百万新元至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止年度约 4.8 百万新元。另外,本集团年内净亏损由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止年度约 1.0 百万新元减少约 0.2 百万新元至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止年度约 0.8 百万新元。

万疆资本在公告中表示。" 要约完成后,将继续维持中国新零售供应链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未来,万疆资本可能会从 " 业务换轨、资产置入或资本运作 " 三个方向开展对并购企业的业务与估值重构——首先,保留新加坡建筑与物业投资业务作为现金牛,继续聘用现有管理层与雇员,确保公司持续经营、保持壳资源洁净;其次,利用新城系在商业地产、物流园区、智慧供应链及产业地产方面的成熟项目与品牌资源,择机将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资产证券化与估值重构;再次,借助王凯莉个人掌控的家族信托及 SPV 架构,把万疆资本打造成王氏家族在港股的资本运作中枢,未来既可配售融资、并购上下游,也可转型为专注新经济赛道的资产管理平台,从而在港股流动性回暖与内地资本跨境投资加速的背景下,为家族财富提供新的增长极与风险隔离通道。

前常州首富的女儿

这场并购备受瞩目,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发起这场收购的王凯莉之父王振华正是常州的前首富。

回溯王振华的发家史,有独属于 60 后的 " 逆袭 " 色彩。

王振华 1962 年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一户贫农家庭,七口人挤在二十多平方米的草房里,童年全靠政府救济和学费减免度日;1980 年代,他顶母亲班进入武进第一棉纺厂,凭高产和勤奋三年便升为车间主任;业余读电视大学时,被美日企业传记点燃野心,遂辞职买下六台纺织机办织布厂,三年攒下两百多万元的第一桶金。1993 年,他读到一本写李嘉诚的《投资潮中永不沉没的船》,认定房地产才是 " 永不沉没的船 ",于是筹资 50 万元与朋友创办 " 武进新城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从湾里村两栋 72 户的动迁安置房起步,用 " 底层商铺抵地价 " 的灵活手法完成原始积累。

这家公司正是 1998 年复制万科 " 滚动开发 " 模式、2001 年借江苏新城地产登陆上交所成为江苏首家上市房企的新城控股。2002 — 2008 年公司以长三角为核心高速扩张,2008 年跻身全国地产 20 强,同年启动商业产品线 " 吾悦广场 ",形成住宅 + 商业双轮驱动。2009 年总部迁至上海,确立 " 以上海为中枢、长三角为核心 " 的 1+3 全国布局。2012 年新城发展控股在香港上市,2015 年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完成 B 转 A,新城控股登陆上交所,成为国内首家 B 转 A 民营房企;2018 年新城悦服务再赴港挂牌,形成 "A+H" 双上市平台。2017 年销售额突破千亿,2018 年冲到 2500 亿元,总资产超 5000 亿元,位列行业前十。

至此,新城控股从常州一家小型开发公司起步,完成了 " 地方房企—省内龙头—全国十强— A+H 双平台 " 的三级跳。

王振华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一度成为常州首富。

不过,好景不长,2019 年王振华涉案,即便新城控股第一时间撇清和王振华的关系,并让其儿子王晓松担任董事长,但股价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案情被披露后,新城控股连续 3 个交易日跌停,股价从 43.65 元 / 股的高位掉落至 28 元 / 股左右,市值蒸发达到 353 亿元。

自此王振华涉案后,整个家族权力结构也发生了调整。长子王晓松接棒家族地产主业,并稳步运营新城控股。而年幼 12 岁的王凯莉,则被安排成为家族新一代在投资领域的代表,通过资本试炼、业务拓展,为家族开辟全新的价值增长路径。

这位前常州首富的女儿,是一个标准的 Z 世代,出生在 1999 年的她今年刚满 26 岁,这位刚刚买下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富之女,还是个 " 文艺青年 ",2021 年,她取得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在海外继续深造,2023 年取得悉尼大学策略公共关系硕士学位,之后在 2024 年又取得伦敦大学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自 2024 年 10 月起,王凯莉开始在投资领域崭露头角,担任 Astrum Apex Investments Limited 的董事,主要负责物色及评估投资机会。名校的教育背景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在投资公司的任职经历,则让她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不过,即便如此,26 岁就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收购主体,这样的年纪和成就,在资本市场中依然是极为罕见的。

并购热回归

今年,香港市场正掀起一轮明显的并购热——一季度 IPO 融资额同比暴涨六倍,并购活跃度同步上升,跨境并购总额持续增长,香港作为交易枢纽和融资平台愈发凸显。

科技、医疗、绿色能源及 AI 数据处理等硬科技赛道成为并购主战场,绿色 ESG 概念被广泛纳入交易考量,绿色并购项目加速落地。典型案例此起彼伏——奥瑞金完成中粮包装私有化并退市,震动港股消费包装板块;京东宣布收购香港佳宝超市连锁,正式进军香港实体零售;同时,多家内地生物医药公司在港进行大额并购,如中国生物制药以 9.51 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估值修复、流动性改善、上市制度优化(18A/18C 章节)及 " 中概股回归 " 需求,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宽松融资环境。

港交所 2025 年新推的便利外资及内地资金入市措施更进一步降低并购门槛。多重因素叠加,香港正处于 " 估值洼地+政策红利+产业整合需求 " 共同催化的并购窗口期,预计科技、消费、绿色能源等板块的资产整合与私有化案例将持续涌现。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今年香港市场的并购热回归,可以说是 " 技术驱动、绿色先行、分拆上市、资金池提速、合规趋严 "。

硬科技与绿色经济成为并购主线,半导体、钙钛矿电池、固态电池、生物医药、AI 医疗器械等技术导向型交易上半年金额同比增 60%,其中绿色技术并购占比达 45%。

"A 拆 H" 蔚然成风,越来越多 A 股母公司把孵化成熟的科技子公司送来香港上市,实现资产重估与专业化运营双赢。

跨境资金池与稳定币金融创新同步落地,企业通过 " 资金池 + 财务公司 " 模式降低汇兑成本 30% 以上,同时港版稳定币试验带动数字资产并购及衍生产品落地。

同时,交易重心由 " 规模扩张 " 转向 " 存量整合 ",横向并购与上下游互补案例上升,紫金矿业 137 亿元收购藏格矿业、北森 1.8 亿元并购酷学院等均为典型。五是监管与合规门槛提高,CFIUS、欧盟 FSR 及数据安全审查趋严,企业在估值、流动性及整合后业绩兑现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在 " 新质生产力 " 概念的加速下,硬科技并购将彻底告别过去 " 横向囤资产、拼规模 " 的旧逻辑,全面进入 " 纵向补链、生态卡位、技术并购 " 的新阶段。

交易动机从 " 买收入 " 升级为 " 买节点 ",半导体设备、EDA 工具链、第三代化合物衬底、激光雷达模组、AI 训练框架等关键环节的稀缺技术将成为并购主战场。企业不再追求整体收购,而是锁定一两项能决定产品性能或良率的 " 钉子技术 ",通过小比例股权 + 技术授权 + 后续增持的 " 阶梯式 " 并购,把技术节点嵌入自身供应链,既降低一次性资金压力,又保留创始团队创新动能。

支付方式将呈现 " 股权 + 可转债 + 对赌 " 的组合化趋势,面对硬科技普遍高估值、长周期、盈利不确定的特点,买方用可转债锁定下行风险,用股权对价分享技术突破后的上行收益,再用三年期业绩对赌确保技术落地节奏,形成 " 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 的新型交易结构。

与此同时,国资基金与产业资本深度联动,催生 " 小步快跑 " 的系列并购模式,国家大基金、地方产投、上市公司三方共同设立 SPV,先以 5% — 15% 股权切入标的公司董事会,掌握技术路线与专利布局;半年到一年内,再根据研发里程碑或客户验证结果,启动后续股权收购或资产注入,既满足监管对 " 审慎并购 " 的要求,又让技术团队在每一轮融资中都能获得资本加持。

在 ESG 备受关注的背景下,ESG 与数据安全审查将成为并购尽调的硬门槛,绿色制程、碳足迹追溯、敏感数据出境评估不再只是合规清单,而是直接影响估值倍数。绿色技术企业可获得 10% — 20% 的估值溢价,而高耗能、高排放或数据合规存疑的标的则面临折价甚至交易终止。

港交所 " 科企专线 "、科创板 " 小额快速 " 通道、北交所直联机制三大资本市场改革叠加,为未盈利硬科技公司提供了 " 并购退出 + 二次上市 " 的双通道,技术领先但体量尚小的企业可先在北交所或港交所 18C 板挂牌融资,再被产业龙头并购整合,既缩短投资人退出周期,又让并购方获得公开市场的估值背书。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