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车质网 25分钟前

宁德时代锂矿停产 内卷困境与质量转型之路

8 月 11 日,宁德时代在投资互动平台表示,其在宜春的枧下窝锂矿因为许可证到期的关系,已经暂停开采作业。目前还在申请采矿证的延期,复产时间未知。该消息引发市场震动,碳酸锂期货价格一度飙升至 7.95 万元 / 吨,当日主力合约涨停,A 股锂矿板块集体飙升,盛新锂能、赣锋锂业等多支个股触及涨停板。

然而,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并非锂矿供应的实质性短缺,而是行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事关产能利用、价格竞争下的 " 内卷式 " 困局。截至 2025 年 8 月 7 日,碳酸锂社会库存已攀升至 14.24 万吨,同比增幅超 30%,行业产能利用率仍不足 60%。从锂矿开采到新能源汽车制造,两个高度关联的产业链也正经历从 " 规模扩张 " 到 " 质量升级 " 的转型。

政策驱动下的行业出清

近年来,锂矿行业的高速扩张引发部分供需失衡。尤其是在经历了 2022 年碳酸锂材料接近 60 万 / 吨的价格后,企业盲目扩产,导致锂矿产能过剩。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碳酸锂总产能达 130 万吨,但实际产量仅 70.1 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 54%。

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停产直接减少国内碳酸锂月供应量约 6000 吨,占当月总产量的 8.5%。然而,这一冲击并未引发供应危机的现象值得深思。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碳酸锂总产量达 43 万吨,叠加进口资源后供给总量达 55.3 万吨,表观需求仅 52.2 万吨,社会库存高达 14 万吨,供过于求压力显著。

同时,由于 2025 年新版《矿产资源法》的实施,将锂列为独立矿种,提高开采准入门槛,并明确伴生锂资源开发需重新申报矿种及补缴资源税。这一政策直接冲击部分地区的 " 擦边球 " 开采模式。

宁德时代枧下窝矿区停产并非孤例,2025 年 7 月,宜春市自然资源局要求 8 家涉锂矿山企业完成储量核实,直指违规审批问题,江西地区已有多家云母提锂矿场因环保不达标或成本倒挂已关停。政策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行政干预压缩低效产能,倒逼行业从 " 价格战 " 转向 " 价值战 "。例如,新法实施后,江西锂云母矿的开采成本因环保投入增加而上升至 8.9 万元 / 吨,综合成本接近 10 万元 / 吨,远超当前碳酸锂现货价(8.7 万元 / 吨),加速了高成本产能的出清。

政策引导下,行业整合加速——头部企业如赣锋锂业通过海外盐湖项目和锂辉石矿布局,将原料自给率提升至 70% 以上,而中小企业因成本劣势逐步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产能出清并未改变库存高企的现实。即便宁德时代锂矿停产引发短期供应扰动,2025 年 8 月行业整体库存仍环比增加 692 吨至 14.24 万吨,显示行业去库压力依然巨大。根据能源资源咨询服务机构 Wood Mackenzie 的预测,全球锂市场的供应过剩可能将持续至 2029 年。这种 " 政策去产能 " 与 " 市场去库存 " 的博弈,本质上是新旧发展模式的碰撞——国家通过限制低效产能,倒逼行业从 " 量 " 的扩张转向 " 质 " 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否受影响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与锂矿行业如出一辙:需求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2025 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幅降至 49%,储能电池虽保持 128% 高增长,但对碳酸锂需求占比不足 15%。

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放缓,高端合资纯电汽车终端价格折扣最高达到 48%(2025 年 7 月数据),奔驰 EQA、宝马 iX1 等豪华车型降幅超 4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全年,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 72.2%,相较于上一年下降了 2.4%,且略低于规模以上工业 75.0% 的利用率。从行业利润率来看,2025 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为 4.8%,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 5.7% 的平均水平仍偏低。

但政策干预下,2025 年 7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7.4% 至 126.2 万辆,市场渗透率近五成,价格战烈度已明显下降。新能源汽车与锂电产业的深度绑定,使得反内卷行动必须实现跨行业协同。2025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在实践层面,多家车企与电池企业签署长期采购协议,通过锁定价格和产能避免恶性竞价;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开放电池技术专利,帮助中小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这种 " 纵向协同、横向开放 " 的生态构建,正在打破零和博弈困局。

与此同时,政策引导下的消费端变革同样关键。国家层面推动的 " 以旧换新 " 政策已发放超 3000 亿元补贴,刺激消费者置换高能效车型;充电桩、换电站的跨区域协同建设,使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提升 40%。消费者购车心态发生显著变化:2025 年一季度,将价格作为首要考量因素的消费者占比降至 15%,而车辆可靠性、品牌美誉度成为核心决策指标。这种转变倒逼企业从 " 营销驱动 " 转向 " 价值创造 "。

宁德时代锂矿停产事件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正从 " 野蛮生长 " 到 " 精耕细作 " 的转型。在锂矿行业,政策驱动的产能出清与市场自发的库存消化正在重塑供需平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成为破局内卷的关键。政策整治与技术创新突破的双重作用下,行业供需关系正在重构:碳酸锂库存逐步消化、车企利润率触底回升、全球化产能布局加速落地。

然而,真正的破局不仅需要淘汰落后产能,更需构建 " 技术 - 市场 - 生态 " 的良性循环。当行业褪去 " 内卷 " 外衣,回归价值创造本质,短期的价格波动与企业阵痛不可避免,但长期来看," 反内卷 " 政策将推动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新能源产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从 " 规模焦虑 " 到 " 质量优先 " 的跨越。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