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山势险峻、丛林密布,野兽出没、蛇虫肆虐,被当地百姓称为 " 死亡森林 "。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有几支科考队和勘界队曾登顶过西隆山。
山中本无路,因为有了界碑,便有了路。那一年,边防部队组织一支军地联合小分队在无道路、无村庄、无向导的条件下,向这片 " 死亡森林 " 进发,蹚出了一条前往 42 号界碑的路。自此开始,一代代连队官兵为守护国土而不断跋涉。
年复一年行走在西隆山间,脚下的这条路,早已深深印刻在连队官兵心中。蚂蟥谷、绝望坡、断魂崖……官兵口中的一个个 " 非正式地名 ",无不在诉说着这条路的艰难与危险,但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止,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
如今,巡逻 42 号界碑的任务周期已由最开始的 6 天 5 夜缩短至 3 天 2 夜。前不久,该边防连一支巡逻分队再次踏上了前往 42 号界碑的路,让我们走近这群边防官兵,品读他们在这条路上的故事……
路在脚下:走向 42 号界碑
■曹继可 解放军报记者 戚辰飞
越是艰难,越要向前
雨雾蒙蒙的清晨,一声哨响打破了寂静。营区的一棵大榕树下,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巡逻分队官兵整齐列队。清点完装备物资后,他们驾车驶出营地,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前。
抵达一片草果林前,能看到一条羊肠小道,边民称之为 " 草果路 ",此处便是巡逻分队步行进山的入口。
3 天 2 夜的巡逻路,吃穿皆靠自己保障,睡袋、手电筒、雨衣、食物……一样也不能少,每名官兵都会分到一个约 30 公斤重的背囊。
列兵郭广林深吸一口气,跟随战友启程。这是他第一次执行 42 号界碑巡逻任务,一想到自己将是同年兵中首位登顶西隆山的人,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身上的背囊也不觉得沉了。
这条羊肠小道绵延数千米,伸展至半山腰,再往深处走,便正式踏入大家称之为 " 死亡森林 " 的范围。正值雨季,灌木、杂草丛生的地面上都是腐殖土,裸露的岩石上也长满青苔。一路上泥泞湿滑,官兵们手脚并用还是时不时滑倒,郭广林也吃了一番苦头,作训服很快被染上一片土黄。
" 立起衣领,绑好绑腿!" 走在最前方的二级上士字鑫提醒道。这句话意味着 " 蚂蟥谷 " 快到了。巡逻分队在进入一条河沟前停下脚步,开始对身上的衣物缝隙进行 " 全面封堵 "。
河沟中,枝叶上,蚂蟥随处可见。即使防护得十分严密,郭广林还是被 " 钻了空子 ",一条蚂蟥顺着作战靴钻到他的脚背上。" 坚持一下,出了‘蚂蟥谷’有一处平地,我们在那里处理一下。" 跟在郭广林后面的二级上士张祖康安慰道。
到了休息地,大家将外衣脱掉,用木棍敲打,并互相检查身上有无残存的蚂蟥。张祖康用盐水把郭广林脚背上的蚂蟥冲洗掉,将血迹擦干。郭广林定了定心神,跟随队伍继续向前。
抵达宿营地前,官兵们需跨过 2 道陡坡。临出发时,郭广林自告奋勇背了不少物资,但他高估了自己的体力。爬坡时,郭广林的腿不争气地抽筋了。他本想咬牙坚持,张祖康一把接过他的背包:" 靠着旁边的石头,缓一缓。"
" 加把劲,还有 10 分钟就到了…… " 在张祖康的鼓励下,郭广林终于看到 2 座由木桩和彩钢瓦搭起的房子。抵达宿营地后,巡逻分队第一天的行程进入尾声。在房子周围撒上硫磺、草木灰,喷洒驱虫剂,接通水源,捡拾柴火……大家各司其职开始扎营。
山间昼夜温差很大,入夜后寒气加重,吃过晚餐后,官兵们点起篝火,围坐一圈取暖。这是大家一天当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郭广林的神情却依然紧张。一路上好几次险些坚持不住,他担心自己在明天的任务中给大家 " 拖后腿 "。
" 这就泄气啦?未来挑战还多得很,相信自己,一定能抵达界碑。" 字鑫拍了拍郭广林,同他讲起 9 年前的一次巡逻任务。那次途中天气突变,下起罕见的暴雨,大家被困在一处山坳。" 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 见雨势渐收,时任连长拄着竹棍第一个跨上被石块和淤泥覆盖的巡逻路,后面的战友们排成纵队缓慢行进。就这样,大家一步一步脱离了险境。" 从那以后,什么困难我都不害怕了。" 字鑫坚定地说。
越是艰难,越要向前。听了字鑫的话,郭广林有了更多直面艰险的勇气,他相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自己一定可以登顶西隆山。
沿途记忆,刻进生命
巡逻第 2 日,天空下起小雨。这一天,官兵们将抵达此行的目的地—— 42 号界碑。
担心路会越来越泥泞,大家起了个大早准备尽快出发。" 凌晨,就听到一声声擂鼓般的闷响,紧随雷声而来的,是雨滴撞击屋顶的声响。" 连队常指导员起得比其他人要更早些,他觉得西隆山上的雷声、雨声并不悦耳,因为在这条险象环生的巡逻路上,雨水是官兵的 " 敌人 "。出发前,他一再提醒大家做好各种准备,走稳脚下的路。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雨水又为巡逻官兵送来了通行的路。
" 亚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植物生长速度极快,昨天踩出的路今天可能就没有了,想要靠人力维护巡逻路几乎不可能。" 后来,官兵们发现山雨在西隆山上冲刷出一道道 " 水路 ",雨天淌水,晴天干涸。在这些河道中,灌木不会生长,还有岩石方便攀登。
刻记号、刷油漆、系红布条、记录独特的树根……官兵们开始标记一段段 " 水路 " 的位置,再开辟一些路段将这些 " 水路 " 串连起来,最终蹚出了今天这条前往 42 号界碑的登顶之路。
沿着各式各样的记号,巡逻队伍冒雨前行。经过半天的跋涉,郭广林已有些跟不上大家的步伐。在一个岔路口,郭广林发现前方没了战友的身影,打算快走几步抓紧追赶。没想到身后的张祖康一把拉住了他,并大喊了一声:" 啊!"
如同林间鸟儿啁啾的一呼一应," 啊!" 前方也传来呼喊声,整支队伍停止了前进。原来,经过岔路口时,郭广林辨错方向,幸好走在队尾的张祖康及时发现,通过大声呼喊找到了队伍的位置。
这是常指导员为大家定下的规矩,通过声音传递位置,确保每一位战友安全不掉队:" 森林里的情况变幻莫测,不只是新兵,身经百战的老兵也会迷路。一旦走失,后果不堪设想。"
此前,巡逻队伍第一天行至宿营地不远处时,炊事员和一位老兵会加速行军,提前抵达为其他战友准备餐食。一次巡逻任务中,当大部队抵达宿营地时,却不见炊事员和老兵的身影,大家在周边呼喊,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常指导员立即带着几名战士沿着原路返回,在每个岔路口搜寻二人的痕迹,直到暮色完全笼罩 " 死亡森林 ",迷失方向的他们才被找到。自那以后,常指导员便想出了这个办法,用呼喊声让 " 大家始终在一起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指导员和战友们在巡逻路上点滴积累的经验还有许多。例如,他们将竹棍一头劈砍成若干条竹片,有节奏地拍打路边的杂草和灌木,发出的 " 哗啦啦 " 声响可以吓跑蛇虫和野兽;尽量躲避黄泡树,皮肤被它的刺划伤后不易痊愈;由于当天捡拾的柴火太过潮湿无法点燃,每次抵达宿营地,要储备柴火留下风干,以备下次使用……有关这条路的记忆,已然刻进每个官兵生命的年轮。
登上最后一座山头,42 号界碑就在前方。常指导员又一次站在界碑旁向远处眺望,山河入目,疆土稳固。巡逻 4 个年头,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站在这里:" 壮阔的景色中隐藏着大自然的无情,只有在考验中磨砺意志、锤炼本领,才能守好每一寸国土,才能无愧于‘边防军人’这个名字。"
逢山开路,步履不停
巡逻第 3 日,上午 8 时许,官兵们整理好行装,原路踏上归途。
天公也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停了。迎着一路阳光,字鑫依旧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这条巡逻路上走了近 12 年,他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兵。
下午 3 时,巡逻队伍回到营区。收拾完毕,字鑫再次来到荣誉室。每次巡逻西隆山归来,他都要在玻璃展柜前,看看那块已经 " 退役 " 的 42 号界碑。说是 " 碑 ",那其实是一块老旧的木板,板身上有 2 道手指粗细的裂缝,上面的字迹已经斑驳褪色。
在连队官兵心中,42 号界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也是大家仰望的高地。在该连巡守的 8 座界碑中,其余 7 座界碑的巡逻任务都实行建制班轮换制度,唯有 42 号界碑采取筛选制度,优中选优的官兵才能参加巡逻。
字鑫还记得第一次申请参加西隆山巡逻任务没能通过筛选,他一连懊恼了好几天,开始比以往更努力地训练。" 西隆山巡逻的‘开路先锋’要背 4 把砍刀呢。" 去别的点位巡逻时,字鑫会把哑铃片放进背包,锻炼自己的负重能力," 我不但要参加西隆山巡逻任务,还要争当‘开路先锋’!"
在西隆山山脊线上,有一段长达千米的路,途中密密麻麻的苦竹,像一张巨大的网拦住了官兵的登顶之路,这便是官兵们口中的 " 竹林阵 "。
" 过去,官兵需要四肢着地、匍匐穿过‘竹林阵’,即便膝盖和手肘都肿了,战友们从没有过怨言,因为穿过竹林,就离界碑更近了。" 字鑫说," 巡逻频率增加后,大家下决心冲破‘竹林阵’这个阻碍。"
大半年的时间里,字鑫和战友们背着砍刀,每次巡逻砍掉一部分竹子,终于开出一条通路。现在这段路已经慢慢有形状了,不像以前那般 " 缠人 "。开路官兵仍会在上山时带上砍刀,砍掉路上极速生长出的竹子。这次巡逻归来,字鑫带的砍刀,1 把折断,其余 3 把锋刃也卷曲得厉害。
逢山开路,步履不停。连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以无惧艰险为乐,以登顶西隆山为志,以巡逻界碑为荣!" 官兵们一次次攀登高峰,一次次极目远眺。那攀登的姿势,是战斗,也是执着的坚守;那远眺的目光,有祝福,也有温暖的梦。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