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的机械车位,好像真的要被市场抛弃了。
前一阵, 清华大学的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跟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中国市政协会城市停车专业委员会一起,发了个 2024 年的中国停车行业发展白皮书。
里面说机械式停车设备在国内的销售额和每年新增的泊位数,已经从 2020 年开始经历了连续 4 年的下滑,跌到了只有巅峰时期的一半不到。
看着正在雪崩的市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的常务副理事长景晓波在去年振臂高呼,说行业必须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然后在出口上找机会。
不然,机械车位行业的发展前景相当堪忧啊!
但凡人们早点对机械车位祛魅,我也不至于每年花钱给轮毂做修复。
不只是我,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车友们无论驾龄,只要一提到机械式车位,大概率十个有九个会口吐芬芳。剩下一个,是没停过机械车位的。
光看名字,很多不常开车的朋友可能不知道机械车位是啥,但大伙多少应该都在商场和小区的地库里面见过。
就像下面这张照片一样,我们常见的机械车位一般是这种双层、并排的铁板板,名叫升降横移式机械车位。
在机械车位的外侧,我们一般可以找到这样一块牌牌,上面规定了机械车位支持的车身尺寸。而上面大概率写的会是车长不超 5 米、宽不超 1.85 米、重不超 2 吨。
要知道,一般划线车位的宽度都是 2.5 米左右。相比之下,机械车位不仅窄了一大截,还必须直着往里倒。但凡有一点偏差,就得等着轮毂修复。
为啥呀,因为机械车位的两边不是压了也没关系的白线,而是两根邦邦硬的方钢。
更要命的是,这个 1.85 米的宽度压根就没比常见的家用车宽多少。
再加上现在新能源车变得越来越宽,甚至 532 车身都成了卖点 ( 5 米长、3 米轴距、2 米宽 ),除了体积比较小的油车,人们在机械车位上停好以后基本都是这个画风的。
可偏偏就是这个难度很高的机械式车位,在最近十年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商场地库、医院地库、小区地库甚至是露天的停车场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很多人说,机械车位铺开的背后是政策的原因,每个停车场建设的时候都有机械车位的占比指标,所以才铺开的这么快。
但其实,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
翻看不同城市的要求就能发现,政策确实对新建建筑应该配套的车位数量进行了要求。
比如脖子哥所在的浙江杭州,2024 年 3 月 1 日开始就实行了新版的《 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 ( 库 ) 设置规则和配建指标标准 》DBJ33/T 1021-2023 。
还有餐饮娱乐、办公楼、影剧院、旅馆等等,也都有着对应的最少车位要求。
可对于机械式车位,政策不仅没有任何字眼表示应该使用的最低比例,反倒表现出了一副不太支持的态度。
比如杭州在另一份补充实施细则里就提到了,新建的住宅不可以使用机械车位,商场就算用也不能超过 30% ,其余建筑不能超过 50% 。
政策没问题,那有问题的肯定就是执行了。
正是因为政策对于配套车位的要求相对严格,很多开发商在规划盖楼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准备那么多车位。
想要达到硬性的要求通过主管部门的验收,面积也不能再多,只能选择立体车库来凭空增加车位。
就比如机械车位这玩意,因为停车和装置操作本身都有一定的难度,一般需要配置辅助操作的工作人员,来帮停车的车主看看左右间隙,然后操作机器把车子升上去。
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在商场里遇到的机械式车位压根立体不了一点,本质上就是个不会动还非常难停的平面车位。
另一方面因为缺乏维护和保养,我们也能经常看到立体车位硬件失效,导致车辆摔下来的例子。
姿势还挺统一的你别说。
就比如在南方周末的采访里,湖北省停车行业协会会长孙晓波就说,曾经有开发商会租设备或者只搭个机械架子,约定一个车位 3000 元、5000 元,验收完了,再拉走。
而上面各种情况加起来,也让原本用来缓解停车空间紧张的机械车位,变成了只是用于应付政策的手段。
最后不但没有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反而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也是因此,很多之前装过机械车位的停车场,现在反而都流行都把装置拆了,恢复成普通的划线车位了。
我看未必。
很多城市里都有这种帅气的立体车库,只要把车开到宽敞的门里,装置就会自动帮你把车送上去停好。
而人们不仅不反感,反而争着前去打卡。因为这些机械车位并不是为建而建,也确实能解决车位不够的问题、让人实实在在感觉到停车变得方便了。
我将永远变成它的脑残粉。
撰文:致命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