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碰撞试验沦为营销手段,消费者该如何鉴别汽车安全?
理想汽车在其新车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段 2.6 吨重 SUV 与 8 吨重卡车的正面对撞视频。视频中,两车以 100km/h 的相对速度相撞,随后卡车车轮弹起,驾驶室 " 点头落地 ",而理想 i8 的 A、B、C 柱无变形,气囊全开,电池未起火。
这场反物理常识的 " 安全秀 ",迅速引发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事实上,以碰撞测试佐证安全性已成新能源车企发布会的标准动作。
蔚来乐道 L90 发布会展示了雨天场景下,车辆被两辆货车高速前后夹击,车身骨架未溃散的画面。比亚迪海狮 06 则做了车顶静态承压测试,宣称能承受约 9.9 吨压力,约等于两头大象的重量。
这些测试的共同特点是:视觉冲击力强、测试条件特殊以及结果超出常理。车企试图以 " 爆炸性 " 的测试结果,来掩盖消费者对安全本质的认知:一辆汽车真正的安全在于保护乘员,以及长久可靠性,而非实验室特制场景下的 " 特效表演 "。
营销乱象背后,消费者对汽车碰撞安全的疑云也从未消散。
目前,国内提供汽车碰撞测试的主要机构有中汽研 C-NCAP、中保研 C-IASI 以及中国汽研、懂车帝等商业平台,但这些机构的评级标准都未得到广泛认可。这些机构如何获得测试车辆、汽车厂商在送检车辆上是否可以做手脚等问题长期未有解答。
从事整车碰撞安全工作的工程师 Simo 告诉 36 氪,由于中国测试机构标准较国际低、计分方式不合理已经是行业共识,从事碰撞安全的工程师其实很少关注这些碰撞结果。
" 就算测出五星,也不能直接表明这辆车安全性优秀。真正与安全相关的,是主机厂内部的碰撞测试,主机厂的标准一定是要高于任何第三方标准 "。
在营销剧本和评测数据疑云里,消费者需要穿透数据迷雾的专业解读。汽车碰撞安全方面,到底哪些内容值得关注?Simo 向 36 氪分享了更多。
以下是 36 氪与整车安全工程师 Simo 的对话,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略经改编:
36 氪:目前全球范围内认可度较高的碰撞机构有哪些?这些评价体系分别有啥特点?
Simo: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受认可的是欧盟的 Euro-NCAP 和美国的 NHTSA-NCAP。中国车基本不往美国出口,所以 N-NCAP 标准没多少数据,也就没必要关注。
E-NCAP 的特点就是严格。第一是不接受送检,只能人家抽检。第二是很多项测试的标准都是全球最高,比如一些碰撞项目的速度要求比国内高 10km/h 左右都有,现在很多测试和测试标准都是出自 E-NCAP 然后推广到全球的。
并且这不是一个参考性标准,而是类似于准入标准,如果一辆车在 E-NCAP 的成绩没达到三星,很有可能是要退市的。
中国汽车想要拿到 E-NCAP 的分数,就必须要在欧洲上市售卖,能参考的数据是有的,但并不多。
36 氪:那中国的碰撞评测机构呢?哪些可信?
Simo:大家熟知的中汽研 C-NCAP 和中保研 C-IASI,当然现在懂车帝这些平台也会做碰撞测试。
我先说说好的方面,不管是 C-NCAP 和中保研还是别的平台,中国这些碰撞评测机构在电车,尤其是电池碰撞安全上,是走得比其他国家更快的。
但国内评测机构各有各的弊端。懂车帝设置的项目和标准比较贴近热点,但这毕竟是一家商业公司,商业公司必然会存在商业目的。
至于 C-NCAP,在项目上基本看齐 E-NCAP,但标准稍低。如果用不痛不痒的速度碰撞,那通过了也不值得庆祝。如果这都无法通过,那车也就不用上市了。
而且 C-NCAP 的计分规则也不同。第一是为了做配置普及,C-NACP 有很多加分项目,比如搭载后排未系安全带提供功能,就给加 1.5 分。在乘员碰撞测试中想要提升 1.5 分,成本可没有那么低。
一个新车想要在 E-NCAP 评到五星,那你最差的项目成绩都必须得能拿到四星,但 C-NCAP 就没有这样的规定。
最后你想一下,C-NCAP 是接受车企送检的,并且一年的五星评级率能超过 70%。消费者看评测的目的并不是看你有多好,而是想看哪些车好、哪些车不够好。既然你测出来的车都是好的,那么这个机构的可信度也就存疑了。
中保研由于购车方式独立,可信度会更高一些,但中保研的标准不一样。中保研评的高级别,不一定是高级别的安全,有可能是评估修车的经济性。像奥迪这种撞碎一个车灯要 1 万块钱的车,在中保研的某些测试项目里分数就不会太高。
所以看评测机构,首先要先看标准,看看这个分数评的究竟是什么东西,而不是看它分数高就代表一定最安全。
36 氪:那么一场可信度的碰撞试验,应该是怎样的?
Simo:我可以聊一下主机厂是如何做碰撞测试的。
首先大家要明白,做碰撞试验的根源是为了提升车辆的安全性,撞车时尽可能缩小车内乘员的伤亡,以及有一些指标是保护车外人员。
所以看一场碰撞试验,核心不是看车头或者车尾是不是撞烂了,白车身只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如果白车身强度都没有,那这个车就不可能上市。
碰撞的真正数据要看车内假人模型的伤亡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企都要宣传假人有多贵,自己又投入了多少钱去买假人。
其次是在主机厂内部,碰撞测试的场景、强度都是比测试机构更加丰富的。我举个例子,大家可能觉得说只要 A 柱够硬,撞的结果就一定安全,并不是。假人模型的不同、方向盘和安全气囊的位置、安全带收紧的角度速度和力度等等,这些数据相差一度,结果都会有差异。
36 氪:所以你们认为机构测试参考价值不大?
Simo:像 E-NCAP 和 C-NCAP,这些机构的测试项目都是单一固定场景,并且标准都是公开的。通过了不能直接说明这车很优秀,但连 C-NCAP 都通不过的车,恐怕也不用上市了。
36 氪:主机厂会为了这些测试,去做针对性的优化吗?
Simo:绝大部分主机厂内部碰撞测试的种类和标准,都高于国标和各类评测机构的标准。像 C-NCAP 一类的国内机构,说实话,我们团队几乎没有关注过。他们测的项目我们自己都做过,他们没测过的我们也做过,没有关注的必要。
当然,认证团队会关注一些地区准入标准,我们的车要去欧洲卖,那就肯定要关注欧洲的碰撞法规,去通过他们的测试。
这些非准入的评测标准,对主机厂研发没多大参考性。如果一家主机厂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满足这些机构测试项目标准,那这个车的质量也就很难评了。
36 氪:高低配车型在碰撞表现上有多大差异?
Simo:很多车的高低配在用料上都会有差异,比如高配用铝合金、低配用钢板,高配多几个安全气囊之类的。很多民间测试可能就会玩这样的猫腻,用一款高配车跟低配车对比。所以一般来说,采购低配车型的机构数据更加可靠。
36 氪:乘用车撞卡车的实验有意义吗?
Simo:我觉得普通消费者在看一场碰撞试验时,首先要关注这场碰撞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碰撞试验主要分两块,一类是车身结构强度试验,这个一般都不用等整车造出来,白车身阶段就会反复试验。另一类就是碰撞安全试验,这一类试验是整车碰撞的核心,重点是了解各种碰撞工况下,假人模型的损伤数据。
乘用车撞卡车这个,最多就是证明车身结构上没有大问题,并不代表车内乘员不会受到伤害。而想要证明车身结构强度,跟卡车正面相撞并不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
并且碰撞试验一般都需要在专业场地里做,专业设备才能精准控制加速度。如果是人开车对撞,这首先就得打个问号,你怎么控制速度保持一致呢?如何控制加速度呢?如果这些都不能控制,那你的结果怎么可靠呢?
36 氪:大众对碰撞安全的认知,都是车硬就等同安全,但在你的叙述中,车硬似乎并不等于安全?
Simo:车辆安全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其实每一个零部件研发都和安全挂钩,一些老牌企业甚至自己有一套独立的安全体系,从研发到测试每一个环节有自己的标准。
车硬等同安全,是时代给大众留下的印象。
以前的材料和制造工艺都不如现在那么好,造一个结构强度和扭转刚度都足够好的白车身是有挑战的。并且 20 年前仿真假人技术也不成熟,所以那会的碰撞法规考核的就是车身结构是否完整、车门是否可以顺利打开。
但现在,碰撞法规已经变了,现在的碰撞法规,关注点并不是 ABC 柱是否完整,而是碰撞后车内假人的伤亡情况。并且假人模型从欧洲白人男性数据,慢慢扩展到女性家人、儿童假人、老人假人等等。
我举个例子,一个车以 60km/h 的速度,偏置撞上了路边的树。车身强度足够优秀的情况下,ABC 柱可以实现完好无损,但车内人员一定会收到前后冲击。如果这辆车安全带没有收紧、无法固定住乘客,那么乘客的头可能会在车窗和座椅之间反复撞击,最后造成脑震荡,面临受伤甚至死亡风险。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很多车企开始强调说,事故时安全带会收紧、以及说哪些角落也布置了安全气囊等等,这些防止车内冲击的设施,才是目前影响乘员伤亡情况的关键。
当然,这一切建立在白车身足够优秀的基础上,小轿车钻卡车尾部 A 柱直接没了,那安全气囊也就没用了。不过现在白车身制造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竞争点不在于保住下限,而是提升上限。
所以车内乘员的安全指数,其实更靠近车俩安全的核心。
36 氪:白车身强度和车内乘员冲击,哪个提升难度更大?
Simo:不同企业面对的难度不同。有些企业 1980 年就有自己的碰撞中心,已经撞 40 多年了,那白车身对人家来说肯定没那么难对吧。
现在行业的难点比较多是乘员冲击。我知道有一部分企业,是专门组合了二十多人的团队,在负责碰撞安全里的车内冲击设计。
这是一个比较细致、繁复的活。
首先就是假人模型,你要用怎样参数的假人模型?目前法规只规定了一种,如果企业想要引入更多假人数据,比如老人、女性,这就需要企业的决策。
安全意识比较强的企业,可能会测一个假人在座椅前后不同位置、方向盘不同位置的碰撞结果,以此来确保他们的客户在任何场景都能收到比较好的保护。
然后就是碰撞场景设计,法规要求的场景不到 10 种,但企业不可能只做这几种。少则 10-20 个场景,有钱有经验的企业可能会做 80-90 种场景。这一套综合下来,放一个 20 人的团队来做,也不算过分。
36 氪:所以安全建立在足够多的碰撞试验上?
Simo:一定意义上是的,没钱做仿真,有钱做实车碰撞,无论是白车身强度还是车内冲击,想做好都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在这些碰撞结果里优化汽车设计,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36 氪:对不了解汽车的消费者,你推荐大家关注什么项目?
Simo:最接近大家日常事故的场景吧,高速度的偏置碰撞算一个。除了有些宣传视频展示的看门能不能开、气囊能不能爆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看假人损伤情况,尤其是现在消费者可能更关注女性家人和儿童的数据。
大部分企业不会公布内部测试结果,消费者想要了解的话,可以去中汽研和中保研官网找,不要看评级结果,要去看测试的视频,看机构公布的各项损伤的具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