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离不开 " 两山 " 统筹兼顾、协同共进,同样离不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规律性认识。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谈及生态治理,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其中。
一字之增,令人眼前一亮,给人深刻启迪。
从发展脉络看,从 2013 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 "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到 2017 年中央深改组会议将 " 草 " 纳入其中,再到 2021 年全国两会 " 加一个‘沙’字 "…… 其间,生态治理的系统观念持续深化,生命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不断丰富," 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 的工作思路愈加明晰。
这种眼光与思维,自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开始,一路渊源有自。
1997 年 4 月,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眼前是清澈的金溪,对岸山上是大片原始林。见此情景,他语重心长:"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 我们要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要把水土保持摆上重要位置,否则将来就会满目荒山、两手空空。" 他这样叮嘱当地干部。
1999 年 11 月,赴龙岩市长汀县调研,在察看了当地为治理水土流失开垦的果园后,已是中午 12 点多,习近平同志却马上组织大家开会讨论情况。他深刻指出," 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变劣势为优势,推动长汀经济的发展 "。
从 " 做好山水田文章 " 到 " 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 " 再到 "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 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思路一脉相承。
一方面," 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 "。要实现两个 " 上台阶 ",就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另一方面,保护 " 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 ",也要追根溯源、系统治疗," 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在《之江新语》一篇题为《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的短文中,习近平同志对当时的 " 社会生态病 " 进行生动阐释: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 " 外伤 ",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 " 神经性症状 ",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 " 体力透支 "……" 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
2023 年 6 月,世界环境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用两个半天时间,看齐了湖、田、林、沙、水。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 塞外明珠 " 乌梁素海,蓝天碧水,飞鸟翔集。
最初当地 " 就水治水 ",迟迟不见效,遵循总书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理念,深刻认识到问题表现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多管齐下成效明显。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的美好图景徐徐铺展。
这是系统观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科学实践。
" 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只有在思想上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在行动上真正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找准方向,创造条件,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