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者来说,从今年 9 月起的未来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那些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的贷款贴息是 500 元,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借款人只需授予贷款经办机构相关权限,允许其识别贷款发放账户或者指定账户的交易信息,即可获得 1% 的财政贴息。
其中,单笔 5 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 1000 元;对于单笔 5 万元以上的消费,以 5 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 3000 元。
贷款经办机构将根据大家实际消费的情况,按照政策规定的贴息比例、贴息上限等要求计算财政贴息金额,在定期收取贷款利息的时候,直接扣减由财政承担的贴息资金,借款人可通过短信、手机 App等方式知晓享受财政贴息的具体情况,不需要其他额外操作。
对于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这 8 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来说,只要是在 2025 年 3 月 16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且将贷款资金合规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便可享受不超过 1 年,比例为 1 个百分点的贴息。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 100 万元。
关于政策的更多细节,央视网《锋面》记者邀请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彭俞超进行深度解读。
央视网《锋面》记者:贴息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彭俞超: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中国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为 21.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6%,说明我国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恢复,各项促消费政策已初见成效。仍需注意的是,当前部分群体的消费意愿不足,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动力不足。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核心目的在于释放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鼓励居民增加消费,促进消费领域的供需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增长。
董希淼: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 " 大力提振消费 " 列为年度首要工作。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总体回升向好,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从金融数据看,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 1.17 万亿元,其中短期住户贷款负增长。
贴息政策是一项创新举措,一方面,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能力;另外一方面,能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贴息政策还将激发相关经营主体和居民的有效融资需求,扩大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贷款和相关贷款投放,并将利率稳定在合理水平。总之,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扩大消费、扩大内需。
央视网《锋面》记者:为什么选择用贷款贴息的方式来进行消费刺激?
彭俞超:选择采用贷款贴息的方式,一是有助于精准定向刺激消费;二是可以发挥乘数效应,贴息 1 元可以带动 100 元的贷款,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消费领域;三是对消费的惠及范围广,且财政压力相对较小。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瞄准个人单笔 5 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 5 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七大重点领域消费。政策既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又契合当下经济结构性转型,促进消费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转变,推动消费向更高层次升级。而经营贷款贴息也瞄准服务业,一方面是因为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的持续提升,有助于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服务的诉求;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央视网《锋面》记者:在贴息政策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 90%、10%,这种安排是出于哪些考量?
董希淼:这种安排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鼓励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安排资金,对其他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属地金融机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加强央地协同,积极安排财政资金,对属地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扩大贴息政策覆盖范围和可得性。
央视网《锋面》记者:为何两项贴息政策的年贴息比例均为 1 个百分点?
董希淼:两项贴息政策均为第一次推出,1 个百分点的力度适中,为下一步政策升级预留了一定空间。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国家或将在评估实施效果的基础上,针对贴息比例、覆盖范围、经办机构等方面对政策进行调整优化。
彭俞超:当前个人消费贷款的平均利率水平在 3% 左右,1% 的贴息比例意味着个人消费贷款利息会降低三分之一左右。这样的贴息比例既能有效减轻居民利息负担,又不会过度刺激借贷,确保了财政补贴的可持续性。
央视网《锋面》记者:如何避免 " 金融国补 " 旁落,被套取挪用?
董希淼:经营主体要确保将贷款资金用于开展合规经营活动,居民所申请的消费贷款应用于合理消费,不得违规用于投资理财等用途。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完善风控模型和算法,根据消费者职业、收入、负债、信用状况等信息准确判断其还款能力,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确保相关贷款不被挪用、贴息资金不被套取;对消费者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 " 多头借贷 " 和过度授信,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央视网《锋面》记者: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
董希淼: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根本措施在于稳定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而金融在提振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下一阶段,应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强化贴息政策与已经出台的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项目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
彭俞超:除了 " 双贴息 " 政策,我国还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力度等政策,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同时,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信心、优化政策执行,也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举措。
闰六月二十
2025-08-13
监制:李绍飞 王敬东
记者:阚纯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