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瞭望 1小时前

佛坪:秦岭深处 乘“网”起飞

位于秦岭深处的佛坪县(2025 年 7 月 15 日摄) 张斌摄 / 本刊

◆ 用数字激活乡土,用实干握紧机遇,用生态滋养未来……在秦岭群峰深处的小城佛坪,这里的每片绿叶、每尾游鱼都在诉说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 的生动故事

◆ 当干部的脚步贴着土地行走,当小县城的智慧对接大市场的场景,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终将长成漫山遍野的希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斌

地处秦岭深处的陕西省佛坪县常因 " 袖珍 " 引发关注:全县仅 3.5 万人,县城跑着 9 辆出租车,一条主街道逛一圈仅需 1 个多小时,甚至曾有 " 要不要被合并 " 的网络讨论。

仔细打量就会发现,这个森林覆盖率超 90% 的秦岭小城还有 " 另一面 ":不少互联网企业扎堆在这里安家落户;高铁站旁的小山村常常涌入四五千人,小轿车顺着村道从里排到外;知名药企点名采购这里的中药材,蜂蜜等土特产借助网络销量持续走高……

蹲点采访的数天里,记者愈发深刻感受到,佛坪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关于 " 价值重估 " 的故事——在中央网信办的帮扶下,在基层干部的实干中,在百姓的勤劳里,佛坪把曾经的 " 偏远 " 变成 " 特色 ",把 " 生态优势 " 转化成 " 发展胜势 ",最终证明: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在于人口多少、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并将这种价值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今年上半年,佛坪旅游人次已突破百万。当 3.5 万常住人口与百万游客碰撞,这背后蕴藏着一场生态守护与发展突围的生动实践:从数字活力、产业动能到民生温度," 静美佛坪 " 的绿色答卷愈发厚重。

数字浪潮漫秦岭

佛坪县椒溪河畔,一座六层高的灰白小楼上,几乎都是年轻的面孔。在某互联网数字企业佛坪客户体验中心,26 岁的李文康正在电脑前进行一项名为 " 标注 " 的业务。

" 从学校毕业后,我就应聘来这里上班,工作内容比较轻松,大家都是年轻人,我们相处得也很融洽。" 佛坪本地人李文康说,这几年,县城互联网企业入驻比较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也多。

该体验中心项目经理熊国棋说,中心目前有 108 人,大多是返乡就业的年轻人,平均年龄 26 岁。" 我们提供六险一金,保证按时休假,待遇也不错,年轻人对互联网也比较感兴趣。"

一座秦岭小城 " 牵手 " 互联网大厂背后,与对口帮扶单位中央网信办密切相关。自 2016 年 3 月以来,中央网信办先后派出 12 名年富力强、创新进取的优秀干部到佛坪县挂职,并在数字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等方面给予当地诸多支持和帮助。

盛夏七月,刚刚到任的中央网信办第六批挂职干部已经开始走村入户、熟悉工作。佛坪县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挂职副县长正和县里的干部们商讨如何进一步为县里引入资源、筹谋发展;银厂沟村,名为贝壳山居的民宿里,驻村第一书记在跟民宿主理人傅愉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民宿人气。

" 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有责任帮助当地引入更多资源,让当地的发展再上一层楼。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挂职干部说。

据了解,以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建设为契机,中央网信办指导佛坪制定了 "321+N" 数字化发展计划;帮助当地搭建起数字智慧物流管理系统,使当地配送效率提高了 50%,实现县到村快递当天送达,打通农村物流 " 最后一公里 ";协调多家头部企业引进 16 个知名品牌入驻平台电商陕西(佛坪)特产馆,带动当地电商企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

银厂沟村的夜晚,某平台电商陕西(佛坪)特产馆的直播间依旧亮着灯。39 岁的李鑫举着手机,向屏幕里的观众展示当地的土特产:"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秦岭深处的‘红宝石’山茱萸,泡出来的酒酸甜回甘…… " 镜头里,她身后的货架摆满了山茱萸蜜饯、蜂蜜、天麻等特产,屏幕上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这个占地 1000 余平方米的特产馆,是 2021 年在中央网信办帮扶下建成的。作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特产馆里有 6 间直播间,40 人的团队不仅卖本地货,还承接了六个核桃、海天味业等品牌的直播业务。

" 以前在外省电子厂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做直播,月收入比打工时还多 3000 元。" 李鑫说,特产馆里像她这样的返乡青年有 12 人,都是被村里蓬勃发展的电商氛围吸引回来的。

在大古坪村,智慧养蜂产业园里,每个蜂箱都装着温度湿度传感器,村民用手机就能查看蜜蜂活动情况。46 岁的吴彦君身兼三职:养蜂人、电商主播、生态导游。他的蜂蜜网店挂着 " 熊猫村 " 商标。

" 我们的蜜蜂采的是山茱萸花,飞的是大熊猫出没的林子。" 去年,吴彦君通过电商销售了 8000 多斤蜂蜜,再加上山茱萸、天麻等中药材,销售额累计超过百万元。

数字生态让曾经藏在深山的土特产出路越来越广。佛坪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点开智慧物流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配送车辆的位置:" 以前从县城到村要两天,现在当天就能到,快递费每单还降了不少。"

2024 年,佛坪月均上行发件数首次超过下行派件数,这意味着更多的佛坪特产走出了大山。全新打造的 " 佛坪臻品 " 区域公共品牌,让菌汤包、老树核桃、秦岭蜂蜜等成为网销爆款,年销售额超 200 万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从 2016 年的 2800 万元增长至去年的 4700 万元。

生态保护也因数字赋能焕发新生。某平台推出的 " 佛坪大古坪保护地 ",有超 4600 万人次在线参与生态保护;发起的 " 佛坪野生动物数字化保护活动 ",发行了 3.6 万份生态数字藏品,让佛坪成为陕西省首个拥有 NFT 自主 IP 数字藏品的县域。

数字技术的穿透力,打破了秦岭的地理阻隔,更重构了城乡要素流动的逻辑——当山里的特产能一键触达全国消费者,当生态保护可通过云端凝聚千万人之力,这个曾被视为 " 边缘 " 的小城,便在数字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 " 中心价值 "。

中央网信办动员社会力量播撒的数字种子,在佛坪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既培育出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更唤醒了当地人对家乡价值的重新认知,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埋下关键伏笔。

" 要想办法握紧这些机遇 "

长角坝镇沙窝村的暮色里,携程度假农庄的 20 间民宿又一次挂出 " 客满 " 的木牌。店长蒋辉握着电话,耐心向来电者解释房源告罄的缘由。

今年上半年,农庄营业额已悄然攀升至 112 万元,在携程旗下 30 余家同类型民宿中稳居中上游。

这份兴旺背后,是佛坪人对机遇的执着追求。" 中央网信办牵来的线,若抓不住,便是对这片土地的辜负。" 佛坪县委书记王晴望着农庄里穿梭的游客,总会想起与携程对接时的挫折与欣喜。

初次谈判,团队带着精心打磨的方案赴约,却遭遇互联网企业犀利的否定。" 那种斩钉截铁的拒绝,像冰锥刺破所有预设。" 王晴说," 我们能感觉到,我们的思维跟互联网企业的思维不在一条线上,让对话很难进行。"

这次与互联网企业 " 不甚顺利的对接 ",却激发出基层干部们的韧劲儿。

回到县里,干部们围着会议桌重新拆解需求,试着将行政思维装进互联网企业的逻辑框架。" 就像秦岭的溪流遇石则绕,不是妥协,是为了更稳地奔向远方。" 王晴说。此后的谈判里,合规前提下的需求落地、精准对接的方案调整,让合作的种子在信任中发芽。

" 后来我私下问过对方,为什么同意落地这个项目,他们说,因为佛坪干部执着的劲头和不打折扣的落实让他们很感动。" 王晴说。

机遇的藤蔓一旦扎根,便会沿着实干的枝干蔓延。

袁家庄街道王家湾村,傍晚七点整,鼓声准时撞碎山乡的宁静:草地音乐节的旋律漫过村道,小吃摊的烟火气裹着香气游走,萤火虫基地的灯光串起长队," 大红椅子坐吧 " 的笑声溢出木栏。荷塘边的火炉里,赤膊的工匠挥起木板,将滚烫的铁汁击向夜空,万千火花坠落时,像把银河揉碎在了山坳里。

这般热闹,曾是村民李巧珍不敢想象的图景。如今她的农家乐一晚上能翻好几次台。" 城里亲戚来串门,也得帮忙端盘子,手忙得像转起来的陀螺。"

支撑这份繁华的,是基层干部们 " 蚂蚁啃骨头 " 的劲头。环幕飞行影院是王家湾村的招牌文旅项目,游客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随着轨道进入虚拟空间,享受三维立体视觉盛宴。但当初采购设备时,袁家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尚鹏却犯了难。

" 我们去深圳考察时一打听,一整套要上百万,那可买不起!" 尚鹏有些沮丧," 回到乡镇上,还是不甘心,不能因为没钱就不干了,就躺平了,得想办法!"

电话打了一个又一个,终于找到源头厂家,又磨破嘴皮子讨价还价好一阵。" 我加了对方企业的微信后,每天早上给他发早安,晚上又发晚安,总之就是软磨硬泡,想让对方再便宜点。" 最终,企业以接近成本的 " 友情价 " 出售了这套设备。

" 经费紧是现实,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就像秦岭的松树,扎得深,就站得稳。" 尚鹏黝黑的脸上泛起笑容。

夜色更深时,岳坝镇政府的办公室里灯光依旧明亮。镇党委书记何应泽和村民们围着地图,推敲 2000 单研学团的接待细节。从山茱萸产业园的讲解路线,到 " 熊猫村 " 的客流分流,每一个点位都细细斟酌。

" 人来了是福气,服务不好就是罪过。" 他的话里,藏着小县城对接大市场的敬畏:不贪大求全,只在生态禀赋里做文章,把秦岭的静谧、熊猫的珍稀,都酿成独特的吸引力。

不服输的劲头也让当地接连引入一批大项目。历经三年争取、反复修改方案,佛坪县的群山之间,一座总装机容量 140 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在 2024 年正式开建。隧洞内,通风设备持续运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嗡嗡声;隧洞外,巨大的装载机挥动钢铁巨臂,发出机械的轰鸣和土石的碰撞声。

作为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其 98.54 亿元的总投资不仅创造了就业岗位,更将带来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佛坪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建设期预计贡献税收 1.26 亿元,投产后年发电量达 14.36 亿千瓦时,将承担电力系统调峰、填谷、储能等功能角色,推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

佛坪的故事,恰如秦岭的草木。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在每一次把握机遇时躬身实干,在每一次面对难题时迂回向前。当基层干部的脚步贴着土地行走,当小县城的智慧对接大市场的浪潮,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终将长成漫山遍野的希望。

秦岭深处的生态幸福账

秦岭群峰深处,佛坪县的林海间藏着两本特殊的账册。一本写满对绿水青山的守护使命,另一本记着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幸福。从 " 熊猫村 " 到鲟鱼 " 游 " 出国门,这里的每片绿叶、每尾游鱼都在诉说着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 的生动故事。

汽车在秦岭蜿蜒的山路上穿行两小时,大古坪村的轮廓终于在林海中显现。村头木牌上,棕色大熊猫 " 丹丹 " 的故事被风雨打磨得愈发清晰—— 1985 年,村民与科研人员合力抢救的这只濒危熊猫,成为世界首只被科学记录的棕色大熊猫。如今,这个被称为 " 熊猫村 " 的山村,仍延续着与国宝的特殊缘分。

" 哪年不见个几次,稀松平常得很!" 村民们的语气里满是熟稔。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印证了村民们的这份 " 熟稔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92.4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生活着 67 只大熊猫(不含幼崽),核心区和缓冲区每 1.5 平方公里就分布着一只大熊猫,这里是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野外遇见率最高的地区。

57 岁的村民王小林被称为 " 大熊猫教授 ",给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当向导已有数十年。他拍着合抱粗的树干说:" 这林子就是饭碗,护得好,才有我带着巡山的稳当营生。"

守护与受益的共生逻辑,在 77 岁的康树毕身上同样鲜明。老人走进山茱萸园,看着缀满枝头的果实笑道:" 药企的车直接开到村口收,不用农药的果子不愁卖,每年稳稳落袋 5 万元。"

大古坪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军有两本账:一本生态账,记着 2700 箱中蜂、2800 亩山茱萸、3000 亩林地;一本经济账,算着蜂蜜年产值 100 万元、山茱萸收入 120 万元、文旅收益 80 万元。

" 这两本账其实是一本,林子护得好,钱袋子才能鼓。" 他笑着说,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 1.9 万元," 同样是靠山吃山,但是吃法早已不同 "。

从 " 熊猫村 " 向东南而行,陈家坝镇的冷水鱼养殖基地里,68 个标准化微流水养殖池泛着粼粼波光。" 好水才能养好鱼。" 秦地南生态渔业园区负责人谭娟舀起一瓢池水,阳光下清澈见底," 我们园区,是陕西首个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

据了解,园区 68 个养殖池年产鲟鱼 200 余吨,不仅供应国内市场,更远渡重洋——截至 2024 年,累计出口东南亚 395 吨,创汇 1126.2 万元。

基地的账本上,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被精准计算:严格按照 10~14 千克 / 立方米的密度养殖,饲料配比精确到蛋白 40%、脂肪 12%;废水经 4200 平方米沉淀池处理后循环利用。

生态红利还在向更多领域蔓延。大河坝镇的陌上花开民宿,每到夏季就一房难求。" 这些民宿都是村集体流转的,生意好,老乡分红就多。" 五四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军说,看到民宿带来的颇丰收益,不少村民也将自家院子加以改造,吃上了文旅饭。

佛坪县文旅局局长蒲克提供的一组数据,展现着良好生态带来的连锁反应:2024 年全县新增民宿 6 家、酒店 8 家,同比增长 25%。" 文旅火热,带动老街新增餐饮 28 家,一位残疾摊主的烤玉米摊,每天销售额就能达到 1000 多元。"

佛坪向上生长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县城里的椒溪河水日夜不息地流淌。它或许不会成为繁华都市,但却会在秦岭深处长成独特的模样——用数字激活乡土,用实干握紧机遇,用生态滋养未来。

刊于《瞭望》2025 年第 32 期

视频推荐

监制|潘 燕

编辑|唐朵朵

核校|谈思宇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