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12分钟前

苹果更赚钱了,也更平庸了

文 | 伯虎财经,作者 | 梦得

最新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苹果实现营收 940.36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同期的 857.77 亿美元增长 10%;净利润为 234.34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214.48 亿美元增长 9%。

这一结果甚至远超华尔街分析师此前的预期—— 他们曾预测该季度苹果销售额为 893.4 亿美元,利润为 214.3 亿美元。

这个成绩怎么来的?库克感谢中美市场。

这是一个非常不苹果的回答。

01 亮眼财报背后的隐忧

经历了大中华区连续 7 个季度同比下滑的趋势,苹果二季度大中华区营收达到 153.69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147.28 亿美元增长超 4%,

库克在财报会议中解释,二季度是手机等数码产品 " 国补 " 产生影响的首个完整季度,苹果的部分产品确实受益于 " 国补 "。

但他没提到的是,今年以来,苹果不断打破不轻易降价的传统,不断用更低的价格换来更高的销量。在 618 前夕,苹果曾向渠道商下发调价通知,包括 iPhone 16 Pro 在内的多款旗舰机型价格大幅下调。以 iPhone 16 Pro 128G 版本为例,该机型售价直降 2000 元至 5999 元,精准卡进国补范围。叠加 500 元国补后,到手价仅需 5499 元,其他更高配置的机型也有千元以上的调价。

苹果以降价的方式来应对市场份额的下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手机给的压力有点大,特别是华为的再度起势。IDC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华为以 1250 万部出货量重返国内市场第一,市场份额达 18.1%。OPPO、vivo、小米、荣耀等品牌也通过价格优势,功能体验不落于下风,争夺苹果的市场份额。

但降价换来的销量能持久吗?7 月 29 日,苹果中国官网显示,位于大连百年城的 Apple Store 店将于 8 月 9 日停止营业。这是苹果入华 19 年来首次关闭直营门店,这是一个开始还是一个意外,仁者见仁。

美国市场的情况类似。

美国市场一度为苹果业绩注入强心剂,消费者赶在关税上调前集中抢购 iPhone 和 Mac,直接推动该季度 iPhone 销售额同比增长逾 13%,达到 445.8 亿美元,Mac 销售额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但结合行业数据,手机市场的增长基本已经见顶,本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增速仅是低个位数,而苹果手机出货量增速也仅有 2% 左右。

更糟糕的是,作为苹果的高利润来源的软件服务,也危机四伏。这一季度,包括 App Store、Apple Pay 和 Apple Music 的销售额持续增长,销售额增长 13.3%,达到 274.2 亿美元,差不多占了总营收的 30%。

但是,一方面是 App Store 的抽成受到了来自开发者的挑战,欧盟此前也曾做过相关的裁定,在最坏情况下,美国银行估算苹果可能会因此失去多达 10% 的净利润。另一方面,则是对谷歌反垄断案一项悬而未决的裁决感到担忧,在该案中,针对谷歌作为苹果公司 Safari 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的合同,一名法官即将做出决定,这将影响合同前景。

重点是,这份合同只创造了苹果公司 6% 的收入,但却贡献了该公司近五分之一的营业利润。

所以说来说去,苹果目前的高光还是靠 " 吃老本 ",但中国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美国的市场则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受限制。

所有问题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能够真正支撑科技公司未来的创新,苹果好像是丢失了。

iPhone 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最大的体现,就是缺少 " 革命性技术 "。细数近几年智能手机最大的创新,如折叠屏技术是由三星推出,5G 时代的浪潮是由华为开辟,最近火热的卫星通话也是由华为开启。

02 苹果不再引领未来

曾经我们都在期待苹果下一代产品的发布,但现在却开始质疑:苹果还知道该做什么吗?

一个代表性事件是历时十年的造车计划。

过去近十年,关于苹果研发电动车的传闻不绝于耳。"Apple Car" 曾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苹果生态战略的终极演绎——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将彻底颠覆出行方式。

然而,2025 年初,苹果正式宣布放弃造车计划。原因何在?缺乏聚焦、内部路线分歧严重、以及一个基本事实:造车太难,利润太低,不适合苹果的商业模式。

戏剧性的是,小米接过了苹果放下的接力棒。雷军高调发布了小米 SU7、YU7 系列,一款集颜值、智能与生态于一体的高端电动汽车,算是替苹果兑现了当初人们对 Apple Car 的期待,也帮苹果验证了消费电子企业跨界造车的可行性。

苹果放弃造车,这不仅是一次产品失败,更是一次想象力的失败,更凸显出苹果在战略执行上的犹豫。

另一项备受争议的战略投入是 Apple Vision Pro。

这 Vision Pro 刚发布时,被誉为 " 下一个 iPhone 级 " 的平台。苹果称它为 " 空间计算 " 设备,能彻底改变娱乐、办公与沟通的方式。

但一年过去了,几乎没人再提起 Vision Pro。这款售价高昂的头显产品,最终成为苹果自 Newton 以来最失败的尝试之一。尽管硬件技术依旧精美绝伦,但它未能为主流用户解决任何真实痛点。目前已经变成没人再关心的产品。

在人工智能这一关键赛道,苹果的滞后更为明显。

ChatGPT 横空出世以后,苹果的反应比起谷歌等巨头要更慢。

2025 年,苹果终于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 AI 战略—— Apple Intelligence。这套 AI 系统整合于 iOS 与 macOS 之中,主打 " 端侧运算 + 隐私保护 " 的理念。

但最让人期待的新版 Siri 语音助手最终跳票。尽管苹果在发布会上说得动听,但实际体验远远落后于竞品。Siri 依旧 " 智商堪忧 ",无法理解复杂语义,更无法做出多轮对话。

AI 团队的动荡侧面凸显了这个问题。

2018 年,苹果招募来了谷歌 AI 负责人约翰 · 詹南德雷亚(业内称 "JG"),直接向 CEO 库克汇报。詹南德雷亚入职后撤换负责人,砍掉冷门功能,让团队聚焦核心功能。

但苹果内部对于是否要大举投入 AI 举棋不定。据报道,软件主管费德里吉认为 AI 并非移动设备的核心功能,更不愿因此影响 iPhone、Mac 等年度系统更新的开发节奏。这导致苹果面对 ChatGPT 毫无准备。

这种 " 设备优先 " 的思路还导致了苹果 AI 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明的离职。今年初,苹果 AI 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明拟定了初步开源路线图。但费德里吉担心开源会使苹果失去端侧优化的优势。前不久,庞若明加入了 Meta 的 " 超级智能实验室,成为了硅谷的头条新闻。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思路和硅谷其他巨头截然相反。最具象征意义的,是扎克伯格的公开 " 开战 " 宣言。在 Meta Connect 大会上,他毫不客气地嘲讽 Apple Intelligence" 半成品 ",并直言 Meta 要 " 主导未来的人机交互 "。

苹果曾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去年底苹果距离四万亿美元市值只有一步之遥。但当英伟达和微软先后跨过四万亿美元市值大关后,苹果却渐行渐远。

市值当然不能说明一切,苹果仍然是这个星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但赚钱从来都不是一家科技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