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新周刊 刚刚

不追热点的百万 up 主,靠什么火的

当一位创作者,靠持续做视频对抗无聊。

作者 | 张远山

编辑 | 陆一鸣

在人人皆是创作者的自媒体时代,内容创作者为人们构筑着庞大的情绪景观,供人消费、停驻和思考。然而,作为景观的维护者,他们自身却常陷入一种能量的悖论:输出的同时,内在的源头该如何不断滋养?

2022 年,LKs28 岁。做 UP 主的第七年,他在 B 站已经拥有 267 万名粉丝。那一年,作为主持人,他采访同为创作者的罗翔和 papi 酱。保持拍视频时的习惯,LKs 戴着墨镜,向身旁的两位请教,如何突破自己的创作能力。papi 酱告诉他,不要迎合。

在互联网上,大家称呼 LKs 为 " 什锦区博主 "" 人脉区 UP 主 " ——同一个分区内容不连做两期,这是他给自己的要求。

LKs 在 B 站的个人主页,简介是 " 在不同分区反复横跳的 UP 主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在 LKs 的视频里,你大概会获得很丰富的情绪体验。" 拯救歌荒 " 系列像音乐向导,让你有被理解的慰藉;" 图一乐 " 评测是一扇趣味窗口,给你带来解压式欢乐……他擅长用理性拆解问题,并不直接谈情绪,却总能让人猛然间感到战栗。

2022 年 10 月,LKs 开始了第一期 " 漂流相机 " 计划。发布征集视频后,他收到超 2 万份报名信息,最终历时近 300 天,行程 4 万多公里,相机的 " 足迹 " 遍布黑河、海口、克拉玛依等地。该视频播放量超 700 万次,不仅登上 B 站热搜榜,还被收录在 " 入站必刷榜单 " 中。

LKs 社交平台主页展示的代表作。(图 / 社交平台截图)

今年春天, " 漂流相机 " 系列第二期发布,这一次,是全球接力。这场跨越 400 天、行程 15 万公里的摄影接力,获得了 224 万次播放量,2 万多人写下评论。

有时 LKs 想:如果不干活儿了,自己会不会饿死?但新的好奇、新的选题仍然会在他脑子里随时冒出来。他索性想,还是好好做视频吧。

当 " 生活没意思 " 正在成为一种多数人都有的感受时,像 LKs 这样的存在,究竟可以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价值和思考?

" 漂流相机 " 和长期主义

" 漂流相机 " 出了第一期,很多人说想看第二期。LKs 想,那就做。第一期的范围是全国,第二期就去更大的地方,做到覆盖全球。国外的风光和拍摄风格,跟国内区别很大,相机 " 漂 " 了 400 天,跨越 15 万公里。

" 漂 " 了 400 天,跨越 15 万公里的相机。(图 / 视频截图)

回想起来,LKs 觉得途中的每个人都很有意思,他们的思维方式、拍摄风格、故事都不一样。意外的是途中丢失了一台相机,让 LKs 损失了 8 万元。但这次尝试仍然让他觉得值得。

视频发出去之后,LKs 观察到评论区和弹幕里有很多观众情绪,比如对比中出现的拉踩,比如仰望强者,比如满足吐槽的快感。他觉得,是自己的内容触发了人们表达的欲望。在日常生活里,没有谁会突然躺在床上开始发弹幕,突然开始吐槽。内容和弹幕的设置机制,为人们表达自我提供了契机。一个人需要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部分。

视频发布后,LKs 在线下办了个展览,宣传力度不算大,但他发现,来参观的人比想象中要多,参与度非常高。" 原来有这么多人通过我的视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LKs 说。

" 漂流相机 " 线下展 · 北京场的现场陈设。(图 / 微博 @LKs--)

人们始终对未知事物抱有探索欲。一些观众可能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去见识各种事物,这时候看短视频就成为一种代偿的方式,他们可以在里面寻找到生活里没有的无数东西。

LKs 曾在很多公开场合分享他的选题逻辑,很简单——把自己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拍下来,让观众也看到它们。

他顺其自然地成为一个 " 什锦区博主 ",觉得什么好玩,就去做。

LKs 花 30 万 3D 打印一张床。(图 / 视频截图)

2015 年,LKs 上传的第三个视频获得了 10 万次播放量,那期视频内容是测评《英雄联盟》的英雄伤害。但他没有像多数博主一样,继续垂直专攻游戏内容。" 我的兴趣点在不断变化。" 他这样解释。

选题想法可以出现在 LKs 生活中的每个时刻,甚至是在他吃饭、洗澡的时候。他会用一个软件专门记录想法,在那些闪现的念头里,去筛选哪个有价值,然后把它拎出来,细化执行。

2022 年 7 月的某个晚上,LKs 刚发完一个视频,他突然想:漂流瓶可以和什么东西结合?耳机、相机,或其他东西?后来他觉得,如果把漂流和摄影结合,就能打破单一摄影师的局限,让大家看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这就是后来的 " 漂流相机 " 系列。

很多人则喜欢 " 图一乐 " 系列,在那个系列里,测评了很多东西。据 LKs 观察,可能一些人对小众东西也有兴趣,但仅限于有兴趣,并不会为之消费。在生活中,LKs 对很多东西感兴趣。为了拍视频,他会买一些更小众的东西,让更多人看到。但他不会和父母、朋友分享,制作视频几乎满足了他所有的分享欲。

" 图一乐 " 系列里,LKs 开箱那些你可能永远不会买的神奇商品。(图 / 视频截图)

有人说,因为有钱,他才能去获得视频里那些有趣的东西。如果看 LKs 过往的视频,我们不难发现,从早期到现在,他做视频的成本的确在持续增长。但实际上,在投入金钱之外,他还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等,而金钱只是其中一项更容易被注意到的成本。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在 LKs 看来,并不是有钱才能去获得那些有趣的体验。在他的视频中,有很多资源性和信息性的内容,他重视这部分内容,因为它们能满足很多人的实际应用需求。几乎每年,LKs 都会做一期网站推荐,把那些有意思的网站整理起来。在经济上,这几乎零成本,但他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 它们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今天看到一个,那就记下来,明天看到另一个,继续记下来 "。价值在于日积月累,就像最近人们常谈论的长期主义。

对抗无聊

10 年前,LKs 发布了第一个视频。当时他在中国香港读研,在一个文化氛围与家乡迥异的地方,下课之后,除了玩游戏,他不知道还能干吗。人在无聊的时候总要找点事做,有人选择去打球或者旅游,LKs 选择了做视频。

(图 /pixabay)

当时他 21 岁,这种 " 不知道干什么 " 的感受时常出现——不知道毕业之后该干吗,就先考研;考研不知道该考哪个学校,他就海投,哪个学校要他,他就去。他的同学们很多去了体制内单位工作,但这些就业方向对他不太有吸引力。

为了对抗这种无聊,他上传了第一个视频,结果超出预期,第一期就获得几千次播放量;他就继续做,视频做到第三期,播放量达到 10 万次。

那一期视频,因为好奇,LKs 统计了《英雄联盟》中 46 个中路 AP 英雄的伤害,从 1 级升到 18 级(注:《英雄联盟》单个英雄从 1 级升到 18 级需要 12726 点经验值,大约需要半小时),他一遍遍地测数据,这意味着,他至少要花费 46 次半小时,也就是 23 小时。在当时,没人这么干。

读书的时候,LKs 社恐,自称是个 " 边缘人 ",不参加任何校园活动。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在网络世界交友,喜好二次元文化和追番。然而在学校里,谁会在意一个人有什么小众爱好,看了多少个网站,听了多少首歌?那些似乎没有意义。

在互联网上,《英雄联盟》那期视频让 LKs 积累了一些粉丝,但如果单纯用 " 被认可 " 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似乎不够准确。LKs 更愿意这样去描述:" 我尝试做一件我认为没有人做过的事,在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之后,最后真的做出来了。在此之前,没有人知道还可以这样做——相当于我既提供了信息,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 那个时候,他意识到,这是稀缺性。

2019 年,LKs 开始做全职 UP 主。他每天的生活很规律,中午起床,简单收拾后就开始工作,直到凌晨一两点休息。

为了在内容创作上更自由,他一直是个人 UP 主,独自完成内容的所有流程——从选题到大纲,中间经过很多环节,最后才是拍摄和剪辑。这意味着他时常要面对 1TB 的素材,在几天之内将其剪成时长半小时以内的视频。有时候,光剪气口就要花将近一天。剪视频是一种重复性工作,但更是创造性工作。他要保证细节的有趣,在此过程中,无数细小的环节都会让他觉得太烦了,不想剪了。

但真正的快乐会在视频发布之后出现。" 那是一种延迟满足。"LKs 说。

(图 / 视频截图)

视频发布之后,在评论区和弹幕里,观众很快会出反馈。对 LKs 来说,得到夸赞只是快乐的一部分,更大一部分在于他能获得成就感——我的东西被这么多人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感受在于,某种程度上,他通过创作视频让他人看世界的视野变得更广阔,甚至能影响到他人生活的很多层面。" 这种成就感,很难用升职加薪去定义。"

面对观众留下的千万条评论,LKs 时常一个个往下翻看。他有时惊讶于 "(观众)居然还可以有这种想法 ",同时欣喜于得到了全面的反馈,这些对他来说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写下的反馈,都是切切实实、有感而发的。

如果不做视频,会不会饿死?

很多人不相信,LKs 会有一个担心:如果不做视频,自己会不会饿死?

在他看来,做全职博主,焦虑是必然的。一个视频发出去,数据好不好?这几期选题做得还不够厉害,更好的选题想法能不能实现?即便是状态不好的时候,他也不会让观众从视频里看出来。

对 LKs 来说,做到现在,创作过程不一定是快乐的。视频的更新频率、观众互动、商业收益、主观压力和紧迫感等很多方面推着人往前走。当爱好变成职业,承载的东西就多了。

(图 /《确实该聊聊》)

LKs 会去跟其他 UP 主聊,5 年、10 年后,自己要怎么办。他几乎没有设想过 5 年后自己还在做 UP 主的生活。

读书时的同学们,要么当了公务员,要么在央企或国企工作。LKs 想,即便自己成为百大 UP 主,但从长期来看,20 年后,大概还是同学们会发展得更好,他们的职业似乎更稳定。但 LKs 并不后悔当时没走这条路,他清楚自己喜欢什么。

为了缓解焦虑,他研究理财,结交不同行业的朋友,试图去寻找一些答案,但最后的答案是:在能做视频的时候,尽量做好视频。

在内容上,他想过把中长内容向短视频方向转化,但最终没有执行。有些选题内容如果变短,就无法完整呈现。

LKs 几乎不追逐热点,他觉得,热点和长期主义存在矛盾。他喜欢关注有长期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热度过了就无人关心的事物。他也希望自己做的内容,在一两年之后回看,它们依然有价值。比如网站推荐,只要那些网站还在,10 年后再看,它们仍然有价值;或者一个旅游类选题,观众 10 年后再去,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片水。

3 年前,LKs 做过一期关于情绪智能提升计划的商业视频。第一次筹备时,项目没有往下推进。那时候很多人感觉 " 情绪 " 是一种玄学,脾气不好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想如何让自己不再那么暴躁。第二年,他对那个团队考察了很久——包括人员、公司,才往下推进。

为了做那期视频,LKs 花费了近一个月,招募了 600 多名志愿者,最终选出 23 位。他把志愿者分组,用 21 天时间,体验了一些关于改善情绪的 " 大家会觉得有用的方法 ",诸如找人陪聊、送零食饮料、每日打钱等。为此,他花费了超过 1.3 万元。

(图 /《去有风的地方》)

一期视频做下来,每天给不同的参与者打钱、订外卖,LKs 感觉确实费劲,但最后,他觉得非常值得。

LKs 自觉是个没有太多情绪的人,但他知道现在有情绪问题的年轻人很多,却不知道能用什么方式帮助他们。这个过程让他看到," 似乎问题可以被解决 "。

运营:小野;排版:箱箱

本文原载于《新周刊》

总第 688 期《情绪买卖 抛售焦虑与抄底快乐 》

原标题:《B 站 UP 主 LKs:做视频很焦虑,但又很值得》

688 期杂志已上市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读完点个【在看】

读览精华

读览精华

精致阅读,品味生活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