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改变生活 ",这句话现在有了更现实的写照。如果你在小红书上关注了 AI 话题,除了能够看到各种 AI 的应用外,还能看到家长用 AI 来 " 带娃 ",把家长从辛苦的带娃任务中解放出来。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些笔记的时候,小雷也是惊了,AI 居然还能这么用?不过后来转念一想,似乎没什么毛病,以 AI 大模型目前的聊天水平,成年人很多时候都会被轻松拿捏,更遑论小孩子呢?
所以,在小红书上你可以看到家长分享 "AI 带娃 " 笔记里,不少小孩直接被豆包这样的 AI 大模型硬控数小时,聊到要吃饭了还是不愿放下手机,有家长直言:" 从来不知道他 / 她这么喜欢和人聊天 "。
不过也有网友担心,用 AI 带娃会不会让小孩沉迷手机?也有人担心 AI 会 " 教坏 " 小孩,对于这些问题,不妨让我们先看看豆包等 AI 大模型是怎么 " 带娃 " 的?
目前,大多数的 AI 大模型都支持实时语音对话,这也成为小孩子们最喜欢的 AI 使用方式。以豆包为例,打开对话框后点击右上角的 " 电话 " 按钮,就可以与豆包进行连续的长对话,除了豆包之外,小雷还下载了通义、腾讯元宝、讯飞星火和文小言等其他的主流 AI app,基本上都支持类似的功能,只是入口有所不同。
在小红书的笔记分享中,不难发现 AI 几乎可以解决小孩子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并且为小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说实话,其实也很少有家长能够像 AI 一样,连续几个小时不厌其烦的解答小孩子的各种提问,而且不会因为小孩子的一些举动出现情绪化的对话。
比如一位妈妈分享的 AI 哄娃视频中,原本因为玩具被奶奶收走,在床上吵闹哭泣的小孩,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被豆包哄好,并在豆包的引导下开始将注意力从玩具转移到小故事上,一场原本可能要持续半小时的吵闹就这么被无形化解了。
此外也有家长表示,豆包等 AI app 的连续语音对话模式不要求用户一直看着屏幕阅读文字,也更好的保护了小孩子的视力,让他们感到更加安心。不过,小雷注意到很多家长其实也没有完全掌握豆包的使用方法,一般都是直接用的原生 AI 模型来 " 带娃 "。
对此,小雷就要分享一个经验了,如豆包这样的 AI 大模型,其实都支持用户个人定制 " 智能体 ",智能体不仅拥有 AI 大模型的数据库,同时还能根据预设的指令调整回答方式。
比如我就设计了一个名为 " 知心大姐姐 " 的智能体,并给出了要求:
然后用豆包自带的 AI 润色,进一步细化指令:
不少家长都在小红书上反馈,自己的小孩和豆包聊天上瘾,只要不让聊天就开始哭闹,而且在与大人进行对话时变得十分敏感,只要大人的语气稍有不耐烦,就会表现出抗拒。
这也确实是 AI 的一个问题,为了避免 AI 在与用户的交流中给出不好的信息,大多数 AI 都被训练成只会说好话的 " 讨好型人格 ",温柔的声音加之 "100% 稳定 " 的情绪(除非用户主动要求,否则 AI 几乎不会有负面情绪出现),给小孩带去的全部都是正反馈,久而久之就会让小孩形成依赖和惯性。
虽然研究也指出,这部分人大多数缺乏日常社交和个人生活,所以才会在与 AI 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依赖,但是也证明了高级 AI 大模型确实拥有让人 " 上瘾 " 的能力。而且,越是 " 聪明 " 的 AI,用户对其形成依赖的速度就越快,比如 ChatGPT 的高级语音模式,能够根据用户的语气变化捕捉用户的情绪,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语气、回答用语等),有时候会让你分不清对方是否真的是个 "AI"。
研究人员称,与使用文本模式的 ChatGPT 的用户相比,使用语音模式的用户更容易在短暂的使用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简而言之,就是语音模式可以让用户更容易获得满足,其背后的原理则涉及到大脑对文字和语音的处理模式不同等更深奥的问题,因为不是此次文章的重点,所以也就不过多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收集资料。
同样的,大脑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孩对声音的敏感度也更高,早前流行的胎教音乐其实就是利用了这一点(虽然根据研究来看,并没有实际作用)。所以,也有网友表示,建议像限制电子游戏那样,对小孩使用 AI 的时间做出规定,避免孩子沉迷于 AI 所塑造的 " 虚拟世界 " 中,逐渐抗拒来自现实世界的交流。
这个建议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 AI 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青少年及小孩滥用 AI 的情况也越发普遍,用 AI 完成作业、应付考试的报道也已经有了不少,现在开始考虑限制或增加引导措施并不算早。
不过,雷科技认为大家也不应该就此对 AI" 敬而远之 ",或是像曾经对待电子游戏一样对待 AI,因为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熟练掌握 AI 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也能更好适应未来的 AI 社会。
" 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重点是使用者 ",这句话放在 AI 上十分合适,AI 所造成的影响,取决于你如何去使用它,事实上 AI 企业也意识到了传统 AI 大模型的回答模式会让使用者产生依赖,甚至降低自我思考的能力。
所以,ChatGPT 前几天就推出了全新的 " 学习模式 ",该模式开启后 AI 将不会再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转而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话术,指导用户自己一步步探索正确的答案。
根据 OpenAI 的描述:
学习模式由我们与教师、科学家及教育学专家合作开发的定制系统指令支持,旨在体现支持深度学习的核心行为,包括:鼓励积极参与,管理认知负荷,主动培养元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好奇心,并提供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支持性的反馈。
你可以这么理解,开启学习模式后的 AI 就是一位 " 虚拟教师 ",他会根据提问者的回答整理线索脉络,引导提问者自己思考。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 " 授人以渔 ",目前 ChatGPT 的学习模式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仅 edu 版本要再等几周),对此小雷还是要点个赞的。
看到这里,或许有熟悉 AI 领域的读者会问:" 国内的 AI 教育模型好像也有类似的模式吧?" 没错,诸如字节的豆包爱学,讯飞星火其实都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或提示词引导来让 AI 进入引导学习模式,这也是最近一年在线教育内卷所带来的成果。
在雷科技看来,未来的在线教育以及线下教育,AI 都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 AI 庞大的知识库,老师对学生的辅导也会变得更高效,这不仅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习的部分,也可以为教师提供辅助。
比如上海的部分中学就已经开始引入讯飞星火的智能批阅机,除了显著提高教师批改作业和试卷的效率外,还会生成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错题库,让老师能够以此为基准为每个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并借助 "AI 课堂实录分析 " 为老师提供课堂教学流程的改进建议。
今年 4 月份,教育部等九部门已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在 "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 三年进展基础上明确下一阶段重点,并强调 AI 赋能教、学、评、管,AI 教育的引擎已经在轰鸣作响,
回到开头的问题:AI 带娃到底 " 香不香 "?答案并非绝对的,AI 的优势很明显,稳定、耐心、知识广、反应快,可以很好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让家长可以拥有更多的私人时间。
不过,它的问题也同样明显,过度的正反馈、易形成依赖,而且容易让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小孩模糊虚拟和现实。所以,我们应该摆正 AI 的位置:它并不是家长的替身,而是家长的工具,在孩子使用 AI 的时候要给予引导,并在最开始就定下规则,确保孩子不会沉迷其中。
只要用好 AI,其所能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