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楼股巷
两融余额的涨跌,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市场的资金温度、杠杆结构与风险偏好。当 2025 年的 2 万亿遇上 2015 年的 2 万亿,表面是数字的重合,内里却是市场生态的重构。要回答 "A 股是否见顶 ",或许该先看清这两个 "2 万亿 " 背后,那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差异。
01 杠杆结构规范化:从 " 野蛮生长 " 到 " 戴着镣铐跳舞 "
2015 年的杠杆狂潮,至今仍让市场心悸。彼时两融余额从 2014 年 6 月的 4000 亿元飙升至 2015 年 6 月的 2.27 万亿元,一年间扩张近 5 倍。更危险的是,场外配资规模巅峰时高达 1 万亿元,杠杆率 4-5 倍;伞形信托 7000 亿元,杠杆率 2-3 倍。这些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资金,成本甚至高达 10-20%,成为了脱离监管的 " 火药库 "。某配资公司的广告语至今仍留在老股民记忆里:"10 万本金,撬动 50 万股市,涨停一天赚 5 万 "。
这种畸形的杠杆结构,注定是脆弱的。2015 年 6 月,监管层突然收紧配资监管,强制平仓的连锁反应瞬间引爆市场。当时单日强制平仓峰值达 600 亿元,两融余额在半年内骤降至 1 万亿元,上证指数从 5178 点暴跌至 2638 点。那些加了 5 倍杠杆的投资者,往往一个跌停就血本无归。
十年后的今天,杠杆的基因已彻底改变。截至 2025 年 7 月,两融余额中 99.3% 是场内规范融资,融券占比仅 0.7%,场外灰色杠杆几乎被肃清。更关键的是,当前融资担保比例均值达 264.46%,远高于 130% 的平仓线,相当于给市场装了一道缓冲带。某头部券商风险控制部负责人透露:" 现在融资杠杆上限被严格控制在 1.25 倍,个股持仓集中度不能超过 50%,某些券商可能规定这一比例不得超过 30% 或更低,2015 年那种 ' 一把梭 ' 的情况不可能再出现。"
从杠杆深度看,差异更明显。2015 年两融余额占 A 股流通市值比例高达 4.7%,两融交易额占比一度达 19%;而 2025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 2.3% 和 10.15%。尽管当前 A 股流通市值已从 2015 年的 30 万亿扩张至 80 万亿,2 万亿两融余额的绝对体量更大,但相对占比的下降,说明杠杆与市场的匹配度更合理。
02 资金流向专业化:从 " 大水漫灌 " 到 " 向新质生产力聚集 "
回看 2015 年的杠杆资金,像脱缰的野马。彼时融资余额排名前三位的金融、地产、周期股,中国中车单日融资买入额曾占其成交额的 40%,被股民捧为 " 中国神车 "。这种资金流向,看似与当时经济依赖地产、基建的背景高度契合,但也埋下了隐患—— 2015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降至 1.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 2.3%,这些被杠杆推高的股票成了建在泡沫之上的空中楼阁。
再观 2025 年的资金图谱,已换了人间。截至 8 月初,半导体、软件、通信、电子等融资余额均超 500 亿元排名前列。其中半导体板块融资余额近两个月增长 61.8 亿元,AI 算力、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成为绝对核心。显然,资金在用脚投票,押注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
这种结构性变化,背后是产业逻辑的迭代。2015 年市场炒作的 " 互联网 +" 概念,多数与实体经济脱节;而 2025 年融资资金追捧的半导体、AI 等领域,有实打实的研发投入支撑—— 2024 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已接近 2.7%,超过欧盟,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而 2015 年仅为不足 2.1%;2024 年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 475.6 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 400 万件的国家,而 2015 年仅为 87.2 万件。新易盛作为光模块龙头,2025 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 326.84%-384.66%,其两融余额今年以来增长 43.4 亿元,反映出资本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03 市场生态:从 " 散户主导 " 到 " 机构定价 "
2015 年的 A 股,是散户的 " 赌场 "。彼时两融一度占比 A 股交易总额的 20%,其中个人投资者是成交主力,而 2025 年的今天,同样是 2 万亿的两融余额,两融成交占比总额仅 10%。
十年过去,市场的 " 机构味 " 越来越浓。2025 年上半年,虽然两融个人投资者有所增加,机构投资者略有减少,表面看散户仍是主力,但机构的定价权已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5 年 6 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 34.39 万亿元,再创新高。而 2015 年底约为 8.35 万亿元。
外资的角色也从 " 搅局者 " 变成 " 稳定器 "。2015 年底北向资金持有 A 股总市值约 870 亿元人民币,持股占比仅为 0.16%,而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北向资金持仓市值已达 2.3 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比例升至 2.4%,持仓市值最高的前五大行业分别为电池、半导体、白酒、股份制银行、白色家电,总体仍以绩优、高股息为主,与融资客偏好的科技股形成互补。这种 " 内资炒成长,外资守价值 " 的格局,让市场少了些极端波动。
04 经济底色:从 " 转型阵痛 " 到 " 结构升级 "
判断两融余额的意义,终究要回到经济基本面。2015 年的中国经济,正处于 " 三期叠加 " 的阵痛中—— GDP 增速从 7.8% 滑向 6.9%,PPI 连续三十六个月负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 40.5%,传统动能失速与新动能不足的矛盾突出。当时的牛市,更像是杠杆撬起来的 " 空中楼阁 ",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2025 年的经济,虽增速放缓但质量提升。上半年 GDP 增速 5.3%,低于 2015 年的 6.9%,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5%,3D 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43.1%、36.2%、35.6%,这些都成了经济的 " 压舱石 "。某基金经理说:" 我们现在看两融数据,会同步跟踪工业机器人产量、光伏装机量这些硬指标,它们比单纯的杠杆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估值水平也提供了安全垫。2015 年泡沫顶峰时,中小创市盈率中位数高达 80 倍,沪深 300 市盈率 22 倍;而 2025 年 8 月 5 日,东财全 A 市盈率 16.14 倍,处于历史 29.69% 分位,市净率 1.67 倍,处于历史 16.08% 分位。即便是融资集中的半导体板块,市盈率虽超 80 倍,但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2025 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18.9%;台积电 2025 年中报净利润增速高达 60%)及国产替代加速进行的背景下,其估值与成长的匹配度显然比 2015 年更合理。
尾声指标 2015 年峰值 2025 年当前 两融余额 2.27 万亿元 2.01 万亿元 占流通市值比例 4.7% 2.3% 场外配资规模 ≈ 2 万亿元(杠杆 4-5 倍) 基本出清 融资担保比例均值 215.6%(近平仓线) 264% 两融交易额占比 20% 10.15% 科技股融资集中度 中小创 半导体 /AI 等
当前市场最担心的,是 2015 年的 " 杠杆崩塌 " 重演。但从上述分析看,这种可能性极低——系统性杠杆率可控、监管体系完善、经济结构优化,这三大因素构成了市场的安全边际。真正需要警惕的,是 " 局部过热 " 引发的结构性风险。
从历史数据看,当融资交易占比连续一周超 12%,往往预示情绪过热。2025 年 7 月下旬,这一比例曾连续 7 天突破 10%,虽未达 12% 的警戒线,但已处于十年分位数 90% 的高位。有券商风险监控显示,半导体、AI 算力两大板块的融资余额集中度已达 7.2%,接近 8% 的预警线,一旦出现业绩变脸,可能引发局部踩踏。
经济复苏的 " 温差 " 也值得关注。2025 年二季度 GDP 增速 5.2% 较一季度的 5.4% 略有放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 2.5%,显示实体经济仍面临通缩压力。这种 " 资本市场热、实体经济冷 " 的反差,若持续过久,可能削弱市场上涨的根基。
但长远看,支撑市场的核心逻辑未变。第三轮 " 储蓄搬家 " 浪潮仍在继续—— 2025 年上半年定期存款利率进入 "1 时代 ",债券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仅 0.9%,迫使居民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2025 年上半年,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平均收益达到 8%,近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而显著的赚钱效应将持续吸引增量资金。这种 " 居民资产重配 + 产业升级 " 的双击,与 2015 年单纯的杠杆驱动截然不同。
站在十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两融余额的 "2 万亿 " 只是一个数字地标。2015 年的教训,不在于杠杆本身,而在于对杠杆的失控与滥用;2025 年的启示,则在于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让杠杆成为资源配置的工具。
A 股的顶与底,从来不是某个数字能定义的。真正的顶部,往往出现在所有人都相信 " 这次不一样 " 的时候;而真正的机会,却藏在多数人恐惧 " 历史会重演 " 的犹豫里。2025 年的夏天,两融余额再破 2 万亿,或许不是行情的终点,而是 A 股在转型中寻找新平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