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房票,还是被低估了。
除了大家已知的去库存,救楼市,扶房价,似乎还有 N 种功能有待开发。
譬如最近,黄埔一连双击,将房票玩出新花样。
01
三万现金 变十五万房票?
广州 11 区中,黄埔的人才政策素来是比较吸引的。
就以去年发布的《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穗埔组通〔2024〕6 号)为例,当中提到:
对新入户本区且属于首次入户广州,在本区工作满 1 年的人才,按博士研究生 5 万元、硕士研究生 3 万元的标准给予新入户奖励。
对在站(基地、中心)博士后,给予 10 万元生活补助。在站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的,给予最高 10 万元奖励。出站(基地、中心)博士后到本区工作或自主创业的,经认定给予最高 40 万元安家费。
对本区具有博士学位培养点的科研院所选派优秀青年到境外知名高校进行国际博士联合培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定向回本区工作的人才,给予最高 60 万元资助。
但是在 6 月底,原来的《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建设 " 三城一岛 " 高水平人才聚集区的若干举措》。
对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正高职称、首席技师)、硕士研究生(或副高级职称、特级技师)、本科(或高级技师)一次性发放 25 万(原为 5 万现金补贴)、15 万(原为 3 万现金补贴)、10 万的房票补贴。
也就是说,人才落户黄埔的现金补贴变成房票补贴,金额涨了好几倍!
对此,网友态度分化相当严重:
部分人表示,还是之前的政策更吸引,也更实在。
毕竟,现金是实实在在的补贴。
而拿了房票不在黄埔买房,那就是一张白纸。房票面值再大也只是数字,是虚的。
还有网友吐槽:为什么不在黄埔买房,我差的是这十来万吗?
那么,也有部分黄埔居民表示,以前给的现金补贴,多少人拿完钱就走,也没有留在黄埔工作或生活,更谈不上对区域经济做出任何贡献。
而发房票,能最大程度把人才留在黄埔,将人、房和区域捆绑在一起,还能去库存,一举多得。
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房源超市里的楼盘越来越多,不乏出现一些地段配套产品俱优的热销盘。
如果相应人才本来就有置业计划,拿房票就很划算啊。总价 250 万的房子,相当于打 96 折 ~9 折。
既能留住人才,又能减轻他们置业负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 安家费 "。
不知道各位,你们站哪一边的观点呢?
另外,原政策中博士后的 40 万元安家费以及最高 60 万元资助,新政并无提及。
个人理解(最终请以相关部门口径为准),这两笔奖励大概率是取消了或者调整当中,暂时不予置评。
02
无法收楼?用房票换购新盘
接下来要说的,我愿称之为对房票最伟大的开发。
黄埔两大问题楼盘——实地常春藤和升龙学府上城,部分无法顺利收楼的业主们,网传可以通过房票置换黄埔其他在售新盘,例如合生中央城等。
置于兑换比例,大概打个八至九折。
即假设当初是花 300 万买房,现在房票面值大概 240~270 万元,可买新房面积也会有一定的缩水。
但尽管打了折,个人认为还是值得拍手叫好。
另一方面,这是拿到了二次选择的机会,可以拿以前的房款,买户型更新的产品!
无论是从收楼居住角度,还是从物业保值增值去考虑,都是双赢。
与此同时,新盘可以加速去化,银行减少不良房贷 ...... 只要相关部门有足够资金能填补这个闭环中的窟窿,这样的 " 保交付房票 " 就是百利而无一害。
不得不说,黄埔这一次的创新还是非常正能量的。
一旦成功,即可成为其他问题项目的解决样本,在广州、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所以嘛,大家也别老吐槽房票不好,房票不值。
随着制度完善,适用范围扩大,房票对于楼市、对于民生的积极意义也愈发显著。
那么,你们对黄埔房票这两大新用法怎么看?一起脑洞大开,未来房票还会有哪些新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