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各类瓜果蔬菜纷纷上市
肉质细腻、清爽顺口、新鲜美味
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其中,略带苦味的瓜果
口味特别是不少人的 " 心头好 "
然而
并不是所有带 " 苦味 " 的瓜都能食用
有种看似清脆爽口的苦葫芦瓜
却偏偏藏着 " 毒素 "!
多次晕厥紧急送医
今年 5 月,福建省福州的肖先生(化名)经历了惊魂一幕。
此前,肖先生买了 3 根葫芦瓜,吃到最后一根时 "第一口就发现味道不对,有点苦,以为是瓜尾巴,就吞下去了,再咬一口仍是苦的,就没吃了。"
万万没想到,吃下去没一会儿,肖先生就觉得难受,十几分钟后开始剧烈呕吐,胸闷、气紧、头晕,还出现了腹痛、腹泻。此后肖先生发生三次晕厥、摔倒,家属连忙将他送到医院。
医生发现,此时肖先生表情淡漠,不能站立,血压只剩 78/52mmHg,有休克、高乳酸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肾功能也出现了明显损伤。追问病史及进食食物后,医生初步判断,造成肖先生腹泻及意识丧失的 " 元凶 ",可能就是那口 " 超级苦 " 的葫芦瓜。
2024 年," 健康广东 " 发布案例,50 多岁的张先生在吃瓠(h ù)瓜炒虾皮这道菜的时候,发现味道有点苦,但想着 " 夏季吃点苦味食品挺好,可以‘清火’ ",其女儿却觉得这苦味可能来自变质瓜果,尝了一口就将菜倒掉了。没想到,当晚父女俩就出现了上吐下泻的情况,送医检查后确诊是因食用发苦瓠瓜而引起的中毒。
但发苦时有毒不能吃
浙江医院营养科束龙副主任医师介绍,葫芦瓜,又名瓠子、瓠瓜、扁蒲、蒲瓜和夜开花,属葫芦科,5-10 月是盛产期,其味甘甜,是夏季餐桌上的常客。
瓠瓜的果实形态多样,呈长棒形、短筒形或束腰形,嫩瓜果皮为淡绿色,果肉白色柔嫩。我们主要是吃它的嫩瓜,成熟的瓠瓜不适合食用,一般用来做容器或饰品,比如盛水的葫芦瓢、装酒的葫芦容器或玩具等。
瓠瓜含水量高,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瓠瓜的含水量高达 95.3%,跟口感水灵的黄瓜差不多。这种清爽的口感,是很多人夏天喜欢吃它的原因。水分这么高,自然热量就会低一些,瓠瓜的热量仅为 16 千卡 /100 克,也是一款 " 减肥友好 " 蔬菜。
葫芦素是一大类化合物,目前已知的葫芦素有多种(葫芦素 B、葫芦素 C、葫芦素 D、葫芦素 E、葫芦素 I 等),毒性有强有弱。有文献指出,导致瓠瓜发苦和有毒的主要成分是葫芦素 B 和葫芦素 D,二者具有较强毒性。
瓠瓜中葫芦素的含量越高,吃起来越苦,这种毒素即使经过漂洗、加盐均不能去除,而且还耐高温,受热不易被破坏分解,日常炖、煮、蒸等常规的家庭烹饪温度都无法将其破坏。
立马去医院!
苦葫芦瓜与甜葫芦瓜在外形上不好鉴别,但许多苦葫芦瓜的形状像白炽灯泡,与甜葫芦瓜相比外形较瘦长,有些外表凹凸不平,有黄连般的苦味。
葫芦素在人体内会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中毒症状在进食后 10 分钟到 2 小时便会出现。一般症状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昏、头痛,部分进食 3~4 小时后出现腹痛腹泻,偶有手脚发麻、脉缓、浑身无力等症状。中毒严重的会有强烈的催吐和肠道刺激作用,损伤消化道,也会导致急性肝损伤。
通常在误食后会出现这些症状:
1. 轻度中毒表现: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
2. 重度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便带脓血等症状。
此时,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而耽误诊治。因此,吃过相关食物后,一定要提高警惕。
最后,不要迷信苦味食物都能清热去火,实际上,有些苦味可能是植物毒素的表现,万一误食,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应马上催吐、大量饮水并及时就医。
你爱吃苦味食物吗?
评论区聊聊
监 制丨李绍飞
编 辑丨应凰
审 校丨瑞雪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山市场监管、健康广东、" 浙江医院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