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AI 硬件领域迎来了具备 " 爆款 " 潜力的重要玩家。
Meta 的 AI 智能眼镜,初创企业 Plaud.AI 推出的 AI 卡片录音机,均实现了百万级出货量。从这两类代表性产品的发展路径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清晰的趋势:
不做大众产品,而是瞄准特定场景,在新兴品类中深挖用户需求。这几乎成为了 AI 硬件的标准公式。
在科技巨头纷纷押注通用大模型的浪潮中,一批瞄准特定场景的 AI 硬件产品正在悄然崛起。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 AI 硬件市场规模预计达 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4%,未来五年复合增速高达 18%。
在这片万亿级蓝海中,一个个小众的细分赛道正孕育着令人惊喜的创新力量。
AI 玩具、AI 录音、AI 聊天……各种巨头认为 " 赚不了大钱 " 的赛道,挤满了新兴的硬件公司,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在 AI 玩具领域,跃然创新推出的 AI 交互式对话挂件玩具 BubblePal,可挂载于毛绒玩具上赋予其交互能力。家长可设置孩子喜欢的动画人物,如佩奇、邦尼、阿奇、天天等,让玩具以对应角色的口吻与孩子交流。
图源:跃然创新
其联合创始人高峰在火山引擎 FORCE 大会上透露,自去年 7 月正式发售以来,BubblePal 累计销量已突破 25 万台。以一台 399 元的 C 端价格计算,总销售额或已突破 1 亿元。
同样聚焦儿童市场的 AI 玩具公司 FoloToy,则采用 " 大模型 + 故事机 " 模式,并与火山引擎、亚马逊、阿里等平台达成合作。其创始人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销量已接近去年全年 2 万 + 台的销量,且今年销售目标为去年的 15 倍,达到 30 万台。以 258-699 元的产品售价计算,总销售额同样有望突破 1 亿元。
在 AI 会议记录领域,Plaud.AI 和出门问问的 TicNote 磁吸录音笔成为典型代表。
其中,Plaud.AI 录音笔解决了 iPhone 用户无法通话录音的问题,并引入 ChatGPT AI 大模型实现语音转录、智能提炼要点等功能。7 月 23 日,Plaud.AI 官方宣布,Plaud 全球销量突破 100 万台。
而 TicNote 则以 3mm 超薄机身、29 克重量及磁吸设计无缝贴合手机,成为职场人士的 " 隐形外挂大脑 "。其双模式录音配合 Shadow AI 自动生成会议摘要、待办清单的功能,解决了传统录音设备 " 录完即弃 " 的痛点。截至 8 月 1 日,TicNote 全球销量破万,在国内京东相关品类排行第 11 名。
在 AI 聊天伴侣领域,支持语音交互的 " 小智 AI",在 3 个月时间里,通过其开放接口,接入设备增长了 20 万台,几乎以每月翻倍的速度增加。
今年 2 月,大量电子爱好者将 " 小智 AI" 的视频发布到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短短几个月,就登上了 GitHub 全球排名第一位,吸引了全球近 4 万 AI 开发者。这得益于 " 小智 AI" 的 " 低门槛 ",它吸引了大量非专业用户:大学生、产品经理,甚至家长带着孩子也可以一起参与硬件共创。
图源:小红书
在 AI 耳机领域,主打会议场景的 " 未来智能 " 累计出货超 100 万台,其中讯飞 AI 会议耳机超 80 万台,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增长。以讯飞 AI 会议耳机 Pro 3 为例,它围绕办公会议全流程提供解决方案,从录音转写、重点标记到后续任务分配,成为生产力链条的核心节点。这种 " 越垂直,越极致 " 的逻辑,有效击中了商务人士的效率痛点。
毫无疑问,这些产品的共性在于通过将 AI 能力深度融入垂直场景,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它们避开了大模型通用平台的锋芒,在夹缝中开辟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过有个例外,就是 AI 眼镜,在 AI 眼镜领域,国内的厂家占据了 AI 眼镜展台的半壁江山。雷鸟、Rokid、XREAL、星纪魅族等产品都来自国内公司,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度。但随着「百镜大战」的到来,阿里巴巴夸克 AI 眼镜、小米以及奇虎 360 等大厂产品的入局,该领域竞争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AI 眼镜极有可能成为第一个从 " 小众 " 走向 " 大众 " 的 AI 硬件。
AI 硬件之所以成为大模型与智能体之后的另一风口,原因在于 AI 硬件是人们接触和使用 AI 最直接、最自然的入口。
2025 年 5 月 22 日,OpenAI 宣布以近 65 亿美元的全股权交易,正式收购由苹果前首席设计官乔纳森 · 艾维创立的硬件初创公司 IO Products。
这场收购的核心目标就是解决一个根本挑战:随着技术演进,头部模型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AI 的竞争壁垒,逐渐从模型本身转向用户触达和应用落地的能力。
OpenAI 选择直接切入硬件底层,打造专属的 AI 原生入口设备。目的是为了让 AI" 落地到生活中 ",成为用户每天都能触达的存在。
但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硬件才能真正承载起 " 入口 " 的重任?
与追求 " 无所不能 " 的 AI 大模型不同,成功的 AI 硬件产品必须具备清晰的定位。
用户为硬件买单时,核心诉求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提升特定场景体验。此时,AI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比如,翻译耳机不需要理解歌词的意境,它只需要在嘈杂环境下准确、低延迟地翻译日常对话的关键词句。儿童陪伴机器人不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它需要的是符合儿童认知水平、安全可控的对话引导和情感反馈。
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在于硬件产品是否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某个具体痛点,并且解决方案是直观、可靠、体验良好的。AI 在这里是赋能者,是提升硬件原有核心能力的 " 形容词 ",而非让用户困惑的 " 玄学 "。
比如,此前的 " 第一代 "AI 硬件—— AI Pin 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 既要又要 ",曾有国外媒体记者 Mark Gurman 评论道,AI Pin 的失败在于忽略了用户兜里的智能手机,它试图取代手机,却连基本功能都做不好。
因此,AI 硬件不可能 " 大而全 ",而只能是 " 小而美 "。乔布斯那句 "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 的经验,在 AI 硬件时代依然通用。
AI 硬件能否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答案是肯定的,但道路并非坦途。
AI 赋能硬件的想象空间巨大。从娱乐交互,到个人健康监测、家庭服务、专业工具等,AI 硬件将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正如上文所说的 " 小而美 " 一样,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款像 iPhone 之于智能手机、AirPods 之于 TWS 耳机那样,真正引爆市场、定义品类的现象级 AI 硬件产品。许多产品仍在探索价值定位,未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
因此,AI 硬件赛道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 " 战国时代 "。巨大的潜力下,谁能率先找到那个杀手级应用场景,打造出兼具强大功能、优秀体验、合理价格和良好生态的标杆产品,谁就能在这个潜在的万亿蓝海中占据先机。
综上所述,雷科技预判 AI 硬件创新的未来,将沿着 2 条主线深化:一是垂直场景的持续深耕;二是探索 AI 在更多物理交互场景的应用。
这是一场不管是对大厂还是对初创公司来说,都相对公平的竞赛。
大厂做 AI 智能硬件也不一定成功。比如说,三星虽然 2024 年进入了智能戒指市场,但销量平平。反而一些国内的初创公司,在一些领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这也许就是创业公司的机会点。
硬件不会赢家通吃,每一款产品都会有自己的精准受众。
在科技行业的历史长卷中,颠覆往往来自边缘。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这些深耕垂直赛道的隐形冠军们,正将 AI 的未来一点点嵌入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