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孙明展 07-31

必须让孩子早点认识到“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喜欢用 " 世界就是一个大草台班子 " 来调侃各种离谱的事情。

所谓草台班子,字面上是指那些临时拼凑、水平一般的团队。比如在职场中,一个项目组可能因为人手不足或时间紧迫,临时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这种团队往往缺乏默契,成员之间配合生疏,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就像一个为了赶场子临时搭起来的戏班子,演员们匆忙上阵,表演难免漏洞百出。

看似一个贬义词,却被马斯克用得高得上。他在自传《马斯克传》里说:

"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人是很水的。只是通过过度营销包装自己。而显得自己很厉害 "。

普通人用 " 草台班子 " 来进行无奈的自嘲;马斯克用这种说法来挑战权威。

在对孩子的职业兴趣开发上,我觉得让孩子早点认识到 "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是个不错的办法。

PART.01

在我的教育减法体系里,我总在有意无意地带孩子去拆解他们眼中的那些看似高不可攀、光鲜亮丽的职业机构,比如投行、艺术工作室、实验室等,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 " 草台班子 "。它们都是由一群普通人,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坚持,搭建起来的平台。

当孩子了解到这一点,就会破除对职业的神秘感,才能放心地去探索。

比如像我的孩子,当他们觉得进行投资研究是非常高大上的事时,我就会跟他们说说我所经历的投行那些事,甚至我还会让他们见一见我投行的朋友。他们就会发现,这些人也就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没什么三头六臂。

我的那些投行朋友也会用生活化语言解构投行的本质:投行说白了跟普通的商品交易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把项目卖给投资方,无非就是找准投买方的需求,包装卖方的产品而已。

当他们觉得搞科研是非常严肃的事,我就会带他们去见一些专业的教授、博导,通过聊天接触,他们会发现这些学术大佬其实为人非常谦逊和气,甚至也有面对难题抓耳挠腮的时候。

曾经我儿子觉得做音乐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我带他去了一间录音房,在这个不足 50 平方米的录音房里,几个非音乐出身的人沉浸在这里几年,就玩出了很多专辑,我就让他体验一把音乐生产的过程。

……

这种认知的转变,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职业兴趣。因为他不再被 " 高大上 " 的表象吓退,而是敢于想象 " 我能不能也搭一个这样的‘草台班子’ "。所谓 " 优秀 ",不过是别人开始得早、练得久。

破除神秘感的瞬间,就是兴趣生根的时刻。

PART.02

想拓宽孩子的视野,就需要带着孩子提前 " 拆箱子 ",即提前了解职业内幕,拓宽他们的视野。

职业的世界就像一个个封闭的箱子,里面充满了未知与神秘。孩子若只能从外表窥探,难免被其高大上的表象唬住,觉得自己永远无法触及。而高认知家长就像拥有钥匙的人,能打开这些箱子,让孩子看到里面的真实情况。

家长与孩子的日常互动,是传递职业信息的绝佳途径。

比如在谈判桌旁,家长可以让孩子在一旁听一听条款的拉锯战。孩子会听到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何据理力争,会看到谈判者们的思维碰撞和沟通技巧。这能让孩子了解到商务谈判这一职业的紧张刺激和智慧较量,明白谈判并非简单的讨价还价,而是需要充分的准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表达能力。

在饭桌上,家长可以聊聊比特币配置的话题。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会对金融投资领域产生好奇,知道原来钱还可以这样运作,不仅仅是存银行那么简单。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吐槽某篇论文的漏洞,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挑战性,意识到即使是专家也会犯错,自己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索。

这些日常的互动,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对不同职业的兴趣,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世界充满期待和向往。

PART.03

有的家庭受自身认知限制,往往对职业世界的了解片面且狭隘,无法为孩子提供全面、深入的职业信息。

比如他们可能只知道医生、老师等传统职业,对新兴的互联网、大数据相关职业一无所知,更无法向孩子解释这些职业的具体内容和前景。孩子只能从有限的渠道获取信息,对职业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清晰、准确的职业概念。

这种情况下,孩子无法对职业产生深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只能在熟悉的小范围内选择,职业兴趣的培养被大大限制。

这类家庭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能找到好工作,忽视了孩子对职业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导致孩子在未来职业选择时缺乏方向感和热情,难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最糟糕的一种家庭,在教育孩子时,会把世界涂成黑箱。

最常出现的是阴谋论的论调,这些家长总觉得世界充满阴谋,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门槛论也很常见,他们认为某些职业门槛高不可攀,只有特定的背景和资源才能进入。还有血统论,他们觉得家庭出身决定一切,如果父母不是从事某个职业,孩子就别想了。

这些错误观念就像一层层黑幕,将职业世界笼罩得神秘莫测,让孩子看不到真实的情况,只能在迷茫中退缩。最后,孩子只好退回 " 玩得起的游戏 ",沉迷于手游、短视频等看似轻松简单的娱乐中,初中以后就可能出现 " 空心化 ",对未来职业毫无想法和追求。

PART.04

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孩子对职业的仰望,让孩子相信 " 这事我也能干 "

家长要改变自身观念,认可每份职业的价值,让孩子看到职业背后的努力与价值。

比如带孩子参观不同职业的工作场所,像工厂车间、写字楼办公室等,让孩子亲眼看到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了生活和工作努力拼搏着,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也会遇到困难、犯错误。

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述各行各业的奋斗故事,尤其是那些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人,让孩子明白,优秀不过是别人开始得早、练得久,自己只要努力,也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从而树立起对职业的信心,敢于追求自己的职业梦想。

如果自己的生活半径有限,就主动 " 借视野 ":互联网时代,信息并不昂贵,昂贵的是 " 拒绝思考 " 的惰性。

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是个好方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浏览 " 知乎 " 等网站上的职业问答,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发展前景等;还可以观看一些职业纪录片、职业体验类视频,让孩子直观感受各职业的工作场景和状态。

另一方面,家长带着孩子找行业内部人士聊天。我相信,每一个家长身边总会有资源,认识十几二十个职业的人是没有问题的。

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参加职业体验营、企业 " 开放日 " 等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职业环境。通过这些方式,孩子能更全面地了解职业世界,不再被神秘感所困扰,对职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PART.05

在直播互动时,有家长对我这个给孩子搭草台班子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 "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太自大了,什么都想干,可什么都干不深 ",在实际生活中,现在很多工作都不简单,不应该让他们觉得赚钱谋生是一件轻松的事。

对于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太自大,我是不敢苟同的,这跟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恰恰相反。大多数孩子其实是 " 动嘴不动手 ",将理想喊得很高大上,但只是口嗨,话一出口就结束,脚步并没迈出去。

往往是因为不了解怎么做,怕做不好,怕失败,怕被笑话。现在的孩子不是 " 自大 ",而是 " 口头自信,行动自卑 "。

很多家长误以为把火箭、量子、投行讲得越神秘越高难度,孩子就会越好奇越想尝试。但其实神秘只能带来敬畏,可控才能带来好奇。

没有人会因为喜欢挑战难度而去做什么事,都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而愿意去挑战难度,甚至在进阶过程中忽略了难度。

勇气和好奇心不是被 " 难度 " 点燃的,而是被 " 可控的成就感 " 点燃的。

请大家想象 八九个月大的婴儿,学走路、学说话时,会先考虑这件事有多难吗?

不会。任何孩子学会母语、学会走路,都要经历上万次试错、无数次跌倒,可没有一个婴儿因为 " 太难 " 而放弃。他们只会觉得 " 好玩 "" 我能 ",于是张开嘴、迈开脚。

而且当他说出一个模模糊糊的词、迈出颤颤巍巍的一小步时,都会立刻带来正反馈:爸爸妈妈的鼓掌微笑、大声回应鼓励,这才是让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尝试的最大动力。

再看看躺在摇篮里的宝宝,为什么对风铃好奇?不是风铃有多高科技,而是他手一伸、脚一蹬,风铃就响—— " 我的动作能改变世界 ",这才是最原初的爽点。好奇心转化为他对自己的一种骄傲,才有自我掌控感。

所以,让孩子持续好奇的公式只有一条:

小步尝试 → 即时反馈 → 可感成果 → 继续深入

总之,别再把 " 高考最公平 " 当护身符反复念叨,它解决不了孩子未来 30 年的动力问题。

与其逼孩子刷题,不如逼自己去找找资源,比如来尝试我们的教育减法体系。

在我创建的教育减法体系中,就是希望把所有行业黑箱打开:

我们会请专业的导演来谈一谈 TA 是怎么把动画片制作出来的,请专业的医生讲 TA 一步一步怎么成长成一个医生的,我们还请过专业的音乐人把 TA 音乐制作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简单的瞬间……

我们还会邀请孩子和大咖们面对面——

我们为中学生做职业兴趣启蒙的时候,有的孩子会说: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好,完全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方向,好像距离他们很远很远,对未来非常茫然。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职业访谈,目的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家长,再传递给每一个正在做探索的低龄孩子,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没什么可望不可及。只要你热爱,任何一件事都足够的简单。

不仅是职业访谈,我们还设计了几十个不同的学习项目(以下为部分学习项目),让孩子到不同的方向多元化尝试(每年新增 10+)。

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在孩子的世界中,是让 TA 眼中有光的起点。

当 " 这事我能干 " 取代 " 这事我够不着 ",孩子才会产生真正的狂热与投入——那才是职业兴趣的起点。

如果你也想找到孩子的兴趣和方向,来听听我的直播。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孙明展

孙明展

专注于家庭理财教育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