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兄弟靠卖 " 小灵通 ",真正赚到了 " 第一桶金 " 。
随后哥哥高启强的建筑生意越做越大,弟弟高启盛还一直在卖 " 小灵通 "。
如果高启盛当初不是因为卖 " 小灵通 " 被坑,他可能就不会想到要靠贩毒来弥补损失;如果高启盛没有涉毒,或许也不会害死那么多人,导致兄弟俩最终都走上了不归路……
小灵通,成了剧情走势的关键。
现在说到小灵通,可能很多 00 后,都没听说过。
那么,在全国红极一时的 " 小灵通 ",为什么会突然衰败?
不久后,两人回国,带着新公司一同加入了陆弘亮创立的 Unitech 公司,拿到了软银孙正义投资的 3000 万人民币后,UT 斯达康公司正式成立,吴鹰任 CEO,陆宏亮担任总裁。
UT 斯达康的核心技术来自日本通信巨头 NTT 开发的 Personal Handy Phone System,简称 PHS,中文名是 " 个人移动通信系统 ",也叫 " 手持式无线电话系统 "。
吴鹰对科幻作家叶永烈早年撰写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印象深刻,为了方便人们记住,便将此技术起名为 " 小灵通 "。
事实上," 小灵通 " 技术是个杂糅业务。
因为使用的载体像是个手机,可使用的却是固定电话的网络,实际就是一台可以移动和随身携带的座机。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 小灵通 " 采用的是微蜂窝技术,不支持移动通信的全程全网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技术。
但是," 小灵通 " 风靡全国,完全来自一个历史契机。
2000 年,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已分家,变成移动、联通与电信三家公司。
移动和联通当时有自营的移动通信业务,日子过得很滋润;可电信没有移动通信牌照,只能悻悻地看着另外那哥俩 " 喝酒吃肉 ",电信一直想找出能媲美移动通信业务的新项目。
电信和移动分家前,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曾去过日本考察,了解过 PHS 技术,他对这种 " 可以无线通讯,又不需要无线通讯牌照 " 的新技术十分感兴趣。
于是,余杭电信与 UT 斯达康(UTstarcom)公司合作,正式推出 " 小灵通 " 业务。
" 小灵通 " 业务为单向收费,月租费 20 元,资费每分钟 0.2 元,十分诱人。
要知道,当时的移动通信还是双向收费,资费每分钟 0.5 元,这还不算平均售价近万元的手机费用。
" 小灵通 " 业务不仅送手机,还有不同套餐可以选择,总体价格和固话业务差不多,远低于移动和联通。
彼时,普通城镇职工的最低基本工资标准还不到 500 元每月。
这样一比较," 小灵通 " 的价格优势就很明显,自然受到许多工薪族的欢迎。
很快,价廉物美的 " 小灵通 " 业务被电信和网通相中,在全国范围开始推广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 年 8 月," 小灵通 " 在中国大陆 200 多个地市开通,网上用户数超过 600 万。
到了 2006 年 10 月," 小灵通 " 用户数量达到历史顶峰,在中国大陆拥有 9341 万用户,全球用户量突破了 1 亿。
那时,许多卖 " 小灵通 " 终端(小灵通手机)的经营者,只要有渠道拿到现货,就能坐等数钱数到手软。
所以,高启盛乘胜追击,铺货几十万台 " 小灵通 ",倒也不能说他决策失误。
原因就是 " 小灵通 " 的信号实在太烂了,网上曾出现了无数吐槽 " 小灵通 " 通信差的段子:
" 手拿小灵通,站在风雨中,昂首又挺胸,就是打不通。"
" 远看像是发神经的,近看却是拿小灵通的。"
因为缺乏基站," 小灵通 " 在功能上始终和手机存在差距,无法像手机那样随意漫游通话,只是固话的补充和延伸。
没办法," 小灵通 " 信号差是因为 " 先天不足 ",只是一个时代的短期替代产品。
" 小灵通 " 畅销时正值 2G 时代,全球电信行业已开始采用 GSM/CDMA 网络。
在此期间,电信和网通虽说早就知道 " 小灵通 " 在技术上存在不足,但由于眼馋移动和联通靠手机赚到大钱,也就闭着眼先捞一笔再说。
依靠 " 小灵通 " 技术,UT 斯达康年营收超过 210 亿,不仅成功上市,其市值也一度超过 IT 巨头思科公司,带动各大通信厂商纷纷加入 " 小灵通 " 终端市场的争夺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华为市场部也曾跟风推出过 " 小灵通 " 业务,效益比任何部门都要好。
但是,任正非认为小灵通的 PHS 技术已经过时,无法引领未来的通讯技术,提出 " 猪养得太肥了就不哼哼了,快钱赚惯了就不习惯赚慢钱了…… "
在他的强烈反对下,华为最终放弃了 " 小灵通 " 业务,为此损失了几十亿。
或许,任正非已经看到,靠 " 小灵通 " 能赚到 " 快钱 " 不假,但其真正问题并不只是技术落后,而是采用的 TDD 制式,使用 1900-1920MHz 的通信频段,这才是最致命的。
2009 年 2 月 3 日,工信部发文表示,明确要求所有 1900MHz-1920MHz 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于 2011 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以确保不对 1880MHz-1900MHz 频段的 TD-SCDMA 系统产生有害干扰,这个 TD-SCDMA 就是 3G 技术。
不仅如此,由于联发科的 TurnKey 方案,让手机跑步进入 " 千元时代 ",性能也远好于 " 小灵通 "。
而且,那时移动的 " 全球通 " 客户套餐早已实现了单向收费。
甚至,在电信新推出的手机套餐中," 天翼 " 资费优惠最低降至 0.06 元 / 分钟,比 " 小灵通 "0.2 元 / 分钟还要便宜。
通话价格便宜一直是 " 小灵通 " 的最大优势,可移动与电信祭出的这记 " 绝杀 ",彻底让其没了活路 。
2011 年 1 月 1 日," 小灵通 " 正式退市,为通讯新宠 3G 让路。
许多曾囤积了大量 " 小灵通 " 终端的销售商一直抱有幻想,总觉得用户基数巨大,不可能真正退网。
可时代洪流永远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断更新迭代移动通信技术,最终让 " 高启盛 " 们输得一败涂地。
即使昔日靠 " 小灵通 " 赚得盆满钵满的 UT 斯达康,也同样没逃脱没落的命运。
出现两种不同的标准,根本原因是这两种技术背后有着不同的利益集团。
WCDMA 是欧盟继 GSM 后提出的,美国不甘心被欧盟牵着鼻子走,所以提出了 CDMA2000 标准。
因此,为了不被欧美国家牵着鼻子走,中国研发出了 TD-SCDMA 技术,并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确定为 3G 国际标准之一,成为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
虽然 TD-SCDMA 同样存在各种不足,随后被更成熟的 TD-LTE(4G)技术代替,但从当时移动互联网尚在发展的背景看,TD-SCDMA 技术确实更符合中国当时移动通信和网络资源配置与信号传输的状况。
由于 TD-SCDMA 与 WCDMA 有一定技术差异,吴鹰觉得 WCDMA 技术才是中国未来可能采用的通信行业标准,为此不惜 " 豪赌 " 一把,拼命砸钱在美国、韩国等地收购研发企业,试图实现从技术到设备 " 一锅端 "。
这其实与当初华为任正非的思路完全一样,可由于立场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华为不仅潜心研发最新的 TD-SCDMA 技术,还用研发好的相应设备,直接选择与中国电信合作。
2006 年,中国信息产业部正式宣布,TD-SCDMA 作为我国的通信行业标准。
吴鹰这才醒悟自己 " 下错了注 ",宣布放弃之前的 WCDMA 方案,改为支持 TD-SCDMA。
可惜赌局就是赌局,赔了十多亿的吴鹰被 UT 斯达康罢免,无奈出局。
赶走了吴鹰,UT 斯达康在投资上越发摇摆不定,虽说曾在 IPTV、手机及其他业务上进行过投资,但面对华为以及海外手机巨头的进入,每况愈下,最终失去了转型的机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对路也顶住诱惑的华为,最终在 3G 时代迎来爆发,成为民企中的佼佼者,现在已是国内通信科技产业里的中流砥柱。
从 " 小灵通 " 的兴衰史不难发现,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走别人的路,永远得不到核心竞争力,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所有的传奇,不在于短暂的辉煌,而在于那份坚守的初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