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邪修做饭有多简单?"
" 减肥邪修又出新招了!"
" 考研也能邪修吗?!"
最近,互联网刮起一阵 " 邪修 " 之风——
不用开灶生火,微波炉叮几分钟就可以做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葱油拌面;不用花钱报班,倒着走几分钟再正着走、想象胸前发射激光,便可矫正体态。不用埋头苦背,把喜欢看的同人文换成英文版即可快速扩大词汇量。
邪修出自仙侠、玄幻类小说及二次元文化,原指修炼邪道功法或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修行的人。网友口中的邪修则指生活中通过非常规甚至有点离谱的方法,简单高效地达成目的。
乍眼一看,这些 " 稀奇古怪 " 的方法让人惊呼 " 这也可以?!" 而评论区 " 晒作业 " 和纷纷附和 " 管用 " 的网友足以证明邪修虽 " 邪 " 但的确实用有效。
究竟为何万物皆可邪修?邪修达成目的之后,我们又能发现、获得什么?
邪修不仅是对新奇方法和趣缘联结的发现,它还是富有创造力的微小抵抗。
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看似遥不可及的目的地,年轻人以邪修为渡舟,抵达另一种彼岸。
1
探索:一种理性而温和的折衷
以邪修做饭为例。平日做牛腩,要炒糖色还要用高压锅焖肉,费时费力。但在邪修下,食材全部倒进电饭煲里,再加一颗猕猴桃或者几块菠萝,提升肉的软嫩度和鲜香,最后合上电饭锅盖炖煮,好吃的炖牛腩便轻松完成。
达成同一目的,邪修不走寻常路,颠覆了传统方法的一板一眼,让实践者成为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邪 " 不仅胜在轻松快捷,还增添了实践过程的趣味性,吸引人们接触和学习这种新方法。
以 " 有趣 " 为纽带,年轻人在网络中形成趣缘社交,即因网络中的趣味性内容产生讨论、形成联结。
无论是借鉴、学习他人的邪修方法后留下一句 " 真的有用 ",还是看到他人分享共同的邪修经历时评论上一句 " 我也是这么做的 ",邪修让网友之间的社交信号瞬间同频,在趣缘加持下迅速拉近社交距离,产生更多互动和联结的可能。
这种有趣又独特的联结,是年轻人在网络世界中一同达成某一目的的携手,也反映出共通的心理状态与内因:
邪修是年轻人在现实能力与目标标准之间张力过大时的一种低配但松弛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层面的自我保护和调节。
除了做饭、减肥之外,邪修的风也吹到了学习、健身、社交能力等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更多精力以达成目标的领域。
有人说,不用早起三小时看书,早上刷牙时听播客也算增加知识;不用健身撸铁,每天背着重书包通勤也能锻炼核心;不用社交练口才,和快递员对话时说的一句 " 麻烦您了 " 也算克服社恐的一大步。
邪修看似略带调侃,像一种玩笑式的努力,但它并非摆烂式的糊弄,也不是对目标的逃避——
年轻人们并没有放弃对自律、成长、改变的渴望,但面对状况百出、压力不断的生活,与暂时难以企及的理想状态,他们寻找一种成本更低、压力更小、但依然保有进步感的方法。
邪修便是这样的理性折衷。它保留了行动的方向感,却降低了路径的门槛;它用 " 做一点点也可以 " 的姿态,替代了非黑即白的成功叙事。
在这个不能轻易停下、也不能盲目猛冲的时代,邪修提供了一种介于 " 全力以赴 " 和 " 彻底躺平 " 之间的中间地带,一种更温和、也更适合长久坚持的自我调节方式。
一时做不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换条路,还能继续走。
2
战术:灵活游移下的抵达实践
邪修折射出年轻人思维上对 " 正统 " 的主动疏离。这种转变不仅表现为路径选择的灵活性,也体现在对效率与体验关系的重新理解:
年轻人并非摈弃最好、最快、最优解,而是在效率、过程感受和个性表达之间寻求平衡,让过程即意义、体验即存在。
有人用微波炉快速做各种料理,节省时间又能吃上热饭;有人通过买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早餐卡,激励自己早起读书;有人把家务变成游戏,通过挑战和奖励机制让打扫卫生变得轻松愉快。
当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被遵循,邪修的 " 邪 " 让我们看到一种反直觉,一种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可以被不断复制的模板、既有且正统的成功路径的温和反驳。
米歇尔 · 德 · 塞托在其代表作《日常生活实践:1. 实践的艺术》提出 " 策略 "(strategies)和 " 战术 "(tactics)两个重要概念。
策略属于权力掌握者——如国家、公司、制度——的行为方式,用于制定规则、设定结构、安排空间等。而战术是普通人在这些权力结构和规则中,见缝插针满足个体利益的应对方式。
比如,商场设置固定的动线来引导顾客消费,这是策略;而顾客为了省钱省时间只逛打折区,就是一种战术。公司设定标准办公流程和绩效体系,这是策略;员工研究各式摸鱼和薅羊毛方法,就是他们在规则缝隙中进行的战术。
战术通过重新占用、重构意义、暗中游走,完成对策略的非正面冲突。通过这些灵活应对,普通人在不推翻既有结构和秩序的前提下,找到了自我调节和表达的空间。
邪修正是这样一种 " 逆操作 "。年轻人通过想象自己没有上嘴唇学英音发音、用力向上吹刘海找到核心收紧发力感等方法,悄然瓦解了传统路径和思维方式的唯一性和严肃性,对既有的稳定的 " 秩序 " 形成微小抵抗,重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标准,以此建构自我存在。
邪修的 " 修 " 是灵活游移下的抵达,根本是战术化的自我实践。它不仅是修得一个结果,也是修成一种以 " 我 " 的尺度去定义规则、衡量价值的生活策略。
万物皆可邪修,是因为每一个邪修者,都可以在人生剧本的默认设定中,加上一笔属于自己的注解。
3
偏离:用创造力抵抗不确定性
社会学家齐格蒙 · 鲍曼用 " 流动的现代性 " 描述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成为常态,秩序不断重组,生活缺乏固定模板与清晰轨道。成长不再是线性过程,努力不再直接导向成果。
例如,今天学的技能,明天可能就被 AI 取代;一份看似稳定的工作,也可能在系统性裁员中顷刻瓦解。年轻人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被迫与不确定性共处,却又难以对结果产生实质性的掌控。
在这类结构性不稳定中,传统意义上的 " 正修 " 虽然预示了终点,但失去了对抵达的保障。努力学习、升职、健身、自律,仍被视为 " 应该 " 的生活方式,但它们带来的结果越来越不可预测。
全力以赴,却可能一无所获;按部就班,却常常被 " 突如其来 " 打断。" 我 " 面对不确定的结果,难以对外部因素的影响作出预判和及时应对,参与感的丧失让人显得被动。
于是,无论是生活琐碎还是人生道路,年轻人开始主动探索另一条路径,向过程本身投以更多关注。比起想象成果丰硕,能够抵达目标足以令人欣喜;比起手段高明、路径完美,能够每日向前推进一点点的坚持也弥足珍贵。
在这种心理转向中,邪修表面上存在对探索另一路径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让人们通过 " 我 " 在实践中的持续参与,打破被动局面,在高不确定性的生活中获得掌控感与确定性。
因此,邪修是一次自我效能的回收。它让人在充满未知与不确定的生活中,让不可预测变成眼下可见的收获,通过一点一滴找回主体感。
而这种对确定性的寻回,并不只停留在实用层面。
在一次次邪修中,年轻人获得了从零到一的信心,重拾了创造的能力。哪怕方法看上去有点 " 邪门 ",这些看似微小的偏离,正是普通人对结构化生活的创造性回应,意味着个体生命力的苏醒。
邪修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是用可见的确定对抗不确定性。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角楚门一直活在大型真人秀里,每天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而他对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场作秀假象一无所知。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生活的小镇,开始质疑每一个熟悉却重复的日常场景,最终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被安排好的剧本中。
当他终于鼓起勇气穿越风暴、撞破天际线般的布景墙、打开蓝天墙上的那扇门,那一刻不仅代表了主人公逃脱控制、迎来自由,还是个体意识苏醒后对既定人生设定的主动出走。
近年来,关于 " 人生活得像个 NPC" 的讨论引发网友共鸣。许多人都说自己的人生两点一线、毫无变化,好像人生就会保持这种模式几十年,一眼看得到头。
而邪修在许多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楚门走出摄影棚出口的那一刻。那些挣脱既定叙事的跳脱、不同于往日的 " 破绽 ",拼凑出了灵活应对不确定性的创造力,而富有创造性正是 " 活人感 " 的体现。
生活海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 邪修 "。继续探索生活中的独特体验,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享受那些意外之喜。
然后,我们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 " 开门一瞬 "。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