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07-25

【长安巷陌】六名青春的坠落:一场本可避免的实习悲剧背后的责任迷局

20 岁到 22 岁,是人生中最滚烫的年纪 —— 书包里装着未写完的论文,手机里存着对未来的规划,父母口中的 " 骄傲 " 是他们肩上最温暖的重量。但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 6 名大三学生,却在 2024 年 7 月 23 日的上午,永远停在了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那座冰冷的浮选槽里。当钢制格栅板翻转脱落的瞬间,不仅碾碎了 6 个年轻的生命,更撕开了校企合作中安全管理的层层伪装,留下一个关于责任、形式与生命价值的沉重拷问。

01

39 分钟:从青春分享到生命骤停

7 月 23 日的内蒙古,暑气已漫进乌努格吐山铜钼矿的浮选车间。机器轰鸣中,51 名东北大学大三学生正跟着 4 名老师参观 —— 这是他们采矿工程专业 " 必修的生产实习 ",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课本里反复提及的浮选设备。

▲浮选槽顶上视角(来源:网络)

10 点 20 分,刺耳的惊呼突然刺破机器噪音。正在格栅板上集中听讲的学生们脚下猛地一空 —— 那块本该是 " 安全屏障 " 的格栅板,因一侧固定角钢的陈旧性焊缝突然断裂,像被掀开的盖子般翻转脱落,瞬间坠入下方 2 米处的矿浆中,甚至来不及发出完整的呼救。

现场监控记录下了随后令人窒息的 39 分钟:工作人员在 10 秒内按下急停开关,切断了浮选槽的动力;28 分钟后,企业应急小队带着救生设备赶到,在黏稠如泥浆的矿浆中摸索定位;12 时 01 分,第一名人员被救出,后紧急送往医院;12 时 40 分,最后一名人员获救,但经医护人员确认已溺亡

这场在 2 米高度发生的坠落,之所以成为致命陷阱,恰恰在于矿浆的特殊性。据矿业安全专家解释,浮选槽内的矿浆由矿石颗粒与药剂混合而成,密度远大于水,黏度极高,人坠入后难以挣扎,极易因口鼻被堵塞而窒息。" 就算 1 米深,一旦失去平衡,也很难自救。" 而涉事企业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并未在安全培训中提及这一致命细节。

02

致命翻转:" 安全屏障 " 为何成了索命陷阱?

事故发生当晚,涉事企业官网连夜删除了所有关于 " 安全管理 " 的推文。人们很快发现,这家被东北大学 2020 年授予 " 优秀实践教育基地 " 的企业,2024 年 2 月还在高调宣传 " 全年安全环保零事故 ",甚至特意提到 " 完成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栅板更换 "。这种宣传与事故现场的反差,在调查组的初步通报中被彻底戳破。

▲图片来源: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技术检测显示,格栅板固定角钢的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并非突发断裂。这意味着早在事故发生前,隐患就已存在。而企业在 2 月局部更换格栅板时,为节省成本,未对全部焊缝进行无损检测 —— 这本是建筑安全规范中的基础要求,就像给房屋换梁却不检查榫卯是否牢固。

事发平台不仅没有承载标识,连 " 最多能站几人 " 的基本规定都不存在。校企签订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里,找不到任何关于现场监护流程、紧急疏散路线或人数限制的条款。东北大学称 " 有完整的安全培训流程 ",但学生家长直到接到噩耗才知道,孩子实习要站在悬空的格栅板上;企业号称 " 全方位安全交底 ",却连 " 矿浆窒息风险 " 都未曾提及。

03

" 优秀基地 "?安全谎言的彻底戳穿

更讽刺的是,这个 " 每年接收近 50 名学生实习 " 的 " 优秀基地 ",其安全管理的敷衍早有前科。工商信息显示,2024 年该企业就因 " 安排高血压工人高空作业 "" 未配专职矿长 "" 工人未带自救器下井 " 等问题,被多次行政处罚。这些罚单像一个个未被重视的预警信号,而涉事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恰恰把这种 " 形式主义安全 " 发挥到了极致 —— 挂着 " 优秀基地 " 的牌匾,却连最基本的安全防护都做不好。最终在 6 名大学生的生命面前,变成了血淋淋的事实。

▲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进展公告

04

形式主义安全:省了成本,碎了人命

事故发生后,涉事企业母公司中金黄金的股价次日暴跌 7%,712 亿市值蒸发的背后,是投资者对 " 安全管理 " 的集体质疑。但比股价更值得警惕的,是舆论场中一个尖锐的追问:如果坠落的不是 6 名大学生,而是 6 名普通工人,这场悲剧会引发如此震动吗?

▲中金黄金的股价次日暴跌 图源网络

涉事企业的安全前科早已给出答案:2024 年 10 月,中金建设包头分公司、项目部因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因安排高血压工人高空作业被罚 60 万,舆论波澜不惊;2024 年 8 月,河南金渠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要求配备专职矿长被罚 10.5 万,无人深究;2024 年 2 月,嵩县金牛有限责任公司因工人未带自救器下井被罚 4 万,更是悄无声息。直到这次,悲剧的发生,才撕开了 " 安全形式主义 " 的遮羞布 —— 原来,不是安全漏洞不存在,只是未轮到 " 被关注的群体 ";不是企业不懂规范,只是遵守规范的成本,总被排在利益与效率之后。

▲安全无小事(图源:网络)

矿业类专业的学生道出了更普遍的现实:" 实习签的安全承诺书,大多是‘走过场’。下矿井、爬平台时,老师和企业人员只顾着讲技术,很少提安全细节。我们也习惯了‘跟着走就行’,毕竟‘优秀基地’总不会害我们吧?" 这种对 " 权威 " 的信任,对 " 流程 " 的盲从,恰恰成了隐患的温床。

05

当 " 必须实习 " 成 " 可以冒险 ":谁在默许危险?

更值得深思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矿业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 20%," 生产实习 " 是必修环节。但 " 必须实习 " 不代表 " 可以冒险 "," 实践重要 " 更不意味着可以牺牲安全。当高校为了 " 实践成果 " 选择与 " 有问题 " 的企业合作,当企业为了 " 校企关系 " 简化安全流程,当监管部门对 " 优秀基地 " 的光环疏于监督,悲剧的种子早已埋下。

这场悲剧之所以刺痛人心,不仅因为逝去的是 " 前途光明 " 的大学生,更因为它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某些地方,安全底线正不断让位于利益、效率与形式主义。对企业而言,省一笔检测费、少一次流程检查,能降低成本;对学校而言,挂一块 " 优秀基地 " 的牌匾、完成实习指标,能彰显 " 实践成果 ";对监管而言," 零事故报告 " 比深入排查更省事。可一旦出事,代价却是鲜活的生命,是破碎的家庭。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样的安全漏洞并非个例。从建筑工地的 " 未系安全带 " 到化工厂的 " 违规操作 ",从煤矿的 " 安全检查走过场 " 到工厂的 " 设备老化不更换 ",多少事故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逻辑:" 以前都没事 "" 没那么严重 "" 应付过去就行 "。只是这一次,不幸的是带着学生证的年轻人,才引发了全网关注。

06

六个滚烫生命逝去:安全警钟该敲醒谁?

但生命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工人,无论是 " 天之骄子 " 还是 " 普通劳动者 ",他们的背后都有等待的灯火,有牵挂的家人,有未完成的人生。当安全底线被漠视,当 " 形式主义安全 " 成为常态,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 —— 今天是实习的大学生,明天可能是下井的工人,后天可能是车间的技术员。

这场悲剧,不是意外,而是警钟。它不仅拷问涉事企业与高校的责任,更拷问着整个社会:我们是否真的把 " 生命至上 " 刻进了骨子里?当利益与安全冲突时,我们能否守住底线?当 " 流程合规 " 与 " 实际安全 " 脱节时,我们能否主动纠偏?

六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个夏天,他们的故事不该只是新闻里的数字,不该只是股价波动的注脚。愿他们的离去能换来真正的改变:让 " 安全培训 " 不再是念稿子,让 " 设备检查 " 不再是拍照片,让 " 责任追究 " 不再是事后补救,让每一个踏入工厂、矿井、车间的人,都能踩着扎实的 " 安全屏障 ",平安回到等待他们的人身边。

来源 / 长安巷陌

相关标签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