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ZAKER陕西 14小时前

【长安巷陌】暑期档冰火两重天:《长安的荔枝》逆袭与《你行你上》的困境

2025 年暑期档的电影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大鹏执导的历史职场喜剧《长安的荔枝》以黑马姿态三天狂揽 2.28 亿票房,而姜文执导的励志传记片《你行你上》却遭遇滑铁卢,上映五天累计票房不足 6600 万,两者的票房差距折射出当下观众审美与市场逻辑的深刻变迁。

▲ 7 月 19 日《长安的荔枝》票房破亿(图片来源:官方贺图)

01

票房表现:数据背后的市场逻辑

《长安的荔枝》自 7 月 18 日提档上映后,凭借刘德华、杨幂等大牌演员阵容和稳定的编剧水平,票房曲线持续上扬:首日 3559 万,次日飙升至 6823 万,第三天稳定在 6640 万,累计票房突破 2 亿大关。猫眼专业版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将冲击 7 亿,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破 5 亿的华语电影。其成功得益于精准的档期策略 —— 避开春节档激烈竞争,选择暑期档黄金时段,同时通过点映积累口碑,排片率从 18% 迅速攀升至 32%,甚至出现边角座售罄的盛况。

▲截至 7.22 日,《长安的荔枝》累计票房已达 2.75 亿(图片来源:猫眼)

反观《你行你上》,尽管拥有姜文、马丽、雷佳音、于和伟等全明星阵容,首日票房仅 1794 万,次日勉强爬升至 2700 万,上映五天累计票房不足 6600 万,预测总票房跌破 1.5 亿,创下姜文导演生涯票房新低。影片部分地区采用的 "28 元两张票 " 低价策略不仅未能拉动票房,反而被观众解读为 " 自降身价 ",折射出市场对其内容价值的质疑。

02

创作路径:两种美学的碰撞

一、长安的荔枝:历史解构与职场寓言

影片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讲述唐朝小吏李善德为完成 " 荔枝转运 " 任务,在权力夹缝中求生的故事。大鹏延续《年会不能停》的黑色幽默风格,将唐代官场的 "KPI 考核 "" 跨部门协作 " 等现代职场元素植入历史叙事。例如李善德计算荔枝保鲜成本时的精打细算,被观众比作 " 当代打工人做项目预算的真实写照 ",这种古今互文引发强烈共鸣。

▲《长安的荔枝》豆瓣评分高达 7.7(图片来源:豆瓣)

在视听语言上,影片采用 " 盛唐浮世绘 " 式的美术设计,长安城的市井烟火与岭南荔枝林的葱郁形成鲜明对比。大鹏饰演的李善德将小人物的憋屈与坚韧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在 " 荔枝验收 " 那场戏中,他从卑微求情到爆发怒吼的情绪转换,被影评人称为 " 年度最佳表演片段 "。

二、你行你上:作者表达与观众隔阂

姜文以钢琴家郎朗的成长史为蓝本,试图构建一部融合东北方言、古典音乐与政治隐喻的 " 作者电影 "。影片将郎朗的钢琴竞技拍成 " 武林对决 ",加入少林轻功、多国国旗升降等夸张意象,试图赋予 " 艺术追梦 " 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例如郎朗在仙台赛场让五星红旗升起的场景,被解读为 " 冲破西方艺术霸权的宣言 ",但这种密集的隐喻堆砌让普通观众感到困惑,叙事碎片化问题突出。

▲《你行你上》豆瓣评分(图片来源:豆瓣)

演员表现方面,马丽饰演的郎朗母亲虽贡献了几场爆发力十足的戏,但东北方言的生硬使用(沈阳观众直言 " 刺挠 ")和角色塑造的扁平(被批 " 爹味过重 "),削弱了人物的可信度。姜文本人饰演的控制狂父亲,尽管表演极具张力,但其过度的掌控欲却引起许多网友反感,称其有美化 " 鸡娃式教育 " 的嫌疑。

03

观众反馈:接地气与高门槛的博弈

《长安的荔枝》的成功源于对 " 打工人文化 " 的精准捕捉。影片中李善德被上司甩锅、与供应商周旋、面对技术难题的情节,被观众称为 " 职场生存教科书 "。有观众二刷时在影院门口啃荔枝,感慨 " 李善德算保鲜成本那段,不就是我做活动算预算被财务怼的样子吗?"。这种将历史困境转化为当代焦虑的叙事策略,使其豆瓣评分稳定在 7.7 分,成为暑期档口碑冠军。

反观《你行你上》,6.7 的豆瓣评分与《一步之遥》并列姜文作品最低,核心问题在于 " 高门槛 " 的艺术表达。部分观众质疑影片将郎朗的学琴经历与中苏关系裂变、中国崛起等宏大议题强行捆绑,导致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南方观众对东北方言的接受度低,沈阳本地观众甚至批评 " 姜文的口音听得人浑身不舒服 "。这种文化的错位,使得影片在下沉市场遇冷。

▲《你行你上》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04

行业启示:类型创新与观众共情

《长安的荔枝》的逆袭证明,历史题材的当代转译具有巨大潜力。大鹏通过 " 职场喜剧 + 历史隐喻 " 的类型融合,成功激活了马伯庸 IP 的商业价值。其成功经验在于:用现代语境解构历史,让观众在熟悉的情感中找到共鸣点。相比之下,《你行你上》的困境揭示出作者电影在商业市场的生存悖论 —— 当艺术表达脱离大众审美基础,即使拥有顶级制作班底,也难以避免票房滑铁卢。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原作

值得关注的是,两部影片的票房差异也反映出观众消费心理的变化。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观众更倾向于为 " 即时快乐 " 买单。《长安的荔枝》通过密集的笑点和明确的情感宣泄满足了这一需求,而《你行你上》的晦涩叙事和严肃主题,则显得与市场脱节。

05

地域镜像:陕西市场的排片博弈与文化错位

在陕西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上,《长安的荔枝》与《你行你上》的市场表现呈现出鲜明对比。《长安的荔枝》凭借地域文化共鸣,首日排片率达 23.9%,次日攀升至 27%,部分影城黄金场次占比超 40%。其首日票房突破 800 万元,五天累计 3500 万元,占陕西同期票房的 45%,西安单城贡献全省 60% 票房,某影城单日票房破 50 万元创暑期档纪录。影片将 " 一骑红尘妃子笑 " 的历史意象与西安城墙、华清宫等场景结合,引起西安影迷的共鸣。

反观《你行你上》,陕西市场首日排片率仅 12.1%,次日暴跌至 8%,上座率不足 5%。首日票房 320 万元,五天累计不足 1200 万元,女性观众占比仅 42%,豆瓣评分 6.7。影片东北方言与政治隐喻引发文化水土不服,许多西安观众对姜文的东北口音表达不适,咸阳观众更批评其 " 把个人奋斗拍成民族寓言,让人摸不着头脑 "。

▲《你行你上》7 月 22 日票房仅 238.11 万(图片来源:猫眼)

这种分化折射出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长安的荔枝》通过 " 职场喜剧 + 历史隐喻 " 精准触达本地观众,而《你行你上》的高门槛表达与观众偏好的接地气叙事脱节。西安影评人李平安指出:" 陕西观众更倾向于共鸣感强的故事,而非晦涩隐喻。" 这一现象揭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需平衡艺术表达与市场需求,否则即使坐拥顶级班底,也难逃票房滑铁卢。

《长安的荔枝》与《你行你上》的票房悬殊,本质上是两种创作理念的碰撞:前者以类型创新和观众共情为核心,后者执着于作者表达的纯粹性。在电影工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在艺术追求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是所有创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

文 / 严雨尘

编辑 / 周芝屹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