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海纳百川、日新月异的都市,她的独特气质从何而来?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那些曾经在此奋斗、思考、创造,并将精神深深烙印在城市肌理中的先贤人物。
昨天, 由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主办的 " 所念皆星河 " —— 2025" 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 " 论坛特别版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已经连续举办十四届的论坛以全新的直播形式温情启幕,总观看数达 14 万余人次,全平台点赞数超 90 万。
这不仅是一场论坛,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论坛聚焦曹景行、陈醇、蔡祖泉、程乃珊这四位当代上海极具代表性、体现城市精神的文化先贤,通过其后代、朋友、研究者的分享,立体还原他们的人生风采,讲述他们与上海共生的城市记忆。
上海的腔调:" 当代上海风情的画手 "
著名海派女作家程乃珊,以其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生动描绘了上海弄堂生活、市民百态和时代变迁,被称为 " 上海的女儿 "。她笔下的上海,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独特的城市韵味。2013 年 10 月,程乃珊入住上海福寿园,典雅的黑色石碑上影雕着她支颌浅笑的面容,显得端庄娴淑。碑下的枕石篆刻着泰戈尔的名句 "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
上海市作家协会兼职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杨扬教授表示程乃珊是 " 当代上海风情的画手 ",上海都市生活的文字书写便是从程乃珊的作品《蓝屋》开始。程乃珊爽朗乐观,富有生活热情,她描写的上海城市生活,其文字的伸缩性很大,既可以写出洋房里的富贵生活,也可以写出棚户区子弟们的生活。
上海的睿智:" 每活一天,他都把自己的光发出来 "
资深新闻评论家、学者曹景行,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犀利的评论和深厚的学养,成为解读时代、启迪民智的代表。2022 年 2 月,曹景行入住上海福寿园。其墓碑造型别具一格,为一盏镌刻于屏风内的茶杯,是他结婚时黄山茶林场朋友们赠送的礼物,并使用了几十年之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知名学者金光耀教授是曹景行在黄山茶林场时期的场友,1978 年他们一起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并做过同寝室的室友,大学四年结下了终身的友谊。读大学的时候,曹景行如饥似渴地读书,吸收各学科的知识。当同学们都在读中国通史课的教材时,曹景行在读《资治通鉴》,其古文能力和阅读的毅力可见一斑。退休以后,曹景行依然会把阅读的重要内容发在朋友圈内,一天能发一两百条之多。" 每活一天,他都把自己的光发出来,没有任何遗憾。"
上海的进取:艰苦研制出中国人的 " 争气灯 "
蔡祖泉," 中国电光源之父 "、复旦大学教授。他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从工人成长为科学巨匠。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出中国人的 " 争气灯 " ——长弧氙灯等系列成果,其科学精神与实干作风,正是上海 " 敢为人先、锐意进取 " 城市品格的生动体现。2009 年 7 月,蔡祖泉入住上海福寿园,其墓志铭 " 难舍落夕阳,追思叠碧霄 ", 彰显了他终其一生一心为国、刻苦拼搏,照亮了新中国发展的前行道路的伟大的人生历程。
蔡祖泉之子蔡中卫表示,父亲一直认为自己是普通人,最喜欢长期的称呼 " 蔡师傅 "。虽然他从普通的学徒工,最后主持了很多攻关项目,包括上海人民广场点亮的 100KW" 人造小太阳 ",但他在家里从来不提自己的成就。蔡中卫印象深刻的是小学两年级的时候,父亲让兄弟俩去研究室帮忙整理,奖励了两人一瓶汽水。旁边的同事要加一瓶,他都不答应,说下次再来。
上海的声音:" 听君细陈 如饮甘醇 "
陈醇,播音艺术家、朗诵大师,他那极具辨识度、充满磁性和感染力的声音,是几代上海人共同的记忆,作为 " 上海的声音 " 他的播音陪伴了无数听众的清晨与夜晚。2025 年 3 月,陈醇入住上海福寿园。其纪念像西装笔挺、目光深邃,一旁镌刻的 " 人民播音艺术家陈醇 "" 听君细陈 如饮甘醇 ",生动地概括了陈老的艺术成就、风格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主持人秦畅与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创始人之一、名誉馆长伊华共同追忆这位播音大师。伊华第一次接触陈醇是在 1996 年,当时因为福寿园的宣传片需要配音,她冒昧地给陈醇老师打了电话邀约,没想到他欣然接受。这部宣传片改变了纪念场所的形式,配音好听,画面也很美。而秦畅是陈醇 30 多年的学生,她说最后与老师告别的时候,老师面色红润,没有痛苦,是真正的善终。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名誉馆长伊华表示,今年是先贤与上海城市记忆论坛创办十四周年,论坛连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各界资源,打造了与记忆共情、与历史共鸣、与时代共振的传播海派文化、红色文化的交流平台。本次论坛聚焦在福寿园这个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空间,并首次通过全程直播的方式呈现,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关心上海文化的朋友参与其中,共同品味海派风情,感悟生命价值与城市文脉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