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刀客 doc
前几天,拼多多悄悄干了一件 " 大事 "。
7 月 13 日晚上 9 点,一纸不足百字的通知静悄悄地发出:多多进宝 CID 信息流投放业务暂停,次日零点起立即生效。
在服务商的微信群里,消息像炸雷一样炸开了锅。没人会想到,拼多多会以这样 " 偷摸 " 的方式暂停 CID。
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突然按下暂停键?拼多多在想什么?
01
广告行业英文缩写众多,简单介绍下 CID。
CID 全称是 Click ID,简单讲就是一个在点击广告时生成的唯一 ID 标识,这个 ID 会被嵌入跳转链路中,并随用户跳转进入交易平台,最终被绑定到用户的订单上。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广告和成交之间的一条看得见的线:用户在抖音、小红书或者 B 站上刷到一个商品广告,点进去跳转到淘宝或者拼多多,如果最终完成下单,那 CID 就负责告诉平台:这单是从哪来的,是哪个平台上的哪个广告助力了交易。
拼多多、淘宝、京东这些电商平台,每天都有海量新商品上线,大多数没有历史数据,也没有品牌背书,靠自然流量很难起量。但如果能借助内容平台的外部流量,把潜在兴趣用户引进来,并通过 CID 机制记录转化反馈,那就能快速识别出哪些商品有爆款潜力。
换句话说,CID 帮助交易平台打通了 " 站外找用户—站内看成交—站外继续买 " 的漏斗回路,是一种轻运营、高效率的冷启动工具。
另外,CID 也是电商平台外包 " 人群精准投放 " 的一种方式。平台本身不需要训练复杂的广告算法模型,而是把订单回传给抖音、小红书、快手这些内容平台,让它们的推荐系统负责找对的人、讲对的故事。这对于自身广告能力还不够强的平台来说,是个事半功倍的做法。
所以你会发现,表面上看,是内容平台给交易平台 " 导流 ",但实际上,是交易平台 " 借算法之手 " 去完成了一个低成本、高转化的投放闭环。
而这条链条的中枢,正是 CID。
CID 在今年 618 前后却重新变热。一方面是阿里全面开放了与小红书、B 站的 CID 回传合作,小红书甚至搞出了 " 红猫计划 ",号称打通从种草到转化的完整链路,ROI 肉眼可见地翻倍。
就在 5 月份,快手还专门开了 CID 的产品峰会,不仅把 CID 系统重构了一遍,还将 CID 的服务商体系也同步扩容,引入了创量、买量小飞机这样的 API 服务商,甚至还对接了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进宝。
在一片热火朝天的行业氛围中,拼多多却对 CID 踩了急刹车,不知道快手看到这则通知时,会作何感想。
拼多多曾是 CID 模式最积极的推动者之一。因为相比于淘宝,拼多多没有太强的品牌沉淀和店铺体系,它的交易天然偏向 " 单品转化 ",而不是 " 品牌经营 ",因此从抖音、小红书上直接引入性价比敏感的流量,做成交,是符合它逻辑的。
更别说拼多多擅长通过补贴与算法,把外部流量迅速转为订单,把这套 " 高转化机器 " 开到 CID 赛道上,是它曾经快速抢占电商 GMV 的重要一环。
02
拼多多在公告中用的是 " 暂停 " 二字,而不是 " 下线 " 或 " 关停 ",这点很值得玩味。
我身边服务商朋友们普遍猜测是因为交易和内容平台之间的分歧,双方可能在数据回传、分佣机制、归因模型等合作细节上暂时没谈拢,等大佬们达成新一轮共识后,CID 或许还会恢复。
这个判断并不无道理,毕竟 CID 带来的转化效率是看得见的。但如果只是平台之间的博弈,按照常规逻辑,也没必要骤然踩下急刹车、全面暂停。
要知道,一次 CID 暂停,不止影响大促节点上的投放计划,还连带影响了平台内部和商家的排期安排。
这种 "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操作,恐怕背后不只是谈判桌上没敲定的协议那么简单。
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拼多多的整个商业化系统,已经在往 " 全域经营平台 " 方向转型。从百亿补贴到直播再到秒杀频道,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 " 导流成交 " 变成 " 平台内自循环 "。
所以,CID 这类依赖站外跳转的模式,可能并不适合长期作为主力策略,尤其是在隐私监管趋严、数据保护趋紧的背景下。
这个观点也是成立的,不过它解释的是拼多多的长期方向,而非这次 " 半夜紧急叫停 " 的短期操作。
因为如果只是顺势收缩 CID,完全可以提前通知、平稳过渡,而不是以近乎 " 熔断 " 式的方式发布暂停公告。
所以问题回到原点:拼多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突然 " 刹车 "CID?
我认为得从拼多多一贯的经营逻辑、广告模型的构建方式,乃至当前的增长压力与风控体系,去重新理解这次动作背后的深层逻辑。
03
首先是数据的透明度问题。
CID 机制听起来是个 " 多方共赢 " 的系统,但实际上,在这个系统里,拼多多这种交易平台的数据掌控力被削弱了。
怎么理解呢?
在传统的站内广告投放中,流程是绝对闭环的,拼多多是全链路的主人:人从哪来、点了什么、看了多久、买了什么,全都在拼多多自己体系内完成。数据从曝光到转化,一层层地写在拼多多自己的 " 账本 " 上。这种情况下,平台对每一分钱花得是否值,心里是有数的。
但 CID 不一样。CID 的点击发生在站外(比如小红书、快手、B 站),广告是别人投的,人是内容平台推荐的,连归因模型都是内容平台或者服务商来跑的。拼多多只是在订单端接收一个 " 这是某个平台带来的成交 " 这样一个结果。
这相当于你把钱交给别人去请客吃饭,最后人告诉你 " 我请了,而且对方吃得很开心 ",但你连饭店是哪家、菜单点了啥、是不是拼桌都不清楚。
这种 " 看不清 " 对一个追求极致 ROI 的拼多多来说,其实是很难接受的。
退一步讲,如果内容平台在回传数据时只给你 " 必要字段 " 而非 " 全量数据 ",拼多多连数据沉淀都无法做完整,那这套机制就变成了一次性消费:花完了,转化了,但没留下经验教训,没法形成方法论,不能内化能力。
对于拼多多这样一个极度强调效率与控制力的平台来说,CID 的 " 不可见 " 和 " 不可控 ",本质上是一种系统风险。
你让一个本能习惯自己测算 ROI、自己控成本、自己算账的商人,去接受一个 " 别人说你这单值 " 的闭环系统,的确需要很强的信任基础。
这或许是拼多多这次踩下急刹车的一个原因。
04
其次是归因问题之争,这是 CID 机制里最微妙、但又最关键的那根神经。
在广告归因这件事上,没有谁甘心只做搬运工。
内容平台当然想证明,是自己的那条笔记、那段视频、那句文案促成了下单行为。服务商也不甘示弱,他们要拿数据说话,强调是自己的人群定向、创意拆解、投放优化起了关键作用。
而交易平台,作为最终成交的发生地,更希望把归因的主导权握在手里,因为只有掌握归因,它才能真正说清楚哪个渠道值得加预算,哪个环节需要优化,哪个投放 "ROI 不及预期 "。
每一方都想在归因模型中占据主导地位,抢夺最终的 " 功劳归属 "。
这导致数据回路被 " 多方接管 ",数据链路被内容平台、中间的服务商、交易平台层层 " 接力 ",谁都想给数据标记一下、插个手,最终归因变得 " 碎片化 "
甚至有些平台为了避开限制,还会使用二跳 / 三跳链路(比如先跳到服务商页面、再跳到电商平台),这又让整个路径变得更加不透明。
结果就是:一笔交易数据,在穿越层层平台和技术系统的回传过程中,每一跳都不可控,充满不确定性,整条链路的信息熵不断增加,最后原始信号被掩盖在噪声中。
平台原本想靠这些回传数据训练自己的算法,结果越训越乱,系统也变得没方向,想优化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更直白地说,一笔订单到底该归功于哪一个广告位、哪一种内容形式、哪一组定向策略,如果各说各话,没有统一口径,交易平台的广告系统就像是在雾里开车——看上去数据都在,但没有一个清晰、可验证的真相。
这不仅影响系统优化,更会影响预算分配、佣金结算,甚至会波及下一轮的策略制定。
拼多多这次暂停 CID,或许正是觉得,与其用一条充满噪音的链路,不如彻底停下来,重新梳理清楚数据到底该怎么回、谁说了算、怎么用得上。
五、
这次拼多多叫停 CID,让整个行业看清了一些底层变量,也让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内容平台、电商平台和服务商之间的真正关系。
暂停 CID 看起来像是一个技术动作,但我怎么看,都像是在表明一种姿态。
拼多多是在告诉行业:如果这场游戏的规则不是我来定,那我宁愿先不玩。至少不在这个阶段当那个配合别人模型跑数据的 " 二传手 "。
我也能理解拼多多的动作。说实话,换做是我,也会犹豫要不要继续跑 CID。
这个机制太依赖 " 别人配合 ":你得相信内容平台回传的数据是真实的,得相信服务商的标签是干净的,最后你还得自己兜着真实 GMV 的数据,反复比对、调参。这过程一旦出差错,作为交易平台的拼多多会吃亏。
当然,对拼多多来说,广告的核心能力正在向平台内聚拢,比如百亿补贴、秒杀、直播这些 " 内循环 " 场景,是它真正想打造的增长引擎。CID 这种 " 靠别人种地、自己收成 " 的链路,它或许早就不想再重押了。
拼多多的 " 暂停 ",显然也不是要彻底终结 CID,所以没必要过度恐慌。倒是这件事让我再次意识到: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每一个 ID 的生成和回传,背后都是一场关于平台权力边界的重新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