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Techweb 43分钟前

脱下皮衣、穿上唐装,黄仁勋中文演讲首秀

【TechWeb】7 月 16 日消息,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聚光灯下,一身深色唐装的黄仁勋稳步走向演讲台。面对台下众多与会者,这位英伟达创始人用略显生涩却坚定清晰的中文开启演讲:" 这是我第一次发表中文演讲,我非常紧张,我会尽力的。" 这简短的开场白立即拉近了他与中国观众的距离。

此刻是 2025 年 7 月 16 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开幕式现场,黄仁勋标志性的皮夹克首次被中式唐装取代,传递出这位科技巨头对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诚意姿态。

形象转变背后的深意

两天前,北京气温高达 35 ℃,一组黄仁勋与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合影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照片中,两人站在古色古香的建筑前微笑合影,另一张则并肩于小米 SU7 Ultra 旁竖起大拇指。

引人注目的是黄仁勋在酷暑中依然穿着标志性的黑色皮夹克,被网友调侃为 " 抗热体质 "。

后来,有媒体记者问及此事,黄仁勋幽默回应:" 因为西装没来得及干洗,我只有一套西装,还有点被穿坏了。希望我的皮夹克看起来还行。"

不到 48 小时,黄仁勋在链博会开幕式上的形象焕然一新。

他身着剪裁考究的唐装,用中文表达对中国创新环境的赞赏:" 链博会的规模非常大,气氛也很热烈,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创新的支持。"

事实上,这也不是黄仁勋首次在中国穿本土特色服装。

2024 年初,黄仁勋参加中国区年会就穿上了东北大花袄与国内员工共舞上了社交媒体平台热搜。

从皮衣到唐装,着装转变背后或许是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从彰显个人标志到融入本土文化,传递出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中国市场:英伟达的必争之地

" 中国已有 150 多万开发者基于英伟达平台创新。" 黄仁勋在演讲中公布的这一数据,揭示了英伟达在中国构建的技术护城河。

他特别点名肯定中国 AI 企业的全球贡献:他表示,中国超快的创新能力由研究员和企业家创造,像 DeepSeek、腾讯、阿里巴巴、MiniMax、百度等模型的共享推动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步。

" 中国市场如此庞大、充满活力。人工智能在中国发展非常快,这里有全球 50% 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 黄仁勋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他更深层的忧虑在于:失去中国市场等于放弃未来增长引擎。

2025 年 4 月,美国政府以 " 国家安全 " 为由禁止英伟达向中国销售 H20 芯片。H20 芯片本是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 " 合规阉割版 ",性能仅为旗舰产品 H100 的 15%-30%,但占英伟达中国区收入的 80%,该禁令导致英伟达计提 55 亿美元损失,股价暴跌 6%。

据黄仁勋分析,中国的 AI 芯片市场规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将达到约 500 亿美元规模,如果无法参与其中将是 " 巨大损失 "。

在截至 2025 年 1 月 26 日的财年中英伟达全球营收 1305 亿美元,中国市场贡献 170 亿美元,占比 13%。到今年 5 月,英伟达发布的 2026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国市场收入 55 亿美元,占比降至 12.5%。

同时,中国市场英伟达产品的市占率也在发生变化。今年 5 月,在台北国际电脑展的新闻发布会上,黄仁勋曾表示:" 四年前,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高达 95%。如今只有 50%。" 这背后,华为等本土企业加速填补空缺。

此前,外媒在采访黄仁勋时,他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我们的技术只比他们领先一代。如果美国不想参与,那就将失去中国市场。"

此次演讲前夕,黄仁勋就向媒体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美国已批准 H20 芯片恢复对华销售,且 " 已收到大量订单 "。他还宣布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且完全兼容的 NVIDIA RTX PRO GPU。

H20 的回归揭示了美国政策的矛盾性——既想遏制中国技术升级,又不愿放弃商业利益。解禁的 H20 芯片更像是一块 " 战术跳板 ",既缓解了中国企业的算力焦虑,也为英伟达争取着生态转型的时间窗口。

下一战场:生态竞争

黄仁勋在演讲中强调 CUDA 生态的粘性,他直面的是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最大挑战:90% 的中国 AI 代码基于 CUDA 开发,迁移至昇腾 MindSpore 等平台可能需要企业额外投入数千万元成本。

这种生态壁垒曾是英伟达的护城河,但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除了华为昇腾系列芯片崛起,国内 AI 芯片设计企业寒武纪 4 月公布的今年一季报惊人,实现总营收 11.11 亿元,同比增长 4230.22%;实现净利润 3.55 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分析人士就认为,在英伟达 部分芯片遭禁的背景之下,寒武纪的平替价值正在显现。

据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此前发布的预测,中国 AI 服务器市场预计外购英伟达、AMD 等芯片比例会从 2024 年约 63% 下降至 2025 年约 42%,而中国本土芯片供应商在国有 AI 芯片政策支持下,预期 2025 年占比将提升至 40%,几乎与外购芯片比例平分秋色。

正如黄仁勋在华盛顿的坦承:" 中国市场的创新速度远超预期,我们必须持续进化才能保持相关性 ",当国产芯片在性能、生态、成本上形成闭环,任何外部技术限制都将失去威慑力。这场围绕 AI 算力的博弈或许正在改写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