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陈梓庆
吉利汽车与极氪的合并终于落地。
7 月 15 日晚,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吉利汽车 ",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极氪科技 ",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科技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受此影响,吉利汽车股价今日(7 月 16 日)一度升至 18.76 港元 / 股,报收 18.26 港元 / 股,较 7 月 15 日的 18.24 港元 / 股,涨 0.11%。
实际上,自《台州宣言》发布以来,吉利汽车持续加紧对旗下品牌的资源整合,先有今年 2 月极氪品牌与领克品牌合并后成立极氪科技,后有今年 5 月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将极氪科技私有化的公告,由此,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还不足一年的极氪科技宣布退市。
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 一个吉利行动 " 进展顺利," 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于这场合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钟师向时代财经表示:" 如果吉利汽车阵营的每个品牌都单独运作的话,会导致集团资源分散,无法集中配置资源,这样下去必然会影响整个企业财务的健康发展。现在两者合并,可以整合、共享集团资源,包括研发资源共享,采购资源共享,海外资源共享等,从而提升吉利集团在国内外汽车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
而北京中质华兴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张翔认为:" 吉利从多品牌共存到‘一个吉利’的战略变化,也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趋势。"
急需降本
极氪是吉利阵营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2021 年 4 月,极氪发布首款车型极氪 001。这款猎装新能源车,在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独树一帜,迅速成为销量榜前列的常客,多次单月交付超过 1 万辆。
极氪 001 站稳脚跟后,极氪推出极氪 001GT、极氪 007、极氪 7X、极氪 X、极氪 009 等多款车型,覆盖 SUV、MPV 等多个细分市场。2024 年 5 月,极氪还在纽交所实现上市。
然而,极氪的火爆并没有持续太久。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多个玩家争相入局,包括小米 SU7 在内的车型开始对极氪带来冲击。
今年 6 月,极氪品牌销量 16702 辆,同比下滑 16.9%。今年上半年,极氪品牌累计销量 90740 辆,同比微增 3.3%,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32 万辆的 28% 左右。
面对市场压力,极氪不再单打独斗。今年 2 月,极氪品牌与领克品牌正式合并,极氪科技也由此成立。
按照时代财经根据车企公开数据统计,2025 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中,零跑汽车和理想汽车均取得 20 万辆以上的销量成绩单,占据第一、第二名。单极氪品牌而言,极氪上半年累计销量排名第 7,但若算上领克品牌,极氪科技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近 24.5 万辆,夺得头筹。
而极氪品牌与领克品牌并表后的首份季度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极氪科技净亏损 7.63 亿元,同比收窄超 60%。
与领克合并之后降本已经初见成效。据其财报披露,极氪科技一季度总营收 220 亿元。其中,整车销售收入 191 亿元,同比增长 16.1%;一季度整车毛利率 16.5%,同比上升 3.4 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攀升至 19.1%,创历史最高。
对于上述财报表现,极氪科技集团 CEO 安聪慧表示,两大品牌合并之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资本开支均同比和环比双降。
有极氪品牌与领克品牌合并成功在前,吉利管理层对吉利汽车和极氪科技的合并更加充满信心。李书福率先定调:" 吉利控股集团去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一个吉利行动’进展顺利,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则表示,此次吉利汽车和极氪科技的合并 " 将开创多赢局面 "。
" 一个吉利 " 刻不容缓
吉利阵营一直是汽车市场中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的代表。目前,仅整车制造相关业务,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就有吉利汽车集团、极氪科技集团、莲花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极星集团、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等 6 个不同板块。
实际上,早在 2007 年前后,吉利汽车就实施过多品牌并存的战略。彼时,全球鹰、英伦、帝豪三个子品牌统统同台竞技。然而,三个品牌均聚焦中、低端市场,导致自家车型 " 内斗 ",而吉利汽车也迟迟未能在高端市场打开局面。
为了扭转颓势,2014 年,吉利将上述三个子品牌整合,并推出博越、博瑞等全新车型。整合品牌后,吉利汽车在 2015 年实现销量的同比增长,当年全年销量达 51 万辆,超过比亚迪。
或许是 11 年前的成功经验,让当下的吉利汽车看到了 " 一个吉利 " 的可行性,尤其在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让旗下企业和品牌各自单打独斗已经不是最优解。
2024 年 10 月,吉利旗下几何品牌正式并入吉利银河,成为银河的智能精品小车系列;今年 3 月,翼真品牌正式并入银河,成为吉利银河高端电动 MPV 系列,同时吉利银河正式升级为吉利银河品牌。
" 前几年大量新兴汽车品牌出现,吉利汽车为了市场声望自然也设立了多个品牌来应对。现在经过多轮洗牌后,汽车行业的门槛提高了,吉利汽车如果继续坚持多品牌战略,对各个品牌分而治之,企业的经营成本自然也会增加,不利于未来在市场长远立足。" 张翔对时代财经表示。
与此同时,站在吉利汽车的角度,极氪也确实到了该 " 回家 " 的时候。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 6 月,吉利汽车销量 23.6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 12.2 万辆,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为 51.8%。与之对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6 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达 75.4%。
吉利银河品牌作为吉利汽车新能源核心载体,旗下热销的星愿、熊猫、银河星耀 8、银河星舰 7 EM-i 等车型,其售价处在 3 万元 ~16 万元区间,缺少销量领先的 20 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而在 7 月 11 日开启预售的中型插混轿车银河 A7,其预售价也仅为 10.38 万元起,远低于同级别的燃油车型。
作为高端品牌,极氪的回归无疑补齐了吉利汽车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空白,加上即将问世的豪华大型 SUV 车型 9X,预计将形成覆盖 5 万元 ~50 万元价位细分市场的产品布局。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还上调了今年的全年销量目标,由 271 万辆上调至 300 万辆,要想完成销量目标自然离不开极氪科技的贡献。
对于如何让 " 一个吉利 " 落到实处,吉利汽车方面指出,未来各品牌将通过围绕用户需求和清晰的品牌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供应链与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协同合作,进一步发挥规模化效应和体系化优势。
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吉利汽车旗下多个品牌合并后,可强化平台化造车成本优势、显著改善经营效率、降低各品牌定位冲突,巩固吉利汽车行业第二的地位。
" 吉利汽车把旗下多个品牌整合后,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用,比如共用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从而让新车的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张翔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