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欧洲价值 昨天

人们至今仍生活在冷战塑造的世界中

在《冷战的故事》中,国际政治学者、冷战 " 同龄人 " 王缉思写道:"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 30 多年。冷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现在也已进入而立之年,这真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从世界变迁、社会发展变化的角度看,30 多年只是一瞬间,特别是像我这样生于冷战、长于冷战,又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人,更觉得一切都像在昨天。"

冷战虽已过去,但影响犹在。正如王缉思所言:" 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冷战这个大时代所塑造的世界格局中。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战略上的纵横捭阖、全球治理体系、国际金融系统、贸易规则、科技与教育、意识形态与文化潮流,小到我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语言表达、文艺作品,都可以从冷战时代找到根源。"

不过,这一格局的存在,并不等于可以滥用概念。在现实中,许多人一见到大国之间的分歧与碰撞,就搬出 " 新冷战 " 一词。尤其是近年来中美关系复杂,许多人更是认为 " 新冷战时代 " 已经到来。可就如王缉思所说,不必在这些问题上纠缠不清,把自己套在一个历史概念里。冷战的逻辑确实并没有消失,而且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继续塑造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可世界并不只有两极,冷战也不是必然。

在国际政治语境里,冷战是指从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之间的对抗和斗争。

《冷战的故事》总结了冷战的几个特征:" 第一,规模大,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只是卷入的程度有深有浅。第二,对抗和斗争涉及方方面面,从意识形态、政治、军事,到经济、科技、文化、生活方式,无所不包;斗争双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经贸联系很少,民间来往几乎断绝;两个领衔的国家之间没有爆发直接的战争,但局部战争、小规模战争不断,像朝鲜战争这样的大规模战争、越南战争这样的长期战争也发生过,所以可以说冷战不冷 "。

现实中很多人说起冷战的结果,往往视为失败,为苏联感到惋惜。但事实上,正如书中所说,"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笼罩在整个世界头上将近半个世纪的核大战阴云消散了,为经济全球化扫除了最大障碍,世界变得更加和平,更加开放,更加繁荣。原苏联的所有加盟共和国都获得了独立,除了一些俄罗斯人以外,似乎很少有别的国家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痛惜。而对于中国来说,冷战结束以后的 30 多年,是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时代。如果这样去看,冷战的结局是不是可以说很好,或者至少不坏?"

不少人至今仍然活在冷战的思维定式里,他们判断敌友的方式,仍然活在几十年前的非黑即白思维里,有些国家永远是朋友,有些国家永远是坏蛋。但即使是那个年代,中国的立场也曾经出现巨大改变。

王缉思出生于 1948 年,正是冷战刚刚拉开帷幕之时。1949 年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采取 " 一边倒 " 战略,即全面倒向苏联。但在 60 年代,苏联又成了苏修,70 年代又变成 " 社会帝国主义 "。美帝、苏修并列为两大霸权国家、两大敌人。1969 年,中苏对抗发展到兵戎相见,中国到处修防空洞,防范苏联可能发动的核战争。美国总统尼克松于 1972 年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逐步改善。美国从最凶恶的敌人变成了共同抵御苏联扩张的战略伙伴……而在冷战快要结束时," 敌人 " 和 " 朋友 " 又一次发生转换,也为今天的形势埋下伏笔。

冷战的发生,本质上是两大阵营的安全焦虑," 双方都认为彼此是天然的敌人,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不存在长期共存相处的空间。双方都担心对方的势力将无限扩展,如果不加以阻止,最终自己将被彻底改变和征服。这种恐惧和焦虑不同于传统的国家间的权力政治。"

冷战不同于传统的国家政治,在冷战之前,敌对各方多是 " 同质国家 ",政治制度大同小异,争斗内容和目的不外乎 " 利益 " 二字。但冷战的敌对双方之间,在利益冲突之外还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是 " 不同质国家 " 之间的斗争。

正如王缉思所言:" 意识形态是一个透镜,可以把眼中的利益无限放大。美苏之争不仅是国家权力和利益之争,而且是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之争。它们互为敌手,是因为‘你不仅不是我,你还恰好是我的对立面,你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埋葬我,我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埋葬你’。所以这种敌对更加彻底,更加不可调和。" 但这种所谓的 " 信仰冲突 "" 主义之争 ",又为何不能被自由、开放与包容所取代呢?

《冷战的故事》是王缉思多年研究的精华。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是并未如传统般聚焦于美苏双方,虽然二者主导着冷战,但其他国家并非无足轻重,甚至在很多时候,两个大国可能身不由己地被小国牵着鼻子走,朝鲜、越南、阿富汗、古巴、埃及、以色列、阿尔巴尼亚等国家都曾经扮演过这种角色。对于这种现象,王缉思认为 " 里面纠缠着两大集团实力的微妙对比,意识形态的诅咒,对不确定前景的恐惧,以及政治人物的谋略。究竟哪个因素占最重要的位置,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难以说清,这就是政治的复杂之处,也是国际关系的兴味之所在 ",所以研究冷战时代的小球如何驱动大球,小国如何 " 忽悠 " 大国,对于观察今天的国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苏联的崩塌也值得借鉴,王缉思引用了原苏联宣传官员的说法:" 垮台的真正原因是它的‘三垄断’——垄断权力、垄断资源、垄断真理(意识形态)"。有不少人认为,苏联的最大问题就是后期放松了权力垄断和思想控制,但事实上,苏联人早已受够了利益集团的腐败,也受够了那些宣传谎言。出于种种 " 你懂的 " 原因,书中对苏联崩塌的实质原因描述模糊,但这种被迫的模糊,恰恰是问题所在。

书名:《冷战的故事》

作者:王缉思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时间:2025 年 4 月

图源 | 网络

作者 | 叶克飞

编辑 | 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欧洲价值

欧洲价值

叶克飞专栏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