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关于日寇在抗战时期使用的掷弹筒,其性能诸元及相关使用规范早已传遍互联网,在此不过多赘述。本文更多的是想通过笔者搜集到的一些档案原件、照片,向读者展示掷弹筒这个射程不足千米、重不过 5 千克的 " 小炮 ",能给当时贫弱的中国军队,甚至是技术装备上远胜于日寇的盟军带来的震撼与可怖杀伤。
首先,日寇在抗战时期使用的掷弹筒主要为两种型号,一种是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重擲弾筒),另一种则是十年式掷弹筒(十年式擲弾筒),二者口径均为 50 毫米,但前者是后者的改进款,其射击范围主要在 100 米至 800 米间。
编装上,该武备采用 3 人 " 火力伍 " 编制,尽管教范最低操作人数只需要 2 人(1 人装填、1 人调节气体量与开火,必要时也可由 1 人完成全部操作),但会有 1 位弹药兵携带弹药同行。其携带弹药是收纳在专用布制弹袋中,弹袋为 4 发一组挂在腰部,最多可挂 4 组弹袋(前、后、左、右侧各一组),加上一般士兵配赋的 2 发手榴弹,掷弹筒兵可携带 8 至 18 发弹药(重量 6.4 至 14.4 千克)。
由于重量轻而且弹药也便于携带,操作与携带需求人力简便,需要时也可将普通手榴弹加装发射机构即可使用的功能,在战术弹性上有很高的评价。
抱着 " 以其绝技还施彼身 " 的想法,二七式掷弹筒应运而生。
需注意的是,不只是中方,同盟军中也有人发现了这款 " 小炮 " 的优势,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梅里特 · 埃德森(Merritt A. Edson)曾在 1943 年瓜岛战役总结中这样描述称:
" 我们亟需这种 ' 膝盖迫击炮 '(Knee mortar,美军对八九式掷弹筒一类的曲射武器俗称),理由如下:
单兵即可携带操作
除武器外,士兵还能随身携带十发弹药
射速极高
为排长提供即时可用的曲射火力支援
可直接使用日军通用手榴弹,射程达 45 至 60 码(约 41-54 米)
据观察,敌军每个步枪排均编有一个掷弹筒班,配备三具掷弹筒,每具配两名弹药手
该武器可调整为平射模式抵近射击,射程远超手榴弹投掷距离
建议对弹药进行一项改进:日寇使用的弹体装药量过大且弹壳过薄。虽能造成我军较多伤亡,但多为轻伤。
1917 年 10 月,埃德森获授海军陆战队少尉军衔,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与德国的作战。战后历任多职,1922 年进入飞行学校深造。完成飞行训练并获海军航空兵资格后,先后在中美洲、中国等地执行任务,期间因功获得首枚海军十字勋章及尼加拉瓜银星功绩勋章。
二战爆发后,埃德森出任海军陆战队第 1 突袭指挥官,在图拉吉岛战役中赢得第二枚海军十字勋章。其部队调防瓜达尔卡纳尔岛后,他因指挥作战的英勇表现被授予荣誉勋章。
侵华战争时期,中方能对日寇带来最大威胁的就是轻、重机枪阵地,对于那些无遮盖掩体的轻机枪阵地(比如常见的 " 捷克式 "),日寇多以掷弹筒来对付。
同时,中方官兵多数的时间是掘壕据守,面对这种凌空而降的炮弹,仅需几发打进中方的工事里,就能使整条防线出现破口。倘若未果,日寇也会使用掷弹筒搭配毒气弹辅以进攻,在尽可能地削弱中方官兵意志的同时,迫使我方官兵弃守。
至于对付加固的重机枪工事,日军则以九二式步兵炮将其给轰毁,而中方部队往往因缺乏火炮进行反制,己方倚重的机枪一旦遭掀掉,也无法再行坚守
本文参考资料:
1." 国史馆 "
2." 国家文化记忆库 "
3.https://www.thearmorylife.com/japanese-model-89-knee-mortar/
4."60 炮的部落格 "
5.Wiki
6. 日本陆军的火炮(迫击炮、喷进炮) 佐山二郎编
7.https://www.nambuworld.com/t89pix.htm